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出世间智者广有多种,略说有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具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集谛智、灭谛智、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此十智函盖漏与无漏,以世俗智通三界四禅八定有漏法故。三乘无学俱解脱者悉有一切智。慧解脱二乘圣者悉有十智之九,于无生智或有或无,钝利根有别故;大乘法中已明心之菩萨慧解脱无学,必具十智,慧强根利故。一切种智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真心如来藏的角度来看,不仅究竟佛之无漏五阴不可得,众生的有漏五阴也同样不可得,这时候,还有什么能够称呼为众生呢?既然连究竟佛之无漏五阴也不可得,那么佛的一切种智又依什么来建立呢?所谓的烦恼,是因为跟五阴众生相应才起现行的,但是,我们第八识真心如来藏跟种种烦恼都不相应,而且跟烦恼相应的众生五阴又都是无常、都是空相,也是不可得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道修行的核心不在于烦恼的破除,而在于对于生命不断的发现,乃至获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成就究竟佛果,而烦恼的断除不是标的,只是因为智慧的显发而自然分分破除。故而此时的烦恼恰是修行路上最棒的礼物,在没有什么烦恼时,我们会一直停留在知识的海洋中,很多人此时会产生一个错觉,我已经修行很不错啦!待到生命中重大烦恼出现时才发现,原先习得的那些知识全部没有半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禅宗也不可以三关自限,因为知道说,从大乘见道以后,之后还有差别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要经历将近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修学。可是话又说回来,要能够真正地大乘见道,禅宗还是最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个重任。可是这个前提是说,是要有真正证悟乃至于说是悟得深的善知识,来住持的前提在。第八说华严宗。华严宗是宗奉《华严经》,以经为名,所以叫作华严宗;而古来多有善知识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第一义悉檀:不在一切语言文字等表面意思来论议,直接以第一义实相之理指示,令众生依之而能真实契入大乘空性心如来藏理体,悟后而得之般若中观总相智[注1]及别相智[注2]之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乃至亲证地上菩萨无生法忍之道种智[注3],及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注4],大乘所谓即是专指此第一义悉檀而说,三种悉檀摄属「次法」的部分,用以帮助的。[注1]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大乘有「了义法、究竟法」之亲证:除了三界生死的解脱,还有断二种无明的不思议解脱,这些是不共二乘的「究竟出离法」;尚有大乘菩提的「了义实相之理」之亲证,此亦不共二乘;更有佛菩提道不共凡愚的三德所摄万德庄严之特色,如佛地究竟极果证得「一切种智」的究竟,十号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无边殊胜功德的显发,都是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当你到了佛地的时候,也还是以服务为目的,因为你个人想要的、想求的一切种智已经,一切的智慧都无法再超越了,你已经没有可以为自己来作的了。因此到了那个时候,如来就还是、只是为了众生,尽祂一切所有的智慧来服务一切有情。因此我们想想,在这个佛道上,世间人能够要的,结果你都不要;可是这出世间的智慧,你可是要。而到了最后,你反而可以得到成就所有世间法的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是三乘佛法的共道,所以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也含摄二乘菩提的修证,只是故意留一分思惑,不去断除它,以润未来世再出生于人间,续继修学佛菩提智,并且度化一切有缘众生;一直到七地满心时,才断除思惑,但是仍然不入无余涅盘,依于入初地前勇发十无尽愿之增上意乐,继续修学一切种智,直至成佛。我见内容已经了知,要断我见就容易多了!说容易是容易,要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真实的佛法并非只有那么简单而已,真正的佛法除了上述解脱道的法,还包含了宇宙中所有的智慧,是让人可以亲证生命实相的智慧,乃至得以成就佛道具足一切种智,才能成佛。成佛的功德是福德与智慧两者具足修集,是亲证法界实相的般若智慧以及通达入地后所要进修的一切种智。而三乘菩提不仅可以让人解脱于三界轮回生死而成为阿罗汉,更可以让人开悟明心乃至眼见佛性,成为实义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薄伽梵就是佛,因为诸佛如来已一切种智,具足上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无心攀缘一切众生。凡是众生有所念,他就有所应,不限制特定的因缘或对象。又因发起成所作智、成就大圆镜智,能任运拔苦自然与乐,所以能够摄取一切众生。因此这个无缘大慈悲,唯有诸佛究竟果,能任运而起不待于缘,犹如明日当空遍照一切。无缘大慈悲也是一样,不加分别观待自然任运而起,无有丝毫障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且,般若仍不是最甚深经,第三转法轮的增上慧学一切种智才是最甚深经;然而宗喀巴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中,却诬谤第三转法轮最甚深唯识增上慧学诸经是不了义经。《解深密经》中已说般若经是有上有容之法,其意思是般若经之上还有更深妙、内容更广的经,是故《解深密经》说般若经相对于第三转法轮经典,是不究竟之法。因此,如果能受持读诵三转法轮方广诸经,才是依止最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成佛有三个很重要的法需要成就,那就是增上慧学、增上心学、增上戒学;我们不断的在教导,也不断的在写,在讲《优婆塞戒经》时也常常带进来讲,特别是在增上班教导《瑜伽师地论》;以前还讲《成唯识论》、《解深密经》,还讲别的经典,譬如《楞伽经》,都属于增上慧学;只有增上慧学成就,才能成就一切种智,才可能成佛,所以一切种智是成佛的必要条件。剩下两个成佛条件是属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得要谨慎谨慎引为借镜,那种痛苦是无法言说的啊!佛陀告诉阿难说:凡是修作功德,都必须亲身力为,如烧香、拜忏、斋供、诵经、经行,不可以请人代劳,否则即使主法或受供的法师如法咒愿,功德也不具足;好比请别人代为吃饭,自己却不吃,自己怎能饱而不饥饿呢?如果所烧的香、清新洁净,将能得到一切种智,含摄一切法相。佛前燃灯并持续保持光明,最后能得天眼明、宿命明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菩萨修学佛菩提道,于六住位明心见道时,已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的总相,发起根本无分别智的总相智,有了大乘无生忍;然后从第七住位开始,修学别相智,广修后得无分别智,直到见道通达进入初地,这时对于佛菩提道修学的内涵与次第已经完全清楚,真正开始修道位道种智的修学;接著分证诸地无生法忍,地地增上直到道种智,究竟成佛具足一切种智。而阿罗汉所证的智慧称为一切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界有法由何起?因何灭?亦皆能知,而能以有相言语文字生灭之法,方便开导众生而不厌倦等为因,得世尊授记及一切种智之果。因缘果报错综复杂:善因恶因,善缘恶缘。善因大恶因小,善因小恶因大。善因先恶因后,善因后恶因先。或纯善无恶,或纯恶无善。善因而遇善缘,善因而遇恶缘。恶因而遇善缘,恶因又遇恶缘。善因大恶缘小,善因大恶缘大。恶因大善缘小,恶因大善缘大。&hel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三世一切佛都不是因为神通而成佛,也都不是因为种种禅定上的三昧而成佛,那也不是单单因为解脱道的证量而成佛;三世一切佛之所以能成就究竟佛果,都是因为一切种智而成佛。佛的一切种智却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完全没有的,因为大阿罗汉们还是要归依佛,要依止佛。如同《中阿含经》里面记载,有一次佛陀与诸大阿罗汉等这些们游历各地,到了一个叫作摩竭陀国的地方,然后在大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得要谨慎谨慎引为借镜,那种痛苦是无法言说的啊!佛陀告诉阿难说:凡是修作功德,都必须亲身力为,如烧香、拜忏、斋供、诵经、经行,不可以请人代劳,否则即使主法或受供的法师如法咒愿,功德也不具足;好比请别人代为吃饭,自己却不吃,自己怎能饱而不饥饿呢?如果所烧的香、清新洁净,将能得到一切种智,含摄一切法相。佛前燃灯并持续保持光明,最后能得天眼明、宿命明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三世一切佛都不是因为神通而成佛,也都不是因为种种禅定上的三昧而成佛,那也不是单单因为解脱道的证量而成佛;三世一切佛之所以能成就究竟佛果,都是因为一切种智而成佛。佛的一切种智却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完全没有的,因为大阿罗汉们还是要归依佛,要依止佛。就如同《中阿含经》里面记载,有一次佛陀与诸大阿罗汉等这些们游历各地,到了一个叫作摩竭陀国的地方,然后在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想成佛,就得明见成佛的五十二个阶位;如果想入地,那就必须了知入地的三个条件:修学一切种智,修集入地所需的大福德,努力修除自己的性障。如果想明心见性,应断我见,熏习佛法的正知见,具备定力功夫,修集福德资粮;还有性障烦恼要轻微,慧力要够。佛陀智慧给我们留下方法,大善知识慈悲在前面给我们指路,我们只要如实的去做,分解目标,制定计划,坚持到底,就一定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智慧的部分,简而言之就是要能够证到一切种智;而福德的部分,到底要大到什么程度才叫作呢?而这个问题所牵涉到的是:菩萨所修的福德又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是什么呢?首先,先简单来形容福报的大小,然后再说其种类的差别,最后再说明福报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福报这个名相,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若是要叙述其定义,那就得要举例,而由一个事件上的一个外相上来显现、了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