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众生都喜乐被别人称赞,当有人修福时,我们见了也能随喜赞叹,对方听了欢喜;也显示自己没有嫉妒心,增加了心性上面善法的功德,更可以跟对方结下善缘,因为大福从心生。另外,平等施也是大福德与大功德,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4〈杂品第19〉也有说: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要完成实证一个法的亲证,之前所需要的条件那就是次法;没有准备好那个福德——那个次法,所以那一个法—那一个智慧—我们就没有办法亲证。譬如说,我们如果现在想学会无相念佛这一个法,除了我们要在法上的用功、用心之外,还需要许多的次法。无相念佛叫作法,是一个可实证的法,它需要舍去文字、符号、形像来锻链忆佛这一念;但是要成就无相念佛这一个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此可知布施、持戒、生天之论是很重要的,这是正修佛道的次法基础,若于此三论能够信受奉行,接著才有机会修学实证二乘的解脱道乃至进修大乘的佛菩提道,所谓断我见、我执,开悟明心、眼见佛性,乃至般若唯识种智等菩萨!而佛陀度众生的次第就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开始;假使闻法者听到施论、戒论以后就不能接受,佛陀就不再继续说法,只讲到戒论便不再演说生天之论。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为大家详细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地说明如何付诸实行才能成就百福的功德,平实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切身利害的关系,百福修久了可以让我们改头换面、换骨易髓,一个人百福修久了,成为了习惯以后,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别人再也不会觉得他不好或不清净,而会觉得他非常的安详!平实导师还开示说:一个人努力修行百福两年,这个人说话就不会酸溜溜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学佛可以让我们越来越快乐解脱,帮助自己和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以及福德和智慧都能增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会以为佛教是厌世的或消极的,其实那都是错误的观念!佛教因为包含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也包含了大乘与小乘(或称三乘菩提:大乘菩萨道和声闻、缘觉二乘)。大乘佛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中也包含了小乘所修解脱道的内涵;佛菩提道就是从信受大乘佛教、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说,我们不是常常挂在嘴边上说:钱不是万能,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这表示说,人类的生活之中,钱的使用是一定免不了的,但是我们用到钱了吗?你这一句话,未免都把我们看扁了!这是一个简单的世间法,有谁不懂的?当然我们都一定是用到钱了,可是其实我们用的不是钱,钱在现代的方式里面,有一种是叫作纸币,或者是叫作纸钞。古时候的人用不用钱?也用啊!只是那个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除了自我受用之外,假如这一分的威德是够大的,可以为人化解偷盗乃至伤害的因果的话,那这也有一分他受用的。若就其性质而言,这个部分,与前面所说的财、法二施的福报,那就是不相同的。修学忍辱的过程中,慢慢使自己离开贪瞋之毒,所以未来世就得到身体容貌的端正、威德第一,使见到的人都能够心生欢喜而信服,这样子福德又与前面所说的又是不一样了。而修学精进度的结果,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一集我们就要跟大家介绍七种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却仍然可以获得广大的果报!一般的学佛人都知道布施可以获得富裕的果报,例如《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说:【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但是布施一定都需要有财物吗?其实佛陀有教导我们很多布施的方法,甚至有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仍然可以获得大果报的。例如《杂宝藏经》中的七种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这个单元,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各位菩萨,我们都知道,大乘菩萨的入道之门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才能进入大乘佛法的修道之门,也才能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然而在求明心见性之前,除了必须建立正确的佛法与禅法修证知见以外,还要锻炼参禅所应该具备的功夫,以及具有简择真正善知识的能力,并且还要培植福德筹集见道资粮。也许有人会问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不作此想:我帮你开悟,你得要恭敬我、回报我。也没有起过一个念头:我帮你断了三缚结,证得声闻初果了,这是你以前绝对想不到的,所以你得要供养我。菩萨心中没有这种想法。因为菩萨自有福德庄严,并不需要供养他。菩萨更有智慧庄严,不会这样想:我利益了众生,众生当然要回馈我。这是无智慧的人才会有的想法,所以当他具足这两法时,他在做种种布施时,心中都不会产生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的第一目标即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法的见道,成为真实义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确实迈向成佛之道;若不得大乘法的见道功德,而言修学成佛之道,都属自我安慰之言,并无实质。大乘法之见道,则唯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实相智慧一途,别无他途;离如来藏之亲证而说有般若智慧可证者,都属谬说。这里导师明白的开示:首先要确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法的证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样,断了我见而证初果。既然是断了我见,就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所以才说在布施的时候,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也随着自己的能力而布施,不会因为失却了财物,会觉得舍不得,于是乎,自然不会产生忧愁与后悔。为什么说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行者不侵众生财物,持戒不害,则众生倾慕其行便生求法之心,此亦说明遮止恶业面向之财施及无畏施可引发修集善业面向之法布施。此外关于布施所引发之功德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有如是描述:若有于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五)怜愍施具足:云何菩萨成就怜愍施具足?菩萨见众生饥渴受苦,裸形弊衣,无所依怙,无归、无趣、无居住处,离于福业,便生殷重怜愍之心:「我今为苦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以众生轮转受苦,裸形弊衣,无怙、无归、无趣,饥寒困苦,我当何时为是众生,作衣服饮食,乃至归依、舍宅,现有财物悉施与之」,虽作是施而不生念,存有我人财物等想,如是施者,是名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的確人生是苦的,所以我們要不停地修行累積福德、智慧,要往解脫和成佛之道邁進。而如果當我們覺得很辛苦或很不順的時候,也不必氣餒!因為世間上還有比我們更辛苦更可憐的人,比我們福報更差的眾生,例如非洲或偏遠窮困的地帶,也有許多難民非常地可憐!還有許多眾生在三惡道受苦,所以我們在人間所受的苦就沒那麼可憐了。另外當我們福報很好的時候一定也要努力積極地行布施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一念布施,有功德智慧庄严,因为了知施的因果,所以根本就不去挂念它,反正种在我的心田里,谁也拿不走;既然谁都拿不走,我牵挂它干什么?又何必心心念念想着:我这一世布施下去,我来世得多少回报。完全不必牵挂这件事情,所以就得到了解脱的受用,有受用就是功德。菩萨了解这些正理,就是有布施的智慧来庄严自己的布施行了。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不是像一般大师讲的:我们这个觉知心不要住于调伏心,也不要住于不调伏心。而是我们的自心如来本来就不住于这两边,觉知心转依了自心如来的不住调伏心也不住不调伏心的实相境界,这样才叫作离此二法。如果是以觉知心想要离开两边,结果将是离不开两边,永远都在两边中;并且是具足两边,还是在二法中,就不是菩萨行了。真正的菩萨行,得要转依如来藏自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你想念凡夫僧时,正好明天放假没事,突然想起来:去我师父那里走一走也好,好久没去了。去了以后,也许他引经据典为你说了一些佛法;也许他还没有通达,而你听了以后却通达了,那可不一定。这不就得利了吗!所以念僧还是有益啊!你如果好几年没去了,突然想到去那边住个三、五晚,听听师父开示,也许正好这几年他悟了,他向你开示一番道理,那你不就得益了吗?所以念凡夫僧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戒浅释※目录一、关于菩萨(一)什么是菩萨?(二)菩萨的种类(重点:退转菩萨和不退转菩萨、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22种假名菩萨和30种实义菩萨)(三)甘愿做菩萨(推荐详读)二、菩萨戒简介三、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四、三种受、受持菩萨戒的心态和注意事项五、如何持菩萨戒六、菩萨戒戒相浅解七、菩萨戒释疑一、关于菩萨(一)什么是菩萨?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许有人心里想:这是不是讲梦话?我说不然!这些感应,我们几年来是感应多了;不谈个人的感应,光说共同的感应好了:不都一直缺水吗?当你水不够了,就以台风送水给你,把强风送给别人。我们前些时候不是很紧张没水吗?所以又送水给你啦!只剩南部缺水比较严重,还得要那边多一些人证悟,心性改变了就会有好的影响出现;断三缚结的人在末法时代是世间少有的,而我们又增加了实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