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概略说来,佛教的内涵其实是函盖了佛、声闻、缘觉这三乘菩提,也函盖了神道教的神祇,以及一神教的教主所在的那个欲界天的凡夫境界。而修学佛法的目标就是为了实证三乘菩提,要成就究竟的佛果,永远出离三界生死苦,不像其他的宗教信仰只是求来生的平安、快乐、健康、富足,乃至于只求今生的平安、快乐、健康、富足。如果认为佛教只是种种宗教信仰当中的一种,跟其他宗教信仰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得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发起菩提心是一件难能可贵之事,发起菩提心之后,若能不退初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错,可是六祖的偈里这二句所讲的佛法是指禅,不可以用声闻法解释,不能用消除烦恼的方法来解释六祖这二句偈。经论是语言、文字,假名为佛法。真实的佛法不是那三藏十二部经,它只是代表佛法。在大乘佛法中,真实的佛法是经、律、论里面所指示的真如佛性,那才是禅所讲的真实的佛法,叫做,叫做禅。如果在生活中去练习不受顺逆环境影响而产生爱憎之冲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在声闻戒当中,淫欲戒放在第一;如果是在家人,是不杀戒在第一;但是出家人,淫欲戒一定要放在首先。有关于这个戒律的摄持,《大般涅槃经》说的最严谨,它这样说:如果你隔着一个墙壁,然后你听到外面有女人戴着璎珞、环钏、种种的珠宝,彼此碰撞发出声响,于是你就知道那是一个女人,这时候你心里产生了一个爱着,这样就成就了欲法,这样就毁破了净戒。《大般涅槃经》这样严格的规定,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亲近诸佛、声闻、缘觉、善友的时候要发这些愿,然后还要自己心里面非常的笃定,怎样笃定呢?要得好念心、自在之心,就是说必须要得好念心、有自在之心。好念心,是说自己的心常在善念心之中,不会落在恶念心中,免得自己退转了。还要于法得自在,使别人不能检点你的法义,于中谁也都转不走你,所以佛在经中才如是开示我们前面所说的这样子的一个道理。佛如何开示呢?愿令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里说诸佛菩萨,不说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因为二乘圣者不论修四圣谛或因缘观,所观行修习都不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范畴;都是从蕴处界自我,是缘生缘灭、是无常、是苦、是空,所以没有真实不坏的自我,就是只证人空而不证法空。因此二乘圣者及大乘通教菩萨,其实不懂一切诸法空无自性的法空之法。而大乘别教实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明心开悟不退的菩萨,虽然由所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有人久远劫以来所培植的善根非常微薄,而且烦恼深厚,常遮其心,虽然得以遇到诸佛及菩萨们,承接祂们所交代的事,依祂们所吩咐的事去做;或者提供诸佛及菩萨们生活上所需要的物品、金钱,所种的福德却是人天福德或者是声闻、缘觉的福德,不足以庄严菩萨在佛菩提道所应有的福德,所以无法发起菩提心。或者有人虽求佛菩提道,然其种性根器不定,虽然遇到修学佛菩提道的善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说:有些众生具有出世间的智慧,跟随佛陀听闻解脱道法之后,能够真实信受;他厌腻了生死轮转的痛苦,急于想要解脱、出离三界,进入寂灭、清凉、清净、真实的涅槃之中;像这样的人就叫作「声闻乘」,就像是小小的「羊车」,只能载他自己一个人出离三界火宅。另外有一些众生,信受佛陀的教诲之后,很努力地精进;但是他想要求得自然慧,想要在无佛之世自己开悟因缘法,而成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希望供养诸佛菩萨贤圣,但现前实无诸佛菩萨贤圣现在前得受供养,若能以此供养诸佛菩萨贤圣的至诚心来供养孝顺父母,那么,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等贤圣就象是已住在家中了。——摘录自张善思居士著《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原标题:让巴巴麻麻们感动的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说声闻缘觉乘他没有办法摄受与自己同一种种性的有情,而必须要由菩萨来摄受呢?这是因为说,声闻缘觉乘的有情,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亲证解脱,一旦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五阴身俱灭,已经没有阿罗汉、辟支佛在这个世间出现;即使是最懈怠的声闻人,他七返人天,一样也要取证无余涅槃。只有菩萨才能够发愿生生世世入世,来利乐有情;只有菩萨才具足乃至于超过阿罗汉、辟支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百卷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面卷第一这么说:【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的加持劝请,也让这些人发起菩萨性,不要落入声闻、独觉的二乘种性当中。所以,佛菩萨有时候会透过示现瑞相的方式,让这些众生发起菩提之愿。例如,有的人念佛的根性偏于声闻,属于中品生人,但是透过佛陀示现瑞相,极乐世界殊胜的光明相给他看,因此他心变大了,肯发起大心,而得以朝向上品生的努力。这就是诸佛菩萨常示现瑞相的另外一个慈悲摄受的目的。第三种情形,常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大智度论》第二十六卷,龙树菩萨提到说,佛法有二道:一个是声闻道,一个是佛道。那这个部分跟平实导师所说的佛法二主要道——解脱道跟佛菩提道,其实是异曲同工的。也许有的人会说:那平实导师所说的佛法二主要道中的佛菩提道,跟龙树菩萨讲的佛道是一样的,这个我们可以接受;可是另外一个部分的解脱道,就跟龙树菩萨所说的声闻道不同啰!因为解脱道包含有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一样要去断我见、我所执跟我执;可是由于所观察思惟的范围远超过声闻乘观察的蕴处界苦空无我,故而其所得的智慧包含乃至超过声闻乘的所得。但是一样,他所观察思惟的范围仍旧是在蕴处界中,仍旧是没有办法触及法界的实相。换言之,小乘法之所以能够修证的前提,一定要相信有本际本然就在,这样才能够离开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声闻人跟缘觉人,修证虚妄分别相或者因缘相的一部分;而菩萨尽未来际修证第一义相的内涵,并且也分证虚妄分别相跟因缘相,而进一步去证知说,其实都是从自心流注而运作,然后最后遍知如来藏中的一切种,究竟了知第一义相。所以才说,二乘法是含摄于大乘法中;由于这个缘故,而不说三乘菩提,但说一佛乘。所以,主张佛法是一味,大乘小乘的差别只在于行者的发心大小不同,所以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三乘佛法中的小乘声闻解脱道,是以身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还有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及法念处(观法无我)的四念处法为行门,依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是虚妄不实,可以因而得以断我见、断三缚结;进一步又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我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我所的贪爱,因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其中,八正道是八项远离偏邪,质直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所化现的菩萨,前往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世界,去到众香国,向香积如来求得如来斋食所剩的香饭,带回到娑婆世界来施作佛事;就能够令爱乐声闻解脱道小法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弟子们回小向大,信受并且弘扬佛菩提的大道,也使香积如来的名声普闻于十方世界。难怪阿难尊者亲见如此胜妙之事以后,他要惊讶地赞叹,说这是他从未曾见、从未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分享学禅智慧开释佛法精义----中国访谈但是光是这样子还不够,更进一层的,保有人身之后,怎么样让自己具有更大的福德,能够上升到天界,那就必须要在原来的这样的五戒的基础上面更加的把它扩大,去行十善业,具备了这一切功德、福德之后,然后佛陀才开始为他説三乘的佛菩提道,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以及大乘佛法。前面的声闻乘,以及缘觉乘,一般我们中国人把它叫作小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其实修之内容,皆共许无上瑜伽乐空双运的世俗淫乐为究竟成佛,也就是以印度教性力派的男女双修之邪淫法为即身成佛之密要,虽美其名曰欲贪为道之金刚乘,并夸称其成就有超越于(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所传之显教般若乘之上者;然详考其理论,则或以意识细心为第八识如来藏,或以中脉里的明点为第八识如来藏,或坚决主张第六意识为常恒不变之真心者,分别堕于外道之常见与断见而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