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且佛陀在制戒时,也曾告诫过们,意思是说:宁愿对众生起贪,也不要对众生起瞋!因为对众生起贪,可以护念众生;但是若对众生起了瞋,众生会讨厌我们,而远离我们!我们来看看,佛陀在经中的开示:《菩萨善戒经》卷1〈1序品〉:【优波离言:世尊!犯有三种。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佛言:优波离,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人家一天念佛一万,我偏偏比他多个三五千,所以可以在道场吹嘘:我啊!一天念佛二万声!以前初学佛时接触某位善知识,听他常说我阅藏三遍!还特别加重语气三遍哦!以前不懂佛法,还为他生起敬仰之心,这个不仅是胜他而且带有第二种的为利养故的气味。如果读诵经典、受持禁戒是为了突显我的独特性,招感名闻利养,名闻是近益,利养是远利。现代社会龙蛇混杂,很多的出家人、在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佛是不是就是要对于外在的一切百依百顺,一切随缘,这样是不是太过消极?事实上,认为学佛需要一切随缘这其实只是另一个关于学佛的想法。而修行契入的重点不在这里,面对一切事项上的随缘其实是一个结果,导致我们不能随缘的原因在于坚固自己的种种不符合的想法,而这种坚持一定会违背事实,因这一份差距而造成自己内在的痛苦,差距越大越痛苦。修行的重点是借着发现自己内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实不止上面所说的世间法,有许多人在修行之后,嫉妒心不但没有放下,反而更加地严重!看到别人修行的好——有贤、有能,或是修学善法,自己不但无法加以赞叹、向他看齐,反而生起嫉妒,心无法安住下来修学如来;甚至有些出家众不在佛法上精进用功,心思反而都在名闻利养上用心,当看到别的师父得到好名声,得到恭敬、赞叹以及四事供养等,心里就产生了忧戚、痛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各位不要以为这是外道质疑佛陀,因为现在有很多佛门中的法师、居士,迷乱的支持某一位号称是导师的假出家人,认同了无因论的缘起性空。他们说没有真如,没有阿赖耶识执持业种;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了,没有了,所以不会再有任何的作用了,现在就只剩下后世对祂永恒的怀念了。可是当我们问这一位导师:那么请问业种依何而住?他却说:这个是佛陀所不谈论的事情,不需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出家修行的初行六年,对外道的一切理论和实修,都是有着深入的闻思与修证;所以外道的一切落处,佛陀都能了知并且加以解析,如此不但不会让走偏邪,也能够让外道回归。因为外道不论在事上、理上都无法及于佛的一分,所以就不断的有外道要陷害佛的事件发生。例如:在王舍城就有了一件外道要陷害佛陀的事件,那时外道们去找信受他们的德护长者,对他说:大长者啊!瞿昙沙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刚开始进入佛法中修行的时候,因为烦恼粗重,妄心攀缘不断,所以无法克制去造作恶业的冲动,而难以止息烦恼。因此,佛陀有施设了一些方便法,让修行者的攀缘性能够安忍下来;例如在小乘法中的初步施设有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等五停心观,来作为入道的初门。如果是贪欲重的人,无法断除对男女色身强烈的染着,那么就应该要修不净观来作为对治;就是要去观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讲的是,那这个当然也包括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前末学是一个从来不肯原谅别人的人,恨就是恨,讨厌就是讨厌,即便自己想改变,但就是做不到。学佛后,这方面也在慢慢转变。因此也有一点小心得和大家分享,总结为三个小步骤:第一,相信因果。不好的缘分来了,因为相信因果,知道一定是自己从前亏欠过这个人,所以才会有恶因缘现前。真心地接受,这时就不会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在我们北传的大乘佛教里面,有非常多的所谓大乘的道场;因为我们北传是以大乘佛法为主,所以有非常多的佛教的大乘团体。可是对于佛法的核心的内涵,彼此的见解就不一定相同了。譬如说,真正的佛法是八识论,是要有永恒存在的第八识如来藏,才能够真正来作四加行的修行,而能够实证菩萨的初果。可是如果没有承认八识的法,而想要来作四加行的话,那也是不能够成功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天所要谈的是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这个佛典故事来自于佛在《杂宝藏经》卷7所开示有关不贪求利养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佛在舍卫国时,厌患利养的缘故,躲避到一座名为贪庄严的深林中,林中有一寺庙,住持是一位名叫那弋迦的阿罗汉。佛到贪庄严深林以后,消息不久便传开了;当天的中午,有许多人带著衣物前来供养佛陀,人数之多,竟占满了整个深林。佛说:我不需要任何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的古德佛果圜悟禅师,他在《碧岩录》里面,引二祖慧可禅师的求法心,来为们开示,二祖慧可禅师说:【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如。】(《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10)二祖的意思就是说,他那时候为了跟达摩祖师求道,他就想著说,古人他为了求道,他敲骨头让髓出来,刺血为墨这样子,甚至像释迦牟尼佛,曾经把头发铺在地上,让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这一个问题,我们说它不是正问,不是正确的一个问题,原因如下:很简单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会出家。因为出家,最简单的你要断除人世间的财色名食睡;既然财色名食睡,世俗人来讲样样都想要,样样都片刻脱离不了,那怎么可能会说所有人都会想要出家呢?这就好像所有的人都要得诺贝尔奖、所有的人都想当董事长,这样子一个问题,这不是正确的问题。《杂譬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说:有一次大迦叶尊者他前往拜会佛陀,佛陀因此就劝大迦叶说:“你是不是也来协助我,共同来教育这些新来的比丘。”可是大迦叶就回绝了,他说:“现在的比丘大部分都自以为是,很难教化!”佛陀就问大迦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原来,大迦叶看到有两个年轻的比丘跟大目犍连学习,结果这两个比丘在学的时候,发现彼此对法义上有不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哪一个众生没有伤害过你,哪一个众生没有跟你结仇过,哪一个众生没有让你不愉快过?大家都有啊!既然是这样,如果今天这个众生跟你不愉快,那你想:其实跟你更不愉快的有好多好多的人,整个屋子都是,整个村庄都是,整个都市都是,乃至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都是,除了诸佛菩萨以外。在那种情况下,你有需要跟每一位众生来算旧帐吗?来说不行!我们今天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中没有说绝对不对某某人忏悔的讲法,因为这样的说法等于是说:我某人绝对不对某某人布施忏悔这样的善法的意思,因为忏悔是善法。后来学佛了,学到菩萨广度一切众生,并且学到菩萨所谓的广度一切众生竟然要包括因果上十恶不赦而下地狱的恶劣众生。既然恶劣众生下了地狱,不就应该让这些活该下地狱的众生好好受教训吗?为什么要去救呢?而且又读到地藏王菩萨还是为了地狱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道的过程中,需要很多善友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过失,因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菩萨不应该犯五戒十善,不应该犯菩萨戒,乃至小小的行为但可能会危害正法的事情,也不应该犯!但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习惯不敢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也不敢得罪我们,因此我们犯了一些小过失或大过失,有时候别人也不敢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修行人之间就是只谈法,不然就是圣默然!如《长阿含经》卷18〈1阎浮提州品〉中说:【佛告诸比丘言:「善哉!善哉!凡出家者应行二法:一贤圣默然,二讲论法语。汝等集在讲堂,亦应如此贤圣默然,讲论法语。」】(CBETA,T01,no.1,p.114,b18-21)但菩萨如果过度的不攀缘,也会感觉变成冷漠与无情!所以也会有些久学菩萨们会觉得在讲堂都没有几个好朋友!因为大家彼此就是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情如果说,他沾上了恶习气,长养恶念,他要怎么样消除呢?他一定要经过教导,长养善根,熏习佛法正知见,这样慢慢的降伏他的恶习恶念,能够出生解脱智慧,才能够真正地断除这些恶习恶念。有情为什么会造作三恶道的恶业呢?因为有情想要自在,想要自在的时候,他就任性的凭着他的烦恼习气现行而去造作,以为这样子叫作自在;其实这个就是与烦恼相应,所造作的业都是生死业,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其实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理解的方式,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过既有的、固有的文化思想内涵,然后把它用这个固有的东西去对应、去理解,这个当时就叫格义。这个方式其实我们讲说,用固有的方式去了解它。什么是固有的方式呢?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当然我们学佛很久的菩萨们都会知道,今生能够安居乐业乃至安身立命,都是往昔所修的福德,加上这一世的努力所造成的;往昔有常做布施的因,今生有努力工作赚钱的缘,造就了现在富裕安稳而能追求证悟解脱的生活。但不是每个众生都很好命,也是有很多辛苦的众生与菩萨们,都还是要为三餐奔忙,这时候太深妙的佛法对他们来说都只是风凉话,因为要解决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