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比如说:姓贵,种姓尊贵;位高,位崇高;大富;威勐;智深,智慧非常的深细,结果后来在《水浒传》里面,有一个僧人就叫鲁智深;年耆意思是说有一点年纪;行净是说他平常有持清净的戒律;礼备是说他平常世俗该有的礼仪他都具备,威仪庠序,而且是世间人所称赞的;上叹是说,比他更高的在其上者,对于他会有赞叹、会佩服;第十个叫下归,是说在其下者、比他低下的人,会归向于 三摩地

2018-07-22

例如,西方净土中国无恶道,在这个方不会堕入恶道;而且都可以得到三十二大人相,每个人神通具足;可遍供诸佛,而且未来决定会成佛;此处寿命无量,皆可成一生补处菩萨;乐如漏尽,现证不退转位;十念即必定往生西方等等。在在处处都显示了西方净土较其他净土更为殊胜的方。这一些都是因为弥陀世尊的悲愿特大的缘故!有兴趣的同修,可以拿经典来看一看就知道了。所以,经过 三摩地

2018-07-22

中国佛教,从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是大乘佛法西方净土法门盛行的区,代表我们本来就是属于大乘佛法,甚至是属于第一义谛的根器。对于佛而言,有生则必有死,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日后有过世的那一天;就好像十二因缘支的最后生缘老死,有了此世的出生,就注定了此世会有老、死、忧、悲、苦、恼。而在此世由于有无明,无明出生种种的善恶业行,连结着此世的识,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在《大乘本生心观经》里面,说到我们要报四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佛、法、僧三宝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使得我们要感恩他们,要信仰他们?那么到底对我们来说,三宝最直接的恩德是什么呢?我们生生世世生活在生死的大海之中,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永远看不到解脱的彼岸。世上所有的智慧与宗教,都没有办法让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唯有佛陀出世,所传授的佛法、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本生心观经》卷二)是说有一位长者问佛:我等不了解为什么要说佛、法、僧为珍宝。希望佛您能为今天上的大众,也为了未来对三宝恭敬信受的一切众生,解说这个道理,使得众生能够永断怀疑,而得到对于佛法不坏灭的信仰,能令我们进入佛法三宝的不可思议海。佛陀告诸长者:譬如世间第一珍宝具足十义,庄严国界饶益有情,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大乘本生心观经》卷二) 三摩地

2018-07-22

〈创世纪〉中这样说: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大还是混沌空虚,深渊上还是一团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运行。天主说有光,就有了光;天主见光很好,就将光与黑暗分开,称光为昼,称黑暗为夜;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一天过去了。天主说:天下的水应当聚在一处,使旱出现吧!事情就这样子成了,称旱为陆,称水汇合处为海洋。天主说:上要生出青草、结种子的蔬菜,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三者,世间的治生是指的经营谋生,佛法中真正的善知识,他还能够广为众生施设方便,令他不只是修集来世的人天福德资粮;而且,更能够进一步去成办未来世乃至久远世菩萨道的资粮,还进一步令学人发起意乐,而自自然然欢喜奉行;因为已经知道,什么是对他们的佛菩提道的进展有利的。第四者,善知识还能够广开法宴,因为说法的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能够令那些不喜欢经道的欢喜 三摩地

2018-07-22

你正在思考:究竟要不要以念佛的方式继续深入下去?不要的话实在不甘心,因为已经到这个步;要的话,始终又有一股念头想要把念佛这个语言文字放下来,因为始终觉得很不寂静;可是善知识,打死都不要放下那一句佛号。怎么办呢?真是苦恼。后来也许心念一转,因为善根成熟的缘故;或者看到,另外的善知识的开示,原来可以在没有语言文字或是形象的状况下,就可以看到想佛的念头 三摩地

2018-07-22

有的人会说:学佛为什么要开这么多门?为什么不能只开一个门?有这样的问题的人,一者,因为他是被善知识错误引导,因为这种善知识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佛法的中央大殿到底是什么;更不要说这个善知识是可以为你施设种种的方便善巧,让你可以开启殿堂外面一层又一层的八万四千个门。再者,就是个人心量短浅,所以才不愿意去面对那么多个八万四千门;所以才会被假名善知识的一生 三摩地

2018-07-22

同样的道理,也有的人会说,要以念咒的方式,一生这样一直念下去。另外也有人会说:假如你抱定要参禅,就要一生一直参下去,绝对不再改变。也有人说:一门深入是要你一生只要依止一个老师,这样老实修学下去。乃至主张说:要一门深入,这样才会对佛法有透彻的心得,以及一通百通的洞识。所以他主张只能研读某一些经典,甚至只读某一部经典,这样深入了解之后,自然就会一 三摩地

2018-07-22

再者说,难道佛法就只有解脱果吗?而声闻人的解脱果,乃至说他证了四果,真的是究竟的解脱吗?以断我见为基础而开始进一步去求参禅明心,那才是菩萨的七住位,后面还得要满足十住位,然后十住位之后还有十行、十回向、十、等觉、妙觉等等这么多的菩萨阶位,要一一去修证。这个初分证出家法,还真的是基础而已!先不说四果或是佛果,单单说断我见以后,也就是分证出家法以后, 三摩地

2018-07-22

出世俗家的同时,应当征得父母、配偶乃至子女的同意;而出三界家是证出家法,是心法门,它是不着外相的,它只论是不是已经心得决定。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在意愿上发出家心,乃至发现、亲证法界实相,进一步决定承担世出世间法,这是在心上证。所以这个意涵,跟前面是没有矛盾之处的。又比如说《大庄严法门经》卷下里面这么讲:【文殊师利言:菩萨出家者,非以 三摩地

2018-07-22

那这一些施设,是不是能够达到你所施设的目的?这就好像说,世间法上某甲会努力去营生,一定是有他的目的;不管是说他是希望将来生活更舒适,或者是说想要让大家看得起。因为要达成那个目的,所以他才会努力又再努力,辛苦又再辛苦,因为那是对他有帮助的。假如有人说:没关系啦!你每天就五点起床,然后做做这个,又做做那个;然后记得,你不可以到处去玩哦!一直你就忙到晚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分宗立派对真正的佛法来讲,是不适合的;因为对于菩萨而言,应当是要依照佛的施设,依六度万行乃至是十度万行,全面来修证佛法或者说修学佛法。毕竟各个宗派它主要的法义其实都只是佛法中的一部分而已。可是刚刚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多半是因为自己的心性、环境,所以就选择了某一个宗派。当然除了自我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假如当世没有真正的善知识能够贯通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说看到真正的学佛人,他要持种种的戒律,乃至要多分少分远离五欲,他就会觉得说,这个不是一般人要过的日子。因为他所要求的是要什么?要及时行乐啊!可是如同前面所说的,厌世与出世要看每一个人受学的佛法,乃至于说他往世根器的差别而来作讨论;所以,讨论这个问题就要往前推到说,每一个人受学佛法的环境,受学佛法的动机,乃至于说他过去的种种善根福德的差别。先来 三摩地

2018-07-22

色界以上是天的状态,受用禅定所感生的种种快乐的境界;而欲界有欲界天、人、畜生、饿鬼、狱,欲界天一样是五欲乐多,而人间是苦乐参半。假如众生不证禅定,当然是没有办法生到色界天以上;可是对大部分的有情而言,多是好乐畏苦,他能够修福行善生到欲界天,就已经是很好的。可是偏偏说在人间的时候,却营私谋利,乃至于说因为这样侵害他人的状况,这些事情一项也不少;恶业 三摩地

2018-07-22

而这个时候阎罗王在不受痛苦的半天,反而还要努力来教化这些人去恶归善,而且还要明白告诉这些罪人说:处汝罪者,非父母、非天、非帝王、非沙门、道人过,汝身所作,当自得之。可见阎罗王的慈悲啊!从这里看来,这一分的阎罗王,有一部分是偏向罪业所报,因为恶业所感而下堕狱,但是罪不至于无间,乘着他利乐教化众生的福业,生而为阎罗王;但是也要受狱的苦,众苦止息之 三摩地

2018-07-22

当菩萨能够入的时候,他也一样要降伏性障如阿罗汉,这个时候他并不是不能断我执,是故意不断;因为要留一分思惑来润未来生,这样才能够继续去利乐有情、迈向佛道。乃至七满心以后,虽然不得不断我执,而且又进一步断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那这个部分就远不是阿罗汉、辟支佛在解脱果上的证量所能比拟的!因为菩萨这个时候又有深妙的实相上的智慧,这是从明心见真开始,阿罗汉、 三摩地

2018-07-22

简单说,声闻乘是以四圣谛,从苦集灭道这个四个方面,来先确定说三界中悉有苦;然后进一步观察说,众生不断聚集未来苦的原因;进一步再知道说,让后有的苦因不再聚集,然后后有的苦就会消灭的这个道理;最后再依据让苦集灭的方法,而后有的苦因不再聚集,灭却之后,灭却了后有之苦,就真正见到了真实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知道蕴处界我中含有能取 三摩地

2018-07-22

最后世亲菩萨说如是次第现,这个意思就是说,佛法不离三界,都是由心王、心所、色法、心不相应行法还有无为法,这五位法次第辗转在三界中出生显现。例如,欲界人间的有情,他必须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以及第七识末那识入胎,执持受精卵,藉着母血所供给的、水、火、风四大,渐渐变现五色根;随着五色根的渐渐,末那识能够触法尘,就能生起了意识。那意识要依末那识触法尘而后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