|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一念布施,有功德智慧庄严,因为了知施的因果,所以根本就不去挂念它,反正种在我的心田里,谁也拿不走;既然谁都拿不走,我牵挂它干什么?又何必心心念念想着:我这一世布施下去,我来世得多少回报。完全不必牵挂这件事情,所以就得到了解脱的受用,有受用就是功德。菩萨了解这些正理,就是有布施的智慧来庄严自己的布施行了。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犹如佛在先前说明供养六方,又说六方就是六波罗蜜;佛说若能供养六方,这个人就能增长他的财富及寿命。请问世尊:这种供养六波罗蜜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行为法相?佛先说明布施到彼岸的道理。有很多人努力布施却是不能到彼岸的:有人是不布施而到彼岸的,有人是到彼岸而不布施;也有人又布施又到彼岸,也有人是不布施又不到彼岸的,共有四种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贪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这些烦恼,烦恼离开了以后心自然就不热而清凉了,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在这部经中讲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与原理,而我们会中多数是在家菩萨,所以这个部分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未来能否见道,能否次第的修道乃至能否成佛,都与布施所生的福德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应当先了解布施的种种变相与因果。关于布施的种种法相与因果,佛说:有智慧的人行施时都具足五种布施。也就是布施时大家都要注意这五点,在每一次布施时都应具足五法,不管你布施的财物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会外人听了我这么讲,比较没智慧的人可能又会骂将起来:这个萧平实胡言乱语!但是你们证得如来藏之后,你们知道我说的是真的,所以菩萨还没有能力进入无余涅槃时就已经到涅槃彼岸了,所以菩萨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二乘圣人根本就做不到,所以才说菩萨不可思议,也就是你们这些人!二乘圣人对此是绝对想不通的。同理,菩萨既然要证这种二乘圣人所无法证的到彼岸,那得要有大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二、为了破坏众生的邪见而为众生宣说,譬如当代大师们都教导说:我们的觉知心一念不生时就是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了。这是邪见,他们这样教导众生时就是导。若要进入无余涅槃中,佛说要灭尽十八界;但觉知心只是意识心,十八界所摄,这个觉知心一念不生而保留着,你怎么入无余涅槃?你听到师们乱说法误导众生,就告诉他与众生:这个说法不正确,并教导他们把这个我见断掉。要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像我们有位同修,医师宣布说他脑死,已经走了,就向她的配偶说:是否可以把帮她维生的管子都拔掉?让她死亡?她同修问我,我说:别忙着做这件事,弄个不好,你可能会成为杀人!等我去看了再讲。这位被医师判为脑死的植物人,我进了加护病房,却可以方便与她沟通;因为我有道种智,我有很多方便善巧跟她沟通,所以我判定她还没有脑死,意识仍然存在而可以与她沟通。所以我出来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优婆塞戒经》(杂品)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行者不侵众生财物,持戒不害,则众生倾慕其行便生求法之心,此亦说明遮止恶业面向之财施及无畏施可引发修集善业面向之法布施。此外关于布施所引发之功德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有如是描述:若有于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也好啊!你还有什么烦恼呢?如果找上门说:这个小偷是不是在你家偷了东西?你说:不!我是送给他的。这个小偷未来世,当他不当小偷了,永远都会跟着你学法;即使继续当小偷,他也不敢再偷你的。这不是自利、他利、自他利了吗?所以你远离烦恼,他未来世也会跟着你远离烦恼。当你向说:是我送给他的。他心中很感激你,心中一定会接受,说:人家是送给我的。他没罪而接受你的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之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慧的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的障碍。由平实导师之开示即可知布施为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也是菩萨行佛菩提道的第一步,亦为吾人欲求解脱痛苦、烦恼、无明,及求悟明心、见性、见道、修道所需资粮之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求福反成助恶之因由,端在不知三乘菩提差异所致,是故闻说深不可测之如来藏妙法时,即因名师误导之故,即等视如来藏妙法同于外道神我,由是而极力护持否定如来藏之邪师,产生了力助破法者之愚行,以冀如来藏妙法消失不传。学人悉得了知真实福田与假名福田——毒田——之差异所在,所作布施,悉皆正得广大福德。(自序)4、有人行于少施而得解脱分,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在这部经中讲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与原理,而我们会中多数是在家菩萨,所以这个部分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未来能否见道,能否次第的修道乃至能否成佛,都与布施所生的福德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应当先了解布施的种种变相与因果。关于布施的种种法相与因果,佛说:有智慧的人行施时都具足五种布施。也就是布施时大家都要注意这五点,在每一次布施时都应具足五法,不管你布施的财物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能说:我今天买十五块钱的肉包子请一条狗吃,明天马上就得百倍回报。因为还没有到结算的时间,生利息的时间还没有完成,所以得要结算的时间到来时,才能得果,当然是死时结算而去下一世收受果报。布施给畜生时即是布施于贫穷田,因为牠这一世不能回报你,而你在来世将会得百倍之回报。如果布施给破戒者,不管是在家、出家的破戒者,你布施后,来世也得千倍之报。换句话说,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则罪重,不受戒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讲记世戒和第一义戒不同,有智慧者应当观察戒有两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骄偏在我所上面,不知都是无常的;慢偏在心行上。※七种骄:色力骄、无病骄、长寿骄(例如“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少年骄、富贵骄、族姓骄(种族、学历、工作等)、多闻骄。※七种慢:慢、过慢、慢过慢、卑劣慢、增上慢、邪慢(没有实证言实证)、我慢(根本慢,“我希望我存在”。)第一个是“慢”。“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谈第一个重点,不应该贪外我所的财物。大家都知道,财物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前何必费尽心机,乃至用不正当手段,而广聚钱财呢!为什么?因为今世广有钱财,乃是过去多生多劫布施的结果,于今世因缘成熟成为有钱人;乃至有人布施给真正的出家人,以此福德,作为来世求证三乘菩提之任何一个菩提的福德资粮。在《贤愚经》卷3里,有一真实故事,叙述着有人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功德是自受用的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的一种--解脱于我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世会有福报,而功德是指解脱上方面的受用。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钵中还有剩余的食物,就会带回来分给众人,众人对于这百味具足的美食,皆未曾见过,也未曾使用过,于是各自问所供养的道人:这个未曾食过的美食是从哪里来的呢?四位道人就为他们各说这美食的由来,于是这四个居士就各自发了一个愿,一个人发愿说:愿我将来生于天帝释宫中;一个人发愿说:愿我将来生于海中作海龙王;一个人发愿说:愿我将来生于金翅鸟中作金翅鸟王;一个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酒非荤腥之食,本身又没有罪恶,为什么佛教禁止喝酒?因为有人就认为说:酒也不是荤食,也不是腥食,那为什么它也不会吃了以后有杀生的这样子的罪过,为什么佛教要禁止喝酒呢?甚至于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说:酒肉穿肠过,我佛心中有,你们看人家以前济公,不是都吃肉、喝酒!这个其实都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甚至于古时候的一些文人士子,虽然他也有学佛,但是他一样是喝酒吟诗;甚至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