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马鸣菩萨说:这个第一义谛如来藏心,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的平等法身,依于这个从不生灭的平等法身,才会说一切如来是本觉;因为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都有这个本觉,但是众生却从来没有察觉,所以说还没有证悟明心的众生都是不觉;当有情经过十信位以及六住位的修学,再加上四加行,对蕴处界法虚妄的观行,以及听闻善知识对如来藏正理的开示,有朝一日因缘具足,第一次找到了自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佛法本来没有分为三乘道,只是因为成佛之道十分的广大,又要经过无量长劫久远的修学才能够究竟圆满;所以佛陀为了心量不够广大的众生,才方便施设二乘菩提解脱道,让众生能够很快地契入、证果,因此而能对甚深微妙的佛法产生初步的信心,愿意继续安住在佛道上勤苦修学。所以说,佛法的三乘道都是从唯一佛乘里面方便施设而来的,好让众生对佛法、对自己生起信心,因此 三摩地

2018-07-22

但所有的众生都跟佛有缘,只要你发愿跟佛结缘,都是有缘;我们每一个人未来都可以成就佛道,也跟很多众生在无量世结了很多的缘。那这些缘我们要透过这个智慧的力量,因为你实证而发起了闻慧、思慧、修慧、证慧,因为听闻而得了智慧,因为思惟而得到了智慧,因为修行而得到了智慧,因为实证而得到了智慧。透过这些智慧,来利益跟你有缘、遇到的有缘众生;甚至有些是菩萨,你也可 三摩地

2018-07-22

记得当初经友人介绍认识佛法时,接触的第一部佛经是慈悲三昧水忏,从的描述中,了解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心行无所不知,以及对于现象界之宇宙万象的全然了知,信服于佛菩萨有如此的深妙智慧;当时觉得佛菩萨对于众生的贪、嗔、痴等种种心行,以及众生没有能力察觉到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果报所显发之潜在心行,佛菩萨以佛眼观众生都了如指掌,让众生所有细腻、微小的心行都无 三摩地

2018-07-22

无量劫来的冤亲债主在等着看我等忏悔的诚意,而于道业精进就是诚意最好的体现,是故应精进;为怕诸佛菩萨及龙天对我等失望,是故应精进;佛门外道猖獗,世尊命如悬丝,大善知识应运兴世,有志者皆不应置身事外,是故应精进;悲心特重之圣位菩萨出世,将佛法阐释到200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明白,一切久学菩萨读之无不欢欣鼓舞,皆万劫难遇的超劫精进机会就在今生,是故应精进;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陀对人天乘根器的众生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这里面就包括了布施的法,持戒的法,以及修种种十善法道。其实只有佛法才能让人永远生于人间天上,因为持戒才能保有人格——做人的格;加修十善以及大布施,才有生人生天的福。但是,天人总有天福享尽的一天,那时寿终正寝返堕恶道,继续轮回受苦,总不是究竟解脱的办法,在佛经中就可以看到某天人因为某因缘突 三摩地

2018-07-22

反之,一个人如果只知行善却缺乏智慧的引导,那么他的善行便往往是暂时的、冲动的、盲目的,不仅效果不彰,而且还可能误入歧途,走火入魔,结果不仅无益众生,反而造成了恶业。因此西方的孔子苏格拉底一再强调知识即道德(Knowledgeisvirtue.)认为德行必须建立在知识(或智能)的基础上,这样才不会发生偏差或弊病。最近笔者曾听到某些慈善团体,经常定期发动会员募捐,然后到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说过:众生一定是被自己的五欲给绑住,为了贪着色、声、香、味、触,众生花尽了心思、时间,想要去享受五欲,这是众生的天性。既然是天性,代表这种情况是很难被改变的,因为众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辛苦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享受各种五欲的境界吗?佛学佛知道了那是有漏的过患,可是仍然无法、无力去改变自己的现况,就是因为自己已经多生多劫以来,就一直被这样的五欲之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在前面讨论过佛为什么要度众生这个题目的时候,也曾经说到说,度化无边众生,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这是诸佛于因地行菩萨行的时候所发,乃至于成佛之后也不舍弃的殊胜大愿。所以,佛陀所施作的佛事,可以说都是为了教化众生,为了利乐有情。就像《华严经》中记载了诸佛世尊为了度化众生,而施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十种的佛事,我们可以举其中一个让大家了解。里面说:【佛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就是众生的导师,所以佛陀的教法就是所谓的佛法。那么这个教导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基础来讲——佛陀教给大家的基础,比方说,什么是正确的因果观,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些因果关系;或者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保得住人身;或者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有很大的福报,这个是关于五戒十善的一些事情,这是基础。另外,佛陀也教给我们怎么解脱。那当然解脱呢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交流过程中,对方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态度,若你一上来就把对方至于敌对立场,试想对方如何能接受你的建言?而你的状态也让他感知到原来学习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斗争性,原来你不是来救度,而是来批判,而是以法来证明自己对而别人错,使因个人的染污而变色,如此传递出去的法还是吗?这样的方式还能摄众吗?说话的语气和心态往往是你末那的表现,嘴上说的往往只是意识层面的知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可以再从整个众生轮回三界生死来看。说如果一个人不求岀离三界,那么他也会有在劫难逃的部分,也就是说他逃不过火劫、水劫、风劫。那火劫、水劫、风劫,这是他所生活的环境当中所会面临的三劫。那这个三劫呢,火劫也就是说,譬如说我们住在地球当中,这个地球有成、住、坏、空,那成住坏空它在坏的时候,其实是有火灾;他碰到了火灾了以后,从地狱一直烧,从地狱烧,烧到初 三摩地

2018-07-22

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生心性的状况。善根好的,要一劫或二劫就能够满足;善根差一些的,就会不断地进进退退,时间拉得很长,最差的要一万大劫才能够满足十信位。如果十信位修学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心,开始努力修学六度万行,发愿成佛,而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敬 三摩地

2018-07-22

只是因为诸佛为了要度化众生,所以祂也要培养未来的佛种,所以建立了僧宝,由这个僧宝来领导大众,然后让他来度化众生,让他能够培养他将来能够成佛,目的是这样。可是这个领导大众的人----这个僧宝,他一定是要遵守律则的,他要信受佛法,也要信受诸佛。如果这个人他不信受有佛陀--不信受有阿弥陀佛,不相信有十方诸佛;他也不相信法,不相信真的有第八识如来藏,那他一定不 三摩地

2018-07-22

那为什么他会是天魔呢?因为他有欲界爱,所以他会用他的欲界爱,希望一切众生都是他的眷属,他要把他系缚在欲界里面。如果有人离开了欲界他会很痛苦,他会说:“我失去了眷属”。就好像世间的国王,他总是希望说我的领土最大、我管的人民最多----来代表他的威德。所以这个天魔外道他就是有这样的心,就跟世间的国王是一样的----他有很强烈的欲界爱眷属欲,所以他要系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说这个十方薄伽梵,功德难思议,就是讲佛陀的智慧跟祂的愿力乃至祂能够教导众生的这种功能德用是非常广大、难以思议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宝里面的第一个佛宝。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为什么说是的修多罗呢?代表说对于法界里面的这个道理,在经典里面说的非常。我们世间法我们看的很多,也学了很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乃至读到研究所、读到博士,可是我们所学的东西 三摩地

2018-07-22

布施给不同的众生,会有着不同的果报。佛陀举例说,如果是布施给畜生,将来可以获得百倍果报;如果是布施给破戒的修行人,将来可以获得千倍的果报;如果是布施给持戒的修行人,将来可以获得十万倍的果报;如果是布施给外道离欲——也就是已经离开了欲界爱证得初禅的人,将来可以获得百万倍报。如果是布施给向道者——也就是向须陀洹:在解脱道的修行中,真 三摩地

2018-07-22

由上述可知,在欲界天中的生活是非常快乐的,但因为福报太好了,就容易沉迷于五欲当中,因此佛陀虽然鼓励众生修十善,强调除了念佛、念法、念僧之外,也要念施、念戒、念天,但也告诫菩萨们:虽然有生天的福德,但不要求生天享受福报,因为在天界中容易迷失于五欲当中,而且福报很快地就消耗掉了,当福报享尽了就该下堕恶道了。佛在欲界天中受报享福是没有智慧的选择,我们将在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来看《法华经》当中有这样一段:【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二〉这个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开、示、悟、入。佛之所以降生到人间来教导众生修学佛法,祂的目的就是要把祂的知见开示 三摩地

2018-07-22

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更殊胜的?佛陀就说:像你们所说的,这些世间的吉祥物,人们认为拥有它,就能够获得吉祥;如果这个吉祥物失去了,就会招到祸殃,但是你可以看到,这都没有办法真正的救度众生,能够出离苦患,我是知道有一个吉祥妙法,你如果能够依之修学,就能够永远的脱离三界轮回的苦,而得到清净的解脱——涅槃。那这个外道师父,还有他们,一听就很高兴。因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