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们常说:说话是门艺术,话要好好说。但家庭往往是最容易被们忽视的地方:越陌生,越礼貌客气;越亲密,越无所顾忌。因为知道对方永远不会怪们,们反而将言语的刀子冲向家人。家庭并不是无坚不摧的,幸福的家庭需要经营,一个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1.夫妻间相处:尊重比责怪重要。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往往幸福感更强。婚姻中的两个人相伴多年以后,总会认为无需顾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一年半来,在家写的生字词总是糊成一团,但只要学校写,一定快又清楚;每天,几乎每节下课,小朋友们和都要轮番上阵代替家长指导他订正半数以上的回家作业,甚至到中午12点过后。想这样也不是办法,便和小王子妈妈讨论此事,建议小王子参加课辅班,写功课时有老师指导,才不会经常没写或乱写,错失练习的机会。直白告诉妈妈:因孩子在家长期无人协助,写作业卡住时,只 三摩地

2018-07-22

蜂鸟妈妈吓坏了,生怕象群也会去碰倒它所住的那一棵小树,连忙上前向象王求情,它说:尊贵的象王,您的力量好似五座山那样的高,现在您带领著臣民前进这儿,的力量太小,又恰好生了一窝孩子,没有能力保护它们,求求您帮帮,保护孩子们的安全。象王并不因为彼此身分相差甚多,安慰著说:蜂鸟妈妈!你不要担心,现在就站到你的树前,保证队伍不伤害你的孩子一根毫毛。象 三摩地

2018-07-22

父亲习惯于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到附近的神农大帝庙去上香,虽然生病了也不例外;这个月的农历初一,仍然由陪他老人家一起到大庙上香;由于父亲病体虚弱,最近常头晕所以扶着他的左手臂,他右手拄杖,们缓缓而行;走了一小段路,他脚酸们就先坐在路边的石头让他喘口气。父亲是个老实的乡下人,事母至孝、兄友弟恭、勤俭持家、为人处世一向严谨。记忆中,们没有这样 三摩地

2018-07-22

有次问家中俩个小土匪儿子,他们心目中的父亲是怎么的人?说他们如果说不出口,可以把感觉画出来。小儿子画了一张图送给,他说这图就是他心中老爸的样子,画面中一个笑容满面的大胖子,手上拿两把大刀。这里大家不要误会末学是笑里藏刀的小人,是因为末学在周末都充当传统武术教练(滥竽充数,真的是业余的,花架子,不要来挑战)。而且比较喜欢兵器中有八斩蝴蝶双刀,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人问,他的儿子和媳妇都不孝顺,他应该怎么办?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找原因。一方面就是自己在过去生曾经造过不孝顺的因,这是本因;有这个本因,未来世才会遭遇类似子媳不肖这样的境遇。再来看今生,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今生对自己的父母在孝道上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也就是说别人怎么对父母,他也大概就是那个标准,并没有超出很多,这个是这一世的缘起,已 三摩地

2018-07-22

们先看一个经典的佛教故事。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居士,他所钟爱的独子死了,使他深受打击,因而丢下工作,茶不思饭不想,常常到他儿子的坟前思念悲泣,几乎就要崩溃了。这天,这位婆罗门居士漫无目标地走着,正好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就进去拜见佛陀。佛陀见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原 三摩地

2018-07-22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 三摩地

2018-07-22

前两天和爸妈聊天时又一次不欢而散,不知怎么就说到花钱的事儿,总是被指责乱花钱,但请他们指出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也好改正,却不说,只好故意说道,现在学佛了,吃素,这方面开销本来就不多,已经没有省钱的余地,那只好穿的烂一些了,省钱嘛!老爸张口就来,你以为呢?你穿的还不烂吗!瞬间,心里被塞满的感觉,拥堵着说不出话来,赶紧找个理由出了门。心里那个气呀 三摩地

2018-07-22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问题:有一种生灵,小的时候四条腿走路,长大了两条腿走路,年老了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生灵呢?是啊,这种生灵就是人类啊!回想您还幼小的时候,身肢尚且柔软无力,只能由父母长时间的抱在怀里,用他们的臂腕做成们的摇篮,看着们在这小小的摇篮中安心的熟睡,而父母的臂腕此时早已麻木,然而父母眼角只有看着们熟睡的甜蜜与满足,何曾有一丝一毫因劳累 三摩地

2018-07-22

人生就是,你必须接受很多人的离开偌大的城市里,就像一条鱼,日日孤独游走。或许你眼里那个遥不可及的人,那个你以为无忧无虑的人,也有着你所看不到的酸楚和委屈。独自行走的人,看起来无依无靠,其实你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内心自有一片森林。孤独不常暴露在阳光下,因为他们更喜欢拥抱月亮。生而为人,就是需要拥有体谅他人的能力,不要因为们不是鱼,就不去懂。渴望拥有 三摩地

2018-07-22

母亲解释说:只是找个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子脸色很臭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晚上12点,老母亲便从七楼跳下了。于丹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儿女有钱了很容易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 三摩地

2018-07-22

们可以看到,世间人都在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或者是金钱,或者是权力的永远存在,而且要去获得它、保有它,坚执不舍。可是们看到佛陀在经典里面就有说到,在世间里面,最有福德的人就是转轮圣王,就是国王,特别是金轮王,他可以管辖四大洲,他的福德是最为广大的,可是金轮圣王对于他的七宝,他能够永远去拥有它吗?佛陀也曾经说过,祂以前也经常作转轮圣王。在《长阿含经 三摩地

2018-07-22

们在看待生死的烦恼的同时,你想,学佛是不是可以利益这些在生死忧患中的人呢?如果可以,们为什么不来学佛呢?学佛的话,就象是你在大海中有一个罗盘,象是航海家,即使他那么知识渊博,如果没有罗盘可以指引他方向,他必定会丧命在这大海之中。同样地,生死中一切都是渺渺茫茫,你不知道前一辈子在哪里,不知道下一辈子又要往何处去;哪一辈子的眷属,他们现在流离在哪一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三禅等至位并不坚固,往往有时会一念生起:『常常住在等至位中,的三禅身心俱乐境界,有没有失去?』于是又会转入等持位中再受身心之乐,这也是无常变异之法,不符涅槃常住不变的通说。所以他认为三禅不是真正的涅槃,应该离乐也离苦;当乐与苦全部都离了,才是真正的涅槃。四禅境界中的外道们,认为住在第四禅中『苦乐二亡』,是『不受轮回生灭性』的境界,才是真正的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要感召天界或净土的菩萨,父母一定得具足善根,并且可以诚心跟观音菩萨发如是愿:「希望观音菩萨能赐给一位福慧具足的小菩萨,会好好护持他长大,将来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或能为护持所用..」这些愿意来投生的菩萨,都有神通,祂们会很清楚知道父母是否是真正诚心,是否深具善根。若祂们评估父母的客观条件能满足祂们度众的愿力,祂们就会考虑入胎了。【菩萨子】在佛经中有 三摩地

2018-07-22

究竟释迦世尊所教导们孝顺父母,它的真实义理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他最起码作人的人格,就是要包括了孝顺、礼敬、供养父母,否则连作人的资格都没有了,这一点不论是古今中外,不论是学佛与否,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世间的常法。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应当要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因为父母以及师长不辞辛劳地养育们、教育们、教养们,长养们的色身以及智慧。在往生极乐世界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当中,首先就是强调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此外,佛陀在其他的诸经当中,也是不断地强调奉事父母、师长的重要。譬如,世尊为们开示《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优婆塞戒经》等等。另外,《地藏菩萨本愿经》更是世尊为了报答母亲因为生祂而往生的恩德,亲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陀说:们应该要精勤地努力学习孝顺奉养父母,孝养父母的福德就跟供佛的福德是一样而没有差别的,们应当要如此来报答父母的恩情。《杂宝藏经》卷2中也提到:如是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言: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欲使帝释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即是帝释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当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 三摩地

2018-07-22

想这个大家都知道,在很多世间法里面都教们孝养父母。那们在修学佛法有几点应该要注意,就是说当们来修学佛法来修行的时候,们发起了大心,们想要为多付出、多做的时候,们不要忘掉们要先孝养父母,也就是说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不可以对父母克扣。譬如说有些人非常热衷于宗教,所以他对于宗教的付出很大,可是他对自己的父母很小气,认为为了要护持某某宗教,给自己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