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看到人们举止粗鲁,很生气,因为这种行为刺激了虚伪的素质。如果是明白人,就会透过行为看到他们心灵空虚。当看到人们怒气冲冲,很生气,因为它暴露了心胸的狭隘。如果是明白人,就会看到他们其实是悲观失望。当看到人们满腔仇恨,很生气,因为它揭开了曾经的伤疤。如果是明白人,就会看到他们内心深受的伤害。当看到人们冷酷强硬,不舒服 三摩地

2018-07-23

二乘人所断之异生性,不同于大乘人所断之异生性;二乘法中见道所断的异生性,性质窄狭,所以只要断除见就可以除掉解脱道所摄的异生性了,从此以后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的内容与行门,也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中已经实证的一切圣者,更不会诽谤确实已亲证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由此缘故,以后永不入三恶道中受苦,名为解脱道中已修除异生性的初果人。最懈怠的初果人,极尽七有天上人 三摩地

2018-07-23

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见所摄;其余的三类烦恼是属于思惑,是修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执所摄。天台宗将见惑跟思惑分别定义为五利使和五钝使,这合称为十使。们简单介绍一下见惑和思惑。见惑也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跟戒禁取见;因为比较容易断,所以称为五利使。身见就是误将五蕴身的全部、或一蕴、或一蕴的一部分,当作真实的见解。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一结?是谓慢。所以者何?诸所有结,细中粗品,一切皆以慢为根,从慢生,慢所长。是故慢一结断时,余一切结,皆亦随断。----《本事经》卷1。从这一段,们可以了解到,就是说,一切的烦恼都是从慢所生,从慢所长,所有的烦恼都依于慢而有。那么意思就是说,只要把慢给断了,你的生死大事就了了。那么们再来看,慢跟见的关系是什么呢?们来看看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说每一位学佛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自觉,都有这样的觉悟,都有这样的自省,这样的话,就能够影响到学佛的人,也让信力不足的人,不至于退转,不至于说一直在这种恶因缘底下想:当初学佛也没获得什么,也没有人教导什么。是不是一定要受三归、五戒、菩萨戒?反正大家都说:‘随便,也不一定要。看因缘,有因缘就来受,没因缘就算了。’就等待机会,念佛就可以往 三摩地

2018-07-23

问讯慰劳之后,就退坐一面,向阿难尊者请问:‘想要向尊者请法,不知道尊者有没有时间为说明?’阿难回答说:‘随您所问,如果知道的话,一定如实回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您是什么缘故而在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呢?’阿难回答说:‘婆罗门啊!是为了断的缘故,而出家修梵行的。’又问:‘是要断什么呢?’阿难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们不是要急著修四禅八定(尚未开悟者若先得初禅或二禅的善根,容易起慢心而障碍菩萨道),但是修学欲界定,从此入手也是容易得定的方法。于日常生活当中慢慢熏习,从闻香不执著其香,嗅臭不厌恶其臭,粗茶淡饭不执著其味;所谓不执著并非没有感觉或不分别,而是说顺心境时心中不喜也不贪,违心境时心中不瞋也不厌离;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所谓喜或不喜。如此不断的熏习,再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由无量世以来,错综复杂的因果而产生的习气、业力,不是们所能全部了知的,但是它所产生的原理都同样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制约行为的形成与重现。其实,从现实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只要用心观察,都不难看出习气与业力运作的影子──制约行为。第一节制约行为无处不在制约行为无处不在,也一直跟着们,它默默的影响们一切的行为。例如,当热恋中的少年 三摩地

2018-07-23

欲以现代科学一窥佛法之堂奥,连禅宗初悟的曹源一滴水都尚未触及,更何况能取其一瓢饮!虽然,们并不否认现代科学着实为人类揭开亘古以来的部分难题,但却也增长了无明凡夫的世智与辩聪。然而,科学这个工具对于学佛人来说是利是弊,却是因人而异,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人因此增进观行之体验而与修证佛法相得益彰,也有人却因此满口戏论、满腹葛藤,而这其中之关键,是在 三摩地

2018-07-23

在说明完痴心所的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后,们接着说明对修行者影响至深的慢心所。那到底什么是慢呢?所谓慢就是傲慢的意思,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这就称为慢。也就是说,对于他人,不管是德学不如自己,或是程度与相等的,甚至对于德学超过自己的人,都表现出轻慢、藐视的态度,这就叫作慢。然而慢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约略可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慢、高慢、卑慢、 三摩地

2018-07-23

们在看到人生气的时候,常常会有哪一些的原因造成他的生气?会生气,就是因为心里面对这一个境界相起了分别心。一般来说,这个分别心的起行,就是他对这一个境界相是有所着;或者是他本来是非常贪爱这个境界相,或者他对于这件事情他心里有一个目标,认为应该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种种只要是与他心中所想的相违的,于是他就不高兴了,然后就会生气了。这样的生气,很基本 三摩地

2018-07-23

们今天要回答的问题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则何有智愚之分,迷悟之别。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下:一般来讲,们修学佛法,首先要认清楚何谓生灭法?何谓不生不灭法?乃至于何谓生灭法上面建立的生灭相?所谓的生灭法:就是正觉总持咒的第一句五阴十八界;所谓的不生不灭法:就是正觉总持咒的第二句涅槃如来藏。在其他的单元当中,们曾经引用了《金刚经》的两首偈,分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他能接受,这时就说他心地白净,如同一条白色的绢或细布,是易为染色的,然后才为他解说如何断见,如何成就阿罗汉道的法义。在声闻解脱道中已经是如此重视次法的了,在大乘法中更是如此;所以菩萨六度、十度都一样要从布施开始说,如果布施的道理与因果都听不进去,见了佛门出家人时,心里咕嘀著说:哼!他还不是跟一样,为什么要供养他?于是就不肯供养僧宝,也不肯 三摩地

2018-07-23

初果到初禅的发起想要解脱于三界,首先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断见。们做一个比方:如果一念无明是一棵树,则见就是它的根;而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就是它的树干、枝条与叶片;如果见不断,则三界爱就不可能断除,因为树根还在,未来春风吹又生,三界爱仍然会继续生长出来,不是真的消失了。前面的节目中,们已经为各位介绍众生断了见,成就了声闻初果(也就是须陀 三摩地

2018-07-23

也许有人不相信:初果人、二果人都还会贪着欲界法,只有到了三果才能断尽欲界法吗?真的是这样子吗?那们就再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在《经律异相》当中记载着说:有一个好淫欲的人,他的心念想的都是女色,看到女子就想与对方攀谈;连在做梦的时候,梦到的都是淫欲之法。此时他的妻子同修生了重病,刚好家里来了一位修道的师父;他的妻子想对这位师父禀白,可是又怕不好意思。师 三摩地

2018-07-23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初果人已经断结证果,也已经现证五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怎么可能还会贪着欲界法呢?主要是因为过去多生以来,所累积的贪着习气尚未改变的缘故。们就用一个《杂譬喻经》的故事来为各位说明:在西方有一个王国,向来缺少马匹,国王花了国库很多的钱,终于买了五百匹的战马,用来防御国境。可是一阵子之后,由于国泰民安没有战事,国王就说: 三摩地

2018-07-23

们对自己的身体、心理、情绪、个人特质,究竟了解多少呢?!有机会找位熟悉中医的好友谈谈,或找位有耐心、有医德的中医师初诊看看,由他们来对你的身心提出问题?而绝大多数的人,只能记住自己这几天那边痛,那边不舒服?但却很难仔细描述自己的身心状况的!对于不了解自己的身心,这一点是毫无意外的!这关键在于:「定力」真的很不好,真的很不好!对于未熏习知见、烦恼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祂无始劫以来与如来藏在一起,仍然是可灭之法,于阿罗汉入无余涅盘时,愿意自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五阴十八界,不再三界现身意,跟着意识一起消失;所以说意根是可灭之法,不是常住法。综合上面所说得到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如来藏—藏识—是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法,祂自性清净;前七识是妄心不是常住法,所以是生灭法。合此一心有八个识,真妄和合运作,所以 三摩地

2018-07-23

随时不断的检验所落下的心行是什么?一旦养成反观心行的习惯,可以快速汰换染污种子,其实们都有能力反观,只是有时较深沉的部分还是会在不自觉中让自己跟着习气走,因为习气是累劫熏习串习而来,根深柢固,而且当习气现行的势力是强大无比根本无可阻挡,那是很恐怖的,所以一定要透过平常意识的如理思维来说服意根弃舍染污习气,在历缘对境当中不断修改不善习气,千万别替自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性命呢?性命在们现在人间是以百岁为期,通常百岁算是最长寿的,可是百岁到时还是没命啊!所以性命也是不坚固的啊!性命在人间要依什么而有呢?得要依色身,色身坏了,性命也不在了。可是色身比机器好用,因为机器会一直磨损,但是色身虽然不怎么磨损,不论再怎么好用,也不过百岁啦!所以色身、性命、财物这三法都不坚固;既然不坚固,们应当以不坚身易于坚身,把这个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