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有证悟的善知识所教的)难闻今已闻,谨希望我们的愿力来到三界火宅中能够依照佛陀所教导我们的正知见依教奉行出离三界火宅,就算是外相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好像是走入浪漫火宅中,也是缘于佛法不舍众生再度入欲界火宅中磨练与之嬉戏而救渡自他有缘。 (原标题:浪漫火宅) 三摩地

2018-07-22

我就这样过了一生吗?!人活着要做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芸芸众生中,为何每个人的命不同呢?我存在的目的与价值又是什么呢?从有记忆以来,在与人聊天说笑时,我似乎很喜欢问别人:你觉得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年少以来的自己,也许是家庭开明、女儿多儿子少环境关系,我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并不是找一位家世好、多金、高学历、长的帅又高、爱我且钱都通通让我保管的老公,在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在《杂阿含经》中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而众生恋爱的感觉不离触食、思食、识食。简单讲,抟食就是通常所说的吃食物,以此来滋养身体,而后三种食,是滋养我们的心灵。眼睛看见美丽的面容,而心生愉悦。因为能看,不断的看,这个不断生起看的过程就是识食,而眼光接触美丽容颜的 三摩地

2018-07-22

卷九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册页546中*****若有众生味著男女妻妾诸女,当知即是味著砾石之雹,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即是味著大热铁丸,即是味著坐热铁床,即是味著热铁机邓……若有摄受妻妾男女诸女,当知即是摄受一切众苦忧愁悲恼之聚。——《大宝积经.卷四十四》《大正藏》第十一册页258中11。《观佛三昧经》云:多淫众生,命终感一高铜柱,状若火 三摩地

2018-07-22

以大功德拔济众生兴前三愿。以诸众生不知不净起诸罪垢。我当拔置于甘露地。复次欲界众生乐着不净如狗食粪。我当度脱至清净道。复次我当学求诸法实相。不有常不无常。非净非不净。我当云何着此不净。观不净智从因缘生。如我法者当求实相。云何厌患身中不净而取涅槃。当如大象度驶流水穷尽源底。得实法相灭入涅槃。岂可如猕猴诸兔畏怖驶流趣自度身。我今当学如菩萨法。行不净观除 三摩地

2018-07-22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教化众生的时候,胜鬘夫人来到佛前顶礼佛陀之后,很恭敬地向佛陀提出几个问题:世尊!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穷苦卑贱?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但是大富大贵?为什么有些女人长的美丽出众,却很贫苦,出身卑贱?为什么有些女人长的美丽端庄,清秀可敬,有财有福,身世高贵?佛陀慈悲地逐一开示说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造作这四种恶业,它的性质就是会让众生下堕到三恶道中,所以称为性罪;而持守不犯这四种性罪,那么就称为性戒。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的戒法,都是一定要持守这四个基本重戒的。而饮酒呢,基本上是没有性罪;但是因为喝了酒之后,很容易让人昏醉、不清醒,因此就很容易会造下前面四种性罪的重业,因此世尊就遮止大家饮酒,而把不饮酒列为遮戒。这些年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因为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这个口业很随便的在语言上面去现行,当然这个部分,跟习气烦恼有关;可是因为既然是修学菩萨道的在家,要让在家的众知道,菩萨的口业是能够影响他人的,你要去利益他人,要让他人能够对菩萨生起于法的恭敬心,那么口业是很重要的;所以应该要以爱语、柔软语来调柔自己;对于恶口恶语,也就是会损恼对方、损恼众生。所以对于恶口恶语,佛陀教导出家实义菩萨说,要教导在家的 三摩地

2018-07-22

教导众生修持念心,忆念自己一生所做的善事;忆念时生起欢喜心,觉得将来死时有善业可以依靠,就会继续做善事。若对所造的善业生起念心而欢喜不悔,十善业道就有一分成就了;不断造善业,不断念持、欢喜不悔,就不断的有善业成已。做善事时专著而做,不会半途生起悔心,也不会终止善业,这就是善业道中的根本成就了。而根本、方便、成已三件事,又分成上中下三品,综合配置下来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十不善业的静息,并不是藏传佛教修行人做不到,而是藏传佛教的法义及戒条规定,使藏传佛教修学者不得不继续造作不善业;在藏传佛教中,除了偷盗之外的九种不善法,所有人都必定要努力修加行的,譬如:藏传佛教口说倡导慈悲心却鼓励要吃众生肉;倡导清净修行却规定要师徒、师兄姊一起合修乐空双运……等,前已细说,此不再赘述。又第四力者,宗喀巴说:【谓修皈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常于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是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这段里面所说的摩诃萨,是指大菩萨的意思。但是到底哪一阶位的菩萨才能称为摩诃萨呢?这在经典中会因时、因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譬如说,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眼见佛性的十住位菩萨就是菩萨摩诃萨;有的经 三摩地

2018-07-22

《妙法莲华经》卷6〈19法师功德品〉:「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CBETA,T09,no.262,p.50,b9-10)平实导师说,修百福与我们有切身利害的关系,百福修久了可以让我们改头换面、换骨易髓,一个人修百福久了、习惯后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别人再也不会觉得他不好或不清净,而会觉得他非常的安详!一个人努力修行百福两年,这个人说话就不会酸溜溜的,也不 三摩地

2018-07-22

如《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又如《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一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又《法句经•身受品》说: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相代。又《佛般泥洹经》卷下说:善恶随身,父有过恶,子不获殃;子有过恶,父不获殃。各自之死,善恶殃咎,各随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首先来看看,佛教因为持守第一个不杀生戒,所以佛教基本上是不吃众生肉。只要开始修行,就是不吃众生肉,改吃素食,乃至我们在祭祀的时候,我们也都不用众生的肉来祭祀。可是我们来反观其他的宗教,几乎都没有其他的宗教主张素食,乃至他们的宗教还经常以鸡、鸭、牛、羊等等畜生道有情的这种色身——它的这个身肉,来作为祭祀的一个供品;乃至有一些宗教还很特殊 三摩地

2018-07-22

昨天平实导师提到了百福的修行,中讲到了这里,《妙法莲华经》卷6〈19法师功德品〉:「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因此平实导师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的说明,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切身利害的关系,百福修久了可以让我们改头换面、换骨易髓,一个人修百福久了、习惯后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别人再也不会觉得他不好或不清净,而会觉得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宝,破坏恶毒:若作小罪, 三摩地

2018-07-22

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 三摩地

2018-07-22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 三摩地

2018-07-22

故《大般涅槃经》(卷40):佛云:仁者!若以断业因缘力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终故;是故我说:修圣道时,是道能遮无始终业。-----因此,重罪也是可以消除的!2,《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佛言:)善男子。业有二种:定以(及)不定。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善男子。 三摩地

2018-07-22

恶业众生具贪恚痴。欺诳不信乐行非法。不修戒品专行谄伪。彼于呪法所有威神力通变现。于诸国土随其方处。求者获益功德成就。念诵仪轨祭祠法式。皆不信受亦不依行。谓非佛说而为谤毁恶障缠心。即便命过堕大地狱。受极苦恼无有出期。世尊此等众生既遭大苦云何救护。唯愿慈悲救济令出。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即便舒手摩曼殊室利法王子顶。告言善哉曼殊室利。为欲利益一切有情。能问如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