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他需要一百万,就应允赠送;但是同时要求他遵守约束:不生气、不邪淫、不窃盗、不杀生……等等,立誓遵守而受戒了:若是破了这些戒,就得下地狱。然后送给他一百万元,他若接受了受戒的条件,你就调伏了他;所以有时调御众生,还得要有大福德,不光是靠智慧。诸佛善知众生世间,了知一切众生心,又因为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极大而成为大丈夫;又因为诸佛智慧无量无 三摩地

2018-07-21

他需要一百万,就应允赠送;但是同时要求他遵守约束:不生气、不邪淫、不窃盗、不杀生……等等,立誓遵守而受戒了:若是破了这些戒,就得下地狱。然后送给他一百万元,他若接受了受戒的条件,你就调伏了他;所以有时调御众生,还得要有大福德,不光是靠智慧。诸佛善知众生世间,了知一切众生心,又因为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极大而成为大丈夫;又因为诸佛智慧无量无 三摩地

2018-07-21

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优婆塞戒经<业品>》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 三摩地

2018-07-21

二者,声闻戒的受戒有的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不是有情都能受的,比如黄门不能受具足戒;菩萨戒受戒条件则要宽泛得多,菩萨戒除了地狱有情以外,天人、人、阿修罗、饿鬼,乃至畜生都可以受。三者,声闻戒是别戒,七众各别而受,所受的戒律也有所不同;菩萨戒是通戒,菩萨所受的菩萨戒都是一致的。四者,声闻戒的获得有的要从出家僧宝领受,如八关斋戒;菩萨戒则有三种受戒方式&mda 三摩地

2018-07-21

一般人受戒时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窃盗,不可妄语,不可喝酒;有“戒相”。理一心里面我们称之为“性戒”,叫做‘道共戒’,也就是说已经亲见自性弥陀了,这叫理一心。理一心的时候自然不犯戒。如果他说别人的是非,那一定不是说是非,而是基于义理的辨正,叫做摧邪显正。怕假知识误导众生,所以要导正众生。他不犯 三摩地

2018-07-20

但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之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只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既然三归了之后,我们就要知道,我们应该要持守五戒,即使没有受戒也应该要持守,如果我们能够再去受这个五戒,这样更好。而接下来具足众戒----所谓八关斋戒,就是依于出家众能够受一日一夜的这种八关斋戒,能够在一天之中持守五戒之外,另外加上三个斋戒之法。那因为时间的关系,有关于八关斋戒我们不详细说。可是我们可以知道说,这八关斋戒就是,为未来----我们将来,可 三摩地

2018-07-20

善生菩萨又为我们请问:世尊!菩萨既然已经受了优婆塞戒,受戒之后应当如何供养三宝?佛开示说:善男子!世间的福田总共有三种:第一是报恩田,第二是功德田,第三种是贫穷田。报恩田是说这个福田对你有恩,你应当要报恩,所以这个福田叫作报恩田。功德田是说这个福田有功德在身,所以是功德田。贫穷田是说他自身没什么功德,或是没有回报财物给你的能力,所以叫作贫穷田。田的 三摩地

2018-07-20

但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之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原标题:三福净业) 三摩地

2018-07-20

一般人受戒时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窃盗,不可妄语,不可喝酒;有戒相。理一心里面我们称之为性戒,叫做‘道共戒’,也就是说已经亲见自性弥陀了,这叫理一心。理一心的时候自然不犯戒。如果他说别人的是非,那一定不是说是非,而是基于义理的辨正,叫做摧邪显正。怕假知识误导众生,所以要导正众生。他不犯恶口或者两舌的戒,因为在性上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随分修世间的人天善法之时,一定接着也要去受持三归;当初分发了菩提心之后,等到受戒的因缘成熟了,也要去受戒;在这个中间,就可以进一步的发菩提心,乃至可以再进一步地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所以发菩提心,是有它的层次差别不同的。这里先从一般的发了求证菩提心的愿来说,这个菩提心指的是每一个人的真心,所以求受三归、又发了四宏誓愿,就已经是发菩提心了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我们众生应当来想:到底什么样的境界,到底什么样境地,是我下一生应该前往的地方?我这一生受用五欲,但是我是不是要在五欲中得到自己所应得的,不是作非分的五欲,所以受戒起来并没有那么困难。佛施设这个戒,并不是叫大家一切的五欲都放弃,因为我们还达不到可以对五欲作非常清楚的实相的观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来思惟,戒律并不违背这世间上的五欲等等,只要你的 三摩地

2018-07-20

首先来讲这个戒学:一般人受戒的时候通常都是有戒相,譬如说受戒的时候向你说有十重戒----不可以杀生啊、不可以邪淫啊、不可以偷盗啊、不可以妄语啊、不可以喝酒啊……不管是这个十重戒或是五戒,这个都是有戒相的,所以它是属于相戒。不管是修习有相念佛或者是无相念佛,如果能够念佛到达事一心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所讲过的有相念佛三昧的状态或者是说无相念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里面说到:“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有一个大恶人,以他造恶的因缘,就足以使得身边的人一起受灾受难。在卷第五〈杂品余〉里面也说到:“身口意业,各别异故。”也就是说各人的因果是各人自行了了,就算是爸爸造了恶业,儿子也不能够代为承受;所 三摩地

2018-07-20

受戒。遍学三乘。依缙云明昭禅师。疑情顿决。后复依天台德韶禅师。重有悟入。阅藏经三周。宗说兼通。逍遥无滞。太平兴国三年。伐栴檀。结成一龛。趺坐其内。自持火炬。誓曰。愿舍此残躯。上供十方诸佛菩萨。命众唱佛。助我往生。须臾焰发。其烟五色。旋转虚空。犹闻佛声。顷之乃寂。火熄。收舍利无算。年八十四(宋高僧传)。义通。字惟远。姓尹。高丽国人。顶有肉髻。眉长五六 三摩地

2018-07-20

受戒法。尝于定中神游净土。见宝池莲华宝林境界。寻诣新城碧沼寺。专修念佛三昧。阅十年。复游天台雁荡天封。皆建净土道场。晚归天华。建无量寿佛阁。建炎末。入道味山。题所居曰一相庵。绍兴十四年正月。谓曰。吾见白莲华遍满空中。越三日。复曰。佛来矣。即书偈曰。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端坐而逝。是日近山人见异僧满山。不知 三摩地

2018-07-20

受戒归元寺。遍参诸方。了悟心法。受嘱于皋亭佛日寺璇鉴和尚。历主吴江长庆苏州珠明石门崇庆皋亭佛日诸寺。而归老于苏之龙兴。晚而精修净业。昼夜无间。乾隆十七年正月九日。寺中斋天。悟语众曰。诸公好住。吾于上元前当去矣。至十四日。作偈曰。山僧年望七。诸缘事已毕。自入涅槃门。不露真消息。遂取汤盥沐。易衣。命众称佛名。至午而寂。年六十九(僧鹤峰述)。德峻。字。一字 三摩地

2018-07-20

已而请师受戒。忽于坛所。见天地晃然悉黄金色。一日与大众共礼无量寿佛。伏地不起。或蹴而问之。云。当伏地时。觉身到安养国。佛为说小品。已得四卷。因被蹴而觉。甚追恨之。宋元嘉十四年时。本年已六十九。后不详其终(法苑珠林)。法盛。姓聂。清河人。宋元嘉十四年。年已七十许。出家于金陵建福寺。才识敏悟。谓同业昙敬昙爱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 三摩地

2018-07-20

体悟到印证好比受戒受戒有戒体力量可以止恶防非;印证是“以心印心”的传承,让你成为佛的真子,发愿承担如来的家业,上弘下化;原来这才是“承担”的真意。禅三中的四天三夜,一天比一天感动,一天比一天折服,一天比一天信受,一天比一天依恋,万分庆幸我来到此地;回忆这四天的过程,盈溢丰富得让我记不清楚全部,留下满心的欢喜与自信;但唯一可以绝 三摩地

2018-07-20

直至二十八岁,我面对负债、离婚、独立抚养孩子的困境,恶因缘常让自己在这条路上有心无力;听到友人将在农禅寺受菩萨戒时,心生赞叹,但自己是不敢受的(当时对戒的内容也不懂,现在平实导师开讲《优婆塞戒经》,才对菩萨戒有较深刻的了知),离开友人家后,在回家途中,心念一转,觉得自己该去报名,现实生活中恶因缘缠绕,什么时候犯了不该做的事?下辈子能不能再得人身?还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