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信信---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人们必须相信行善之后,在未来世将可得福报,或可才会行善。如果缺乏信的基础,人们便很难自动去行善了,念佛也是一样要有净信做为基础。1、信念佛法门必定真实欲求生诸佛净土,或者要修念佛法门,首先要有个信,没有信,不可能修学念佛法门。信是愿与行的基础。信是信什么?信是相信释迦世尊四智圆明,告诉我们这些念佛法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念佛法门既然是这么殊胜,而且有那么多好处----可以让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或者是往生到纯一清净的这个世界,乃至可以帮助我们实证佛法明心见性----既然念佛法门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就应该来修集、来实践这个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主要修学的内容就是信、愿、行。信、愿、行是三资粮,我们如果能够修集这个三资粮,就可以让我们逐步来达成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往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这个念佛法门的时候,我们要把人天乘的福德修集好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开始进入。进入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的校规,这个校规最基本的校规就叫做三归依。所以如果我们要去这个学校去修学的时候,我们当然要当一个好学生,当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譬如首先要跟各位介绍的就是五戒,这五戒可以让我们保得人身,而且这个五戒,虽然我们不学佛也同样要持守,因为这个五戒它是属于世间、人间里面,建立人间最基本的道理。这个五戒就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以及不饮酒。首先我们要说不杀。因为我们人间的人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要和乐相处,不应该互相杀害,这就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基本的道德。我们可以看到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二、福田种类福田分为几类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中云: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CBETA,T24,no.1488,p.1051,c5-6)。(一)报恩田什么是报恩田呢?报恩田是说这个福田对你有恩,你应当要报恩,所以这个福田叫作报恩田。佛陀云: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CBETA,T24,no.1488,p.1051,c6-7)。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究竟释迦世尊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它的真实义理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他最起码作人的人格,就是要包括了孝顺、礼敬、供养父母,否则连作人的资格都没有了,这一点不论是古今中外,不论是学佛与否,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世间的常法。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应当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布施于何处最能获得智慧呢?当然是三宝,三宝是福田,也是功德田,所以供佛的福德很大。可是密宗所供养的都是鬼神冒充的假佛,供养了以后,来世将会与那些鬼神冒充的假佛常在一起,不可能得到真实智慧的,真实的佛陀才是真正福田。否定方广经典所说如来藏妙法、又否定原始佛法涅槃本际的应成派中观′,绝对不是真正的法宝、佛法,他们都是以常见法的意识心,取代佛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告诫比丘们说:「对于自己的父母,虽只作一点小小的供养,就可以得到无量福报;而如果对父母稍作不孝顺的事,就会得到无量罪过。」比丘们问佛陀说:「罪和福的果报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佛说:「我记得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波罗奈国有位长者的儿子,名字叫作慈童女,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家里的钱财又已用尽,只好靠劳力卖柴维生,每天赚到两钱,全部供奉年老的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妄语是可信者,饮酒者满口酒话,人多不信,常常败事,故不饮酒的人是智者。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保住人身,故五戒为一切佛子所必须受持。对于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世尊在经典当中,常常开示我们要孝养父母的重要性。譬如在《杂宝藏经》卷一云:【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品〉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临命终时一心念佛。佛现形其前。心安意定便得生天。父母念子愁恼。便欲不能自解。因以火烧取其骨着银瓶中。至月十五日。便施百味饮食持着其前。举声悲哭宛转卧地。天子在上见其所为。自念。我不现化意终不解。即下作小儿年岁。在道边放牛。牛卒死卧地。小儿便行取草着死牛口。举以杖打牛。呼言起食。父母大小见小儿所为。便共笑之。前问言。卿谁家子。何痴乃尔。牛今已死举草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以佛法的修行而言,一个菩萨想要在中能够见道得法,全部都得仰赖师长的教导和摄受,不仅是悟前如此,悟后的进修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对师长的态度,都能够虔诚恭敬,那么对师长的教诲,自然也能够信受奉行,能够如法修学。假使能够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被慢心所遮障,修行自然就容易有所成就了。相反地,如果我们对师长不能恭敬奉侍,那么学法就没办法得力。有些人则是因为信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后汉沙门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方便佛报恩经孝养品第二(节录)如来现如是等身已告阿难言。及十方诸来大菩萨摩诃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等。如来今者以正遍知。宣说真实之言。法无言说。如来以妙方便。能以无名相法作名相说。如来本于生死中时。于如是等微尘数不思议形类一切众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众生亦曾为如来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目 | admin 2018-07-20 |
![]() |
《大宝积经》卷第九十二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之二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 | admin 2018-07-20 |
![]() |
二、福田种类福田分为几类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中云: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CBETA,T24,no.1488,p.1051,c5-6)。(一)报恩田什么是报恩田呢?报恩田是说这个福田对你有恩,你应当要报恩,所以这个福田叫作报恩田。佛陀云: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CBETA,T24,no.1488,p.1051,c6-7)。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福净业一、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1、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着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这是可以的。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钱财去布施,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应是自己付出较多之劳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0616a07]我闻如是:[0616a07]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0616a08]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福田人?」[0616a10]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