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切生命又称为一切有情,因为一切生命各自有种种不同的情感与遭遇,所以又称为众生。一切众生所居住的环境不出三个地方:欲界、色界,与无色界。欲界最低下,无色界最高,色界则处在中间。欲界又有十个不同的居住环境,色界有二十八个不同的环境,无色界则有四个不同的居处。这三个环境,统称为三界,我们众生就居住在这三界里,依照着我们生前活在欲界里的人间时,所做善业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各位同修,让我们一起开始迈向正觉!注解¹、无相念佛法门,是善知识为末法时代众生所施设的契合此时代人根性和时代喧嚣特征的一种动中定功夫的法门,祂要求行者在行、住、坐、卧之间,眼根所见莫非忆佛之念,而无佛号、声音、形象。若到此地步时,闻一切喧嚣之音声,自然起念佛之心,心中无非忆佛之念。这一法门的殊胜在于,行者若能修行至此地步,则必有把握于临命终时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只有佛菩萨能够爱每一位众生,因为佛菩萨从来都不想从众生那里得到什么我所喜欢的,或者想要从众生那里得到什么。知苦即离,我选择:为爱松绑,解冤释结!回想那一年,在佛菩萨面前,你我真诚地发愿,愿意从此解冤释结。你我心里都相应到,那一刻的感觉,似乎不仅是对今生几十年,也是对无量生以来你我之间的恩怨情仇同业相缠的结,一份彼此放手相互成就佛菩提道的真诚意。你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甚至我们可以说——我们甚至可以说,以这个例子如果推到极致来说的话,我们得要一切时、一切处都绝对不与任何一个众生争夺,这个才能够勉强称得上是完全的随缘吧?因为,如果这个时候因缘不具足了,有任何一个众生跟你一样也想要这个东西的时候,您说到底您伸手去拿的时候,到底算随缘还是不算随缘呢?所以表示说,去获取外界的物品要达到随缘这个标准的话,您得先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众生在世间里面对于很多的事情都不如意。所以常说:十有不如意。我们要探讨这个不如意的根源是什么。即使有些菩萨他能够依于佛所说的道理来信受佛法,那他是不是可以万事如意呢?这也是一个问题。【(佛告慈氏):复次于无始际生死轮转,受五趣身,无量怨亲于我未曾获得毫厘利益之事,现在未来亦不可得,我于无始为彼怨亲,所作诸罪我愿自受,誓不扰他一切众生。】(《大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缘起性空是在说一切诸法的空相,也就是说,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它是暂时有,不是真实有,你可以体认它现前存在,但它不是永远存在,不是永远不坏的我,所以依世间法假名为「我」,但不是有情众生真正的「我」。佛所说「真实的我」真实的我是恒常不灭的,而且是无始无终、离苦离乐的,那才是真实不坏的我。原始佛教的四阿含诸经中,也处处说「我」。这样的「我」或说之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各位同修,让我们一起开始迈向正觉!注解¹、无相念佛法门,是善知识为末法时代众生所施设的契合此时代人根性和时代喧嚣特征的一种动中定功夫的法门,祂要求行者在行、住、坐、卧之间,眼根所见莫非忆佛之念,而无佛号、声音、形象。若到此地步时,闻一切喧嚣之音声,自然起念佛之心,心中无非忆佛之念。这一法门的殊胜在于,行者若能修行至此地步,则必有把握于临命终时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更可笑的是,这些推翻《心经》说法的法师、居士们每天早上都还课诵《心经》,这不是很奇怪、很颠倒吗?可是他们都没有警觉到,反而将宣说《心经》真实内涵的真善知识说之为邪魔外道,其法义有毒!其心颠倒无以复加,真的让人感慨万千!既然有很多人不知道乃至有人误解《心经》所说的真实义,今天刚好藉这个机会来说明:《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心经》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写给菩萨们:面对境界,多向内看,当下那一刻,如果我因别人做的某件事激怒,事情是外在的,可是这份被激怒的心却是我内在所发生的,想想,真正的菩萨会被这样的一件事激怒吗?会因为这件事而对众生产生嗔心、舍心吗?在我们修学佛法没有达到一定的位阶以前,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有漏习气与无明业种,而造作种种业行,遭受种种业果,我们种种的境遇,其实是自己今生或过去无量生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死的痛苦,是指众生死的时候,身心同时全面地感觉到了苦受,身与心共同升起大烦恼。人一断气,呼吸心跳停止,这时头脑中的今世记忆将瞬间移至第八识如来藏,因而导致业境现前,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一格一格迅速闪过脑海,一瞬间就全部播放完,接着息脉渐渐停止。这时自己所做每一件或是善业或是恶业意识心都能清楚知道,开始进入真正死亡,此时第八识如来藏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楞伽经》疏:智慧总有二类: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外道亦言得离生死,永恒不灭,而实未解出世间智。世间智者举凡资生护生、严持五戒、修十善业、证知四禅八定等,皆名世间智;及与外道所言涅槃及其衍论,悉名世间智。藏密四大派古今诸祖所言涅槃心,悉堕五现涅槃之中,佛于《楞严经》中说为外道;不论其定境及神通境如何高强微妙,悉名世间智,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瞋习之制约过程的逐步增强,是有其程度深浅之转折,一般众生由于无明所覆,很难深入观察得到。当某些人、事、物与己意相违,怨心已起,这正是瞋心抬头的开始。若不思对治,任其发展,意识将与其狼狈为奸,筹谋思量、设计报复,恼乱之心便相继而生,瞋的制约行为就跟着增强。若再不思对治,怨、恼之心将逐步蔓延而转成瞋恨之心,并付诸于身、口恶行,于是又完成了另一次的「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真心如来藏的角度来看,不仅究竟佛之无漏五阴不可得,众生的有漏五阴也同样不可得,这时候,还有什么能够称呼为众生呢?既然连究竟佛之无漏五阴也不可得,那么佛的一切种智又依什么来建立呢?所谓的烦恼,是因为跟五阴众生相应才起现行的,但是,我们第八识真心如来藏跟种种烦恼都不相应,而且跟烦恼相应的众生五阴又都是无常、都是空相,也是不可得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有慈心的关系,又自己能够愿意发大愿,他发的这个大愿,就是希望十方所有的众生身心都能够解脱自在,没有烦恼恐怖,不会像我现在的这种状况;希望我将来如果成佛的时候,一定能够度脱这一类的众生,使这些众生也能够跟我一样的修行,解脱这些痛苦烦恼;希望于未来的无量劫,大家都能够修行、能够成佛。经过七天这样的状况,这艘船只仍然在原来的地方没有办法移动分毫,后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间法皆是有为有作,是加法,菩萨更须入世间为、为众生做一切事,但菩萨在行一切行当中,却有另一无为法在运行着,是人无我、是法无我,是减法,无量加法中,却有无量减法,不落入有漏有为法中,却也不落入寂灭无为,一加一减刚好是零,是一种平衡,就是法界中道实相。如来藏成就一切有相,却又具足一切空性,转依如来藏之中道智慧,不偏不倚,方能成就一切菩萨行。原来菩萨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假设我们自己有过失,我们过去的【不贤】,让众生有所警惕那也是很好的!在佛世的时候也有【逆行菩萨】,他们犯错了乃至犯很严重的过失,因此惨遭恶报或现世报,那大家就会有所警惕!从此当个乖宝宝!在佛世的时候,佛陀制戒也是因为发生了很多事情才制定那些戒律,每发生了一件不如法的事情就制定一条戒律,所以声闻戒中比丘戒假设有250条,比丘尼戒假设有三百多条,那就代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我是五蕴你的,是三界内每一个认五蕴为我的无明众生的;因为有我,所以才会有苦,才会有为这个假我而造作的种种善恶业,也便有了无量劫以来于三界六道轮回无尽的生死沉沦;只有通过佛法无我智慧的修学而实证了无我的道理,你才能解脱于轮回和一切苦的束缚。也只有你真正懂得并实证了无我的道理,你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无我的道理,进而让他们也解脱于一切因我而生的苦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对于这些,你若不来佛法中了解一番,怎能知道?只有妄受因果,随性造业,时而天堂,时而地狱,白白受苦,无有出期了!所以佛恩浩荡,佛陀对我们无明众生的恩德是再怎么说都不过分的!当然,学佛有学佛的因缘,入佛法智慧之海的深浅也看个人的因缘福德、根性心性的不同而不同。佛法的目的是教导人究竟解脱觉悟的,但即便你目前所迫切想要的不是大彻大悟、究竟解脱,而只是想在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喜怒哀乐是我们众生都有的,因为都有所以就称为被染污了,有一个什么事情喜滋滋地,然后就飘动了、就得意忘形了,那就是被喜所染污了;或是怒,有一个事情被人家侵犯了,怒不可遏,就会去造作一些恶事,那个就是被怒的这个世间法所染污了;或说是因为一些事情不如意,就非常地哀伤、一蹶不振,那就是被哀这个法所染污了;或者是说有一个事情太快乐了、太称心如意了,然后他就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修行的结果,却是要灭除意识觉知心自己,因为意识觉知心,永远是导致众生不断生死轮回的主因。------《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56集应该如何修除烦恼呢?>张正圜老师 (原标题:最害怕的是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