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陀虽然不要求菩萨们急证解脱道极果,但教导菩萨们在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中,是必须具备有相应的解脱果德之亲证及现观的,证悟的三贤位菩萨们,要进入初地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历经断我见、降伏我执具备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解脱功德!所以,菩萨仍然要能够离欲证得初禅,也因此世尊常常在经中细说观身不净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因为贪爱恋著于女色而障碍修道。例如 三摩地

2018-07-23

一直以来无相拜功夫无法上手,是因遮障太多所致,后来发现这些遮障原来是来自于对自我的执著引发现起。因执著自我,所以就以为觉知心我为真实,以为内我所、外我所乃至身心所及一切为真实,因执著自我存在而对一切我所知境界以为真实,导致对这些境界生起是否有违顺己意,又执著这些现象为真实导致生起种种遮障。后来就自己常常去观察十八界一切法缘起缘灭,观察这十八界一切 三摩地

2018-07-23

在《楞伽经》中,陀开示: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四住地、无明住地,也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都依于阿赖耶识而有。因此一定要先实证阿赖耶识,自己明确且真实亲证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实体法、是法源、法母,不同于前七识;有其本自清净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恩、七者观罪性空。(《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发起惭愧心。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改变习性,但也非一蹴可及,要多熏闻正知见,经过意识的如理思惟,心得决定,以此说服意根,甚至要在一切境界中历练,让过去熏藏的习性种子现行,才有可能改变。有些习性是此生才养成的习惯,比较好改变。譬如我退休前很长一段时间是财务主管,工作就是要达成任务,不能出错,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报表,如有错误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对于任何不合常理的数 三摩地

2018-07-23

写给菩萨们:面对境界,多向内看,当下那一刻,如果我因别人做的某件事激怒,事情是外在的,可是这份被激怒的心却是我内在所发生的,想想,真正的菩萨会被这样的一件事激怒吗?会因为这件事而对众生产生嗔心、舍心吗?在我们修学法没有达到一定的位阶以前,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有漏习气与无明业种,而造作种种业行,遭受种种业果,我们种种的境遇,其实是自己今生或过去无量生所 三摩地

2018-07-23

二乘人所断之异生性,不同于大乘人所断之异生性;二乘法中见道所断的异生性,性质窄狭,所以只要断除我见就可以除掉解脱道所摄的异生性了,从此以后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的内容与行门,也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中已经实证的一切圣者,更不会诽谤确实已亲证大乘菩提道的菩萨;由此缘故,以后永不入三恶道中受苦,名为解脱道中已修除异生性的初果人。最懈怠的初果人,极尽七有天上人 三摩地

2018-07-23

断尽一念无明,可以让众生出离三界;但是无始无明并不障碍众生出离三界,只障碍众生成。所以阿罗汉不曾打破无始无明,只能出离三界的生死,他只是断掉一念无明而已。如果能亲证如来藏,一定会打破无始无明;在打破无始无明的同时,就会一并断除一念无明中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会同时断除三缚结。一切有情众生,一切二乘有学、无学圣人,都离不开无始无明的遮障;只有真正 三摩地

2018-07-23

说:世间有情,一结断时,余一切结皆亦随断。云何一结?是谓我慢。所以者何?诸所有结,细中粗品,一切皆以我慢为根,从我慢生,我慢所长。是故我慢一结断时,余一切结,皆亦随断。----《本事经》卷1。从这一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就是说,一切的烦恼都是从我慢所生,从我慢所长,所有的烦恼都依于我慢而有。那么意思就是说,只要把我慢给断了,你的生死大事就了了。那么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说你今天是一个学人,你应该怎么样去庄严自己呢?庄严自己不是只有穿上一件衣服来代表你是谁,不论这衣服是的袈裟,或是你团体的标志,不是如此;而是,你是要以修行来作为你的衣服,以你的行谊来作为你的衣服,要人家能看到你的行谊,来看到你的自省——就如同世间人看到世间衣服是一样的。因此,应当受三归、应当受持五戒、应当行菩萨行,所以于行菩萨行之 三摩地

2018-07-23

《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七八三经一时,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有异婆罗门来诣尊者阿难所,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记说不?’阿难答言:‘随汝所问,知者当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阿难答言:‘婆罗门!为断故。&rs 三摩地

2018-07-23

陀在经典6中也有教导众生消除五盖的方法。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一书中也有开示修定要先消除“攀缘心、觉观心和三毒心”;在正觉同修会中,除了平实导师有初禅乃至二禅的实证之外,还有一位正雄居士也有初禅的证量,正雄居士在《广论之平议》一书中曾提到自己修习“未到地定”的经验。《正觉电子报》第96期中正雄居士开示说:然以末学的实际经验,提出 三摩地

2018-07-23

这些习气有深有浅、有粗有细,细的障碍成,粗的障碍解脱生死。而单单就与粗重的分段生死烦恼相应的习气论之,已是累牍盈篇,罄纸难尽了。这些性障习气,若不寻求根除之法,只有生生世世流转不停,而且大多是每况愈下。而前面说受制约的习气行为,是由潜藏于潜意识末那深处之「习气档案」,不断地被意识提取出来,又不断地「另存新档」而增长厚实,这是站在现行运作的角度来说 三摩地

2018-07-23

欲以现代科学一窥法之堂奥,连禅宗初悟的曹源一滴水都尚未触及,更何况能取其一瓢饮!虽然,我们并不否认现代科学着实为人类揭开亘古以来的部分难题,但却也增长了无明凡夫的世智与辩聪。然而,科学这个工具对于学人来说是利是弊,却是因人而异,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人因此增进观行之体验而与修证法相得益彰,也有人却因此满口戏论、满腹葛藤,而这其中之关键,是在 三摩地

2018-07-23

高慢在诸地菩萨中是不会存在的,只存在于三贤位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诸地菩萨总是拿和菩萨来比,就会觉得自己的修行差得远呢!要到何时才能成呢?因此,总是心心念念想着应该如何才能往上提升,才能利乐更多的有情,所以诸地菩萨不会有高慢产生。但是在三贤位中有时会生起,那就会随着每个人修证的高下而有所不同。然而高慢通常都是在凡夫位中出现的多,如果在亲证实 三摩地

2018-07-23

像现在门中有一些人,他因为从事学术研究,然后否定北传大乘经典,认为这个北传的大乘经典不是说;然后认为平实导师所传的如来藏的这个教导,这个是后期人所结集出来的经典,不是正说;于是就在网络上大加谩骂,在网络上用各种的恶口、恶言来攻击平实导师。像这样的一个行为,他就把他的一个瞋恚完全地用文字、用欠缺理性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我们不但看不到他对于法义上有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下:一般来讲,我们修学法,首先要认清楚何谓生灭法?何谓不生不灭法?乃至于何谓生灭法上面建立的生灭相?所谓的生灭法:就是正觉总持咒的第一句五阴十八界;所谓的不生不灭法:就是正觉总持咒的第二句涅槃如来藏。在其他的单元当中,我们曾经引用了《金刚经》的两首偈,分别对应了生灭法与不生不灭法。五阴十八界生灭法,《金刚经》很清楚地说了:一切 三摩地

2018-07-23

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乃修习解脱道及菩提道之基础。若不信次法修习所得的因果,即是心地不净者,所修解脱道、菩提道都将不能成功。2.次法的修习,可以修除性障、成就福德,是菩提实证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3.发愿不舍人间一切有情,愿尽未来际与人间众生结缘而救度之。舍此无由成,摄受众生即是摄受土故。4.人间具足一切法种故,不同阶段的现观因缘皆具足故,方能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最钝根的初果人,虽然不会再往生三恶道,可是下一世生在欲界天中,如此人间天上往返七次之后,才能够证得四果入般涅槃;这就是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得须陀洹道不堕余趣,极七往返必成道果的道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初果人已经断结证果,也已经现证五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怎么可能还会贪着欲界法呢?主要是因为过去多生以来,所累积的贪着习气尚未改变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这是与道的相违背的,是印度教的后期,由印度教中所渗透进来的错误的法,这个法不能够淡薄也不能够断除欲界爱。甚至连密宗内部也有人这样子说:用降下明点的方式,以为可以用别人的身体,来帮助我们修道。这样的方法欺骗了太多的人。所以如果我们所修学的法,是加重、加深我们对于欲界的爱着,当知这个法不是能使我们断结证果的法,而是外道的邪法。声闻道的(修道位)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