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解脱道中狭义的心解脱,是於法生起净信而断我见、三缚结,并且经过了二果的薄贪嗔痴境界,再努力修断欲界爱,已经解脱於五欲缠缚而发起初禅了,已经解脱於五欲的系缚而远离欲界的受生,是三果的实证。慧解脱,是进而断除全部我执的无明,证得慧解脱的解脱功德,成为慧解脱阿罗汉。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 三摩地

2018-07-21

当时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里面,有一位阿那律尊者,因为陀呵责他懈怠,他就努力用功不休不眠,结果眼睛弄坏了;当这个眼睛、眼根弄坏之后,就跟这个可爱的眼根爱别离了,这就是苦。声闻人通过从三苦、五苦、八苦的观察,了知在这三界里面,没有一处可乐的,都是苦。再比如,出生时是一个有缺陷的(身)根,这就是怨憎会苦。我们这样观察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三界六道里面 三摩地

2018-07-21

若是已得八解脱的阿罗汉,而不具有解脱知见,不能为人解释解脱的原理(譬如周利盘特伽),就必须加上慧解脱的观行,才能发起解脱知见,才能利益当世学人,所以陀就为这一类圣人说不放逸行,使他进修慧解脱的所知与所见;这种人在证八解脱而尚未具有解脱知见时,就名为身证。若是具有见地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 三摩地

2018-07-21

〗------《优婆塞戒经<业品>》讲记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什么呢?要制鬼神,不再让鬼神来骚扰他,所以说要去制一制。同理,制就是制止别的恶法继续作用,所以才叫作制。戒为什么叫做 三摩地

2018-07-21

民众从战祸连年之后,因为承平了四十几年,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发展经济;富裕闲暇之后,开始有了文化活动,那开始追求心灵生活,因此学风气因而风行起来。聚居在岛上的众多子十余年来,因为慈济众生蔚为风气,但是因为广植福德却缺乏慧业;因为慈济众生,不免偏于人天善法而不识法。但是也有人说,法就是无非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等诸 三摩地

2018-07-21

今天,我们要来说明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并且也要详细的来解说这两个主要道修行的内涵和修学次第。二乘法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也就是经由断除我见和我执以后,烦恼灭尽了而取证解脱果,从此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因此而得以免除生死轮回之苦;而大乘菩提的修行,则是从亲证第八识入手,然后依次第进修,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过程以后,得以成就究竟的道。然而在这当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法?有人说:法就是讲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然而法不只是这样,因为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个部分是解脱道,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菩提道。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那什么叫做菩提道?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即法界根源)的证知;生命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性。有些 三摩地

2018-07-21

说断三缚结者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果就是刚刚讲的初果。那么得这样的一个初果,他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为什么要证得这个初果?证得初果要干什么?我们来看看,断三缚结证初果又叫作见道,那见道又是什么样的意涵呢?我打个比方来说:譬如说,有人要去登一座山,那么他最重要的是要干什么?他一定要找到这个登山的入口处;如果他没有找到登山的入口处,他永远在外面一直绕,那样子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我们现在来谈〈解脱道不能使人成〉。这一目之中,我们要为大家略说:二乘圣者的解脱内涵,是断见惑、断思惑,二乘圣者的所断就是这两个,所证则是初果到四果与缘觉果。如果要勉强再加上一个,就是我所执著的断除。二乘圣人的修行分成四果与辟支果,我们演讲时间不够,就不谈辟支与声闻果的四向,只谈四果。这四果里面,初果所证即是断我见,也就是断身见;断了身见之 三摩地

2018-07-21

陀祂是亲自示现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上,祂是正遍知觉。祂的正遍知是无远弗届的,不是只有在三千大千世界教化众生而已,祂在其他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一样没有休息在教化世间。陀已经远离了一切贪瞋痴、远离一切无明;祂不用休息,而可以尽未来际来救护一切有情来脱离这生死的苦海;陀的智慧是无上的,他没有一个止尽;陀对于一切世间的法,完全了解,这就是我们说的 三摩地

2018-07-21

问、大小乘真是「壁垒分明」吗?对初学者要从何着手呢?初学者读经先由小乘而至大乘经典,是否才恰当呢?学者应当去选择分大小乘来修行吗?答:三乘菩提有共与不共的意涵,若不论与凡夫外道共之四禅八定,简略的说,三乘菩提都是强调「出离法」的亲证;实证三界生死的解脱,也就是解脱道的部分,这是不共凡夫外道,却是大小乘俱共者;此乃是共的部分,故以此而论大小乘是「 三摩地

2018-07-21

想要实证法又能学得快乐,必须了解三德、实证三德。已实证三德者,即是以如来藏为中心而成为菩萨僧;由如来藏的进修而延伸成道种智──一切种智的分证,方是入地菩萨。【讲义纲要】一、略说菩提道所证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二、三德只有二主要道:三德皆摄属菩提道,其中之解脱德具足含摄二乘解脱道,谓断烦恼障之现行;亦断二乘圣人所不断之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 三摩地

2018-07-21

断尽所知障的人,是经由亲证如来藏而证得法界的实相,然后一步一步进修,次第而进,总共历经了五十二个阶位,最后才能成。这个过程是要断尽所知障的,也是要同时断除一切习气种子的随眠,不再有习气种子随眠在第八识中了,这样修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四种涅槃。地所具足的四种涅槃,诸位熟知的是阿罗汉所得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这两种涅槃,菩萨在成的过程当中一样要 三摩地

2018-07-21

目录一、菩提道和解脱道方属法中的甘露法门二、解脱道与菩提道为不同层次的修证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2、所度众生多寡不同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4、所修行门内涵不同5、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三、菩提道函盖解脱道1、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2、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3、唯一乘分为三乘乃慈悲摄众故四、凡夫不证二乘见道的缘由1、不解基本法之十 三摩地

2018-07-21

之前也跟菩萨们提过了,我们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法跟外道的不同;为什么我们归依于三宝、归依于法,而不归依于外道?这一个层次,乃至第二个层次:为什么在法当中,我们主要是修学大乘,而不归依于小乘作一个定性声闻人?这两个层次,我们在这个单元我们简单来说,外道把不生不灭法讲错了,而一些错误的认为说:大乘法是涅槃之后,这一些论师们因为对于陀永恒 三摩地

2018-07-21

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种智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hel 三摩地

2018-07-21

一、前言二、大乘的解脱道三、菩提道的内涵甲、菩提道之宗通乙、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丙、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丁、依万法根源如来藏,方有胜义谛戊、亲证转依离生如来藏,始能分证无我己、悟后起修——历缘对境断尽烦恼庚、宗通之究竟——四法辛、说通四、结语欲成道者,须证菩提 三摩地

2018-07-21

究竟什么是法?有人说:法就是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诸法,这就是法。但是实际上,法不只是这些而已;法可以依其觉悟内涵之不同,分为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菩提。所谓菩提即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因为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所以分成三乘,《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即:觉悟 三摩地

2018-07-21

有人在修学法,或者在研究法的时候,他们会认为:声闻法中的部派教有各个部派,每个部派都有不同的说法,所以每个部派都要用每个部派独特的说法来理解。可是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并不是完全的赞成,因为我们所说的法,它是在研究法界(中本来无生)的实相,既然它是研究法界的实相,法界的实相不应该是由不同的部派,然后说不同的法;不可以由不同的部派,说不同的声 三摩地

2018-07-21

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说人死之后意根带着前世名色所缘的识,来入母胎。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是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大脑来入母胎了。意根在大乘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在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