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另外,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里面也有这样子的记载:【菩萨住不动得真寂静,除去忧苦、寻、伺、喜、乐、出入息等,不生不灭住真法界,能现种种神通变化——或身如火聚放大光明,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或身上出水如注大雨;扪摸日月威光自在;或现大身上至梵天;或现小身犹如芥子;或震动大如水涛波;或以一身而现多身,或以多身还复一身;或隐或显说种种法 三摩地

2018-07-22

”(《大智度论》卷二十六)散乱的心就如同水波荡漾不停时,不能够从水面上映现来看见自己的脸面;风中吹动的烛灯,也无法好好照亮周围的环境一样。因此,佛道修学中的闻、思、修、证,无不赖于一心不乱的定心。像在《华严经》当中,普贤菩萨说了一首偈,这首偈的开头就这样讲,说:“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我说如来满诸度,一切解脱真实道。”(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专意坐禅修禅定的人,他们一心一意所想的,就是如何能证入于禅定境界中;而这样的禅定境界,是入定时禅定境界出生了,出定时禅定境界就消失了,是有生有灭的法,怎么会是不生的法呢?禅定的境界必定是三界的境界,譬如说,初禅前的欲界定、未到定是欲界的境界,初禅到四禅是色界的境界,乃至修到四空定也还是无色界的境界,都是不离三界的世间境界。既然不离三界世间境界 三摩地

2018-07-22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方教诫弟子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经文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这样的因缘,他来到娑婆世界,听闻释迦牟尼佛宣说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那当然能够专注听闻,恭敬信受;然后,能于深法义断诸疑惑。他所参与的诸佛法会,一定是诸佛说法,而且是宣说微妙甚深无上法的聚会。由此可知,佛陀在世的时候,对于这些唱诵与敲打乐器的事相,并不称为法会;佛世所有的法会,都是指的说法的聚会。所以,真正的法会并不是用乐器敲敲打打,大家 三摩地

2018-07-22

若是没有一世又一世不断教化利乐很多众生,将来你就无法成佛;因为你的佛土不能成就,因为是没有摄受以及庄严佛土,所以你的佛土也没有办法成就。所以,菩萨利他其实是利己,因为这样才能庄严未来成佛时的佛土。所以为了庄严佛土,必须要利乐有情;利乐有情的结果,就能庄严自己的佛土。当未来自己的佛土成就的时候,自己成佛了,那个佛土其实是与众生共有的,因为不是单单靠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我们球所属的太阳系这个小世界所在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化度的佛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及东方清净琉璃世界,则分别是阿弥陀佛及药师佛度化的佛世界。而每一世界除了现在有佛在化度之外,在久远的过去与未来也都有无量无数的佛在化度。比如说娑婆世界现在是贤劫,过去是庄严劫,未来是星宿劫,这三劫都各有千佛出世化导有缘众生。像释迦牟尼佛是贤劫中千佛的第四佛,之前 三摩地

2018-07-22

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住位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看佛陀在《大乘本生心观经》卷三的〈报恩品〉当中的一段圣教开示。佛陀说: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大乘本生心观经》卷三)好,我们从佛陀在这里的圣教开示,就已经说明得很清楚,一切的菩萨,如果要修集殊胜的佛菩提道及解脱道,得要这样修集圣道;能够成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这样符合三量的道理而去实践,就能够一分一分的增长自己的智慧,辅佐以自己收集广大无边的福德,最后成就了究竟佛的一切种智,来成佛之道。所以,缘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可以从很多个不同的层面分类来说;这些分类乃是依据不同的根器,不同的众生以及不同的修证阶段而说,这样就有许多不同的分类。而今天我们则是以一般人所知,而且是粗略的来分类说明,深细的部分今天是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我们举一段圣教,在《大乘本生心观经》当中有记载:一切众生遇此光明,见彼瑞相,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乘本生心观经》卷一)从这段圣教也知道,佛陀常常放光加持,让众生得以因此而发起成就佛道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而不会小心小量小器的自认为自己是小根器者。这样的加持劝请,也让这些人发起菩萨性,不要落入声闻、独觉的二乘种性当中。所以,佛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弥勒菩萨在《瑜伽师论》当中有开示说,我们看弥勒菩萨怎么说。弥勒菩萨说:回向者,谓以一切施等诸行,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瑜伽师论》卷七十五)所以,从这里的圣教开示,我们就可以知道,回向的真实义乃是希望一切的菩萨,他在努力的去利益众生而广集了无量无边的广大福德的时候,这样利益众生广集善根的同时,菩萨再透过一切的善净行的实践,总和的来回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还在因当中的菩萨,就是这样少分少分的修证佛陀的功德,而这是二乘独觉及阿罗汉所不能了知的。而且,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在七住位明心的时候,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心;七住位之前是外门广行六度万行,七住证悟明心以后,而证得法界实相心,因此发起了般若的总相智;而这个智慧是不共外道凡夫以及二乘人。然后菩萨于见道后,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而于内门中广修 三摩地

2018-07-22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每天礼拜的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这种种的大菩萨,这些等觉菩萨、妙觉菩萨们,统统都是示现在家相;可是示现在家相,他的证量会比一个穿着僧衣的没有实证的出家比丘、比丘尼差吗?大家看七大菩萨当中,只有藏王菩萨现声闻出家相。我们从这个现象来看就知道,佛法的证量跟穿僧衣并没有实质的关系;乃至于佛法的证量是因为他的心性上面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他实证了生命的本源,也就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这个法界实相心以后,进而依循于所实证的法界实相心的清净体性,而修正自己的五阴行为,这样广行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最后成就一切种智而达到究竟清净的境界,也就是成就究竟的佛境界。这就是佛应该要有的目标。所以,探求真理、成就佛道,这才是佛教真实的目的与事实。而且,佛教乃是唯一能够实证宇宙实相的宗教。并且,佛陀教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引用一段佛陀在《大乘本生心观经》中的开示说明,经中是这么说:若能如法忏悔者,当依二种观门修:一者观事灭罪门,二者观理灭罪门。(《大乘本生心观经》卷三)因此,佛在经典、律典中所说的方式,要如何实践忏悔时,可分为事忏与理忏。从事忏上来说,如果是上根重戒的过失,那他必须要在佛前对众忏悔,也就是要对三人以上的四人,来发露忏悔自己的恶行,这样来灭除自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能够如法实践忏悔,那这个人的功德就是无量无边。佛陀也在经典当中有开示说: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一)所以,若要成就忏悔的要领,就是必须要如法的发露,并且自己得要心得决定而永不复作。然而,众生在过去无量劫以来,曾造作很多不如理的恶业,此世当遇到这些恶业的因缘时,而有会成熟的时候,因此而有许 三摩地

2018-07-22

当然,我们看到了《华严经》里面这样讲的话,心里面可能仍然会怀疑——为什么会这么多呢?我们接下来再给大家看一下《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藏菩萨本愿经》卷二)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举心动念,最主要讲这个罪的部分,最主要的来源都是在举心动念。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仔细看看的话,我们的身 三摩地

2018-07-22

当时,他悔不当初,曾经跟他哥哥表示要割舌谢罪;可是无着菩萨勉励他弟弟说:与其要割舌谢罪,不如尽你的余生好好来弘扬大乘法,来弥补你之前诽谤大乘法的罪过。世亲菩萨也是根器很高,一听就听懂了,他也深知道所谓的因缘果报的道理;所以后来尽其一生,世亲菩萨都尽力弘扬大乘法,并且他也确实成为大乘法的一个中坚。就是说,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很多大乘法的根本的道理、很好 三摩地

2018-07-22

平常布施供养,虽然说这个福无量无边,可是心里面这个贪、瞋、痴三毒,还是持续不断在境界中相应而造作恶业,希望修这些福能够将所造的恶业来灭除;这样的情况之下,未来世因为修了布施供养还是有福,可是这些所造作三恶业的这些罪业还是在,因为罪福不能相抵啊!所以如果说不断去修这些殊胜的福,可是对于自己心中的这个贪、瞋、痴烦恼,不能去修除、不能去灭除,那么这些福呢,与这些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