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4、人间具足一切法种故,不同阶段的现观因缘皆具足故,方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而成佛。5、应教导随学者广修次法,否则自身成佛之时节将极久远;但次法的修习,以在五浊的人间最容易成就。讲记:以上所说的是属于趣向「法」的部分,简略的说完以后,接着应该说明趣向「次法」了。单单只有法的修学,而无次法的修学,仍然不可能在法上有所成就。这意思是说,凡是修学三乘菩提时,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以作另一种解释,世间法中往往可以促使我们某一种子现起而增益一切种智;我们就要借着这个因缘去整理、去体会,最后也许几个月、几年,我们就可以满足当地心,而跳进上一地了,那就看我们有没有这一个因缘了。所以说,善知识不一定用什么身分来呈现的;譬如说,有时乃至一个卖肉的屠夫,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善知识,有一个禅师在参禅的时候参不出来,走过市集的路上刚好有个屠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然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因地法身,可是要经历了修集无量功德智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七菩提分法,从这些种种功德智慧来成就果地的如来身;想要成就佛身,就应当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来求这个一切种智、要求能够常乐我净、求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无上正等正觉呢,就应当要知道,不能让自己永远在生死轮回中而落入颠倒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完全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要能够如实地断所知障,也就是相应变易生死的这一个所知障,或者又叫作无始无明,或者又叫作法我执,那就必定一定要能够成佛的时候证得一切种智了,才能够如实叫作无量的法门你都已经学习成就,无一法而不知,没有一个法门是你所不了解、你不能够为众生解说的。这也是所谓的如来的四无畏,因为自己断了烦恼障、所知障,所以能够无所怖畏于跟众生解说断除烦恼、远离生死的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然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因地法身,可是要经历了修集无量功德智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七菩提分法,从这些种种功德智慧来成就果地的如来身;想要成就佛身,就应当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来求这个一切种智、要求能够常乐我净、求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无上正等正觉呢,就应当要知道,不能让自己永远在生死轮回中而落入颠倒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完全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且,般若仍不是最甚深经,第三转法轮的增上慧学一切种智才是最甚深经;然而宗喀巴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中,却诬谤第三转法轮最甚深唯识增上慧学诸经是不了义经。《解深密经》中已说般若经是有上有容之法,其意思是般若经之上还有更深妙、内容更广的经,是故《解深密经》说般若经相对于第三转法轮经典,是不究竟之法。因此,如果能受持读诵三转法轮方广诸经,才是依止最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佛菩提的无上菩提,和二乘菩提不相同,除了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要断除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求证心真如——证得第八识心体的真实法性与如如法性,因此而生起般若的智慧;再从这个基础上进修一切种智,一步一步的迈向究竟佛地。大乘菩提可以使人成佛,二乘菩提只能使人成为阿罗汉、辟支佛,所以不是无上,所以有局限,所以不叫无上菩提,因此无上菩提一定是说佛菩提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因为人间具足十八界法,而色界、无色界不具足十八界法,种子具足流注出来的因缘就比较少;而且人间的有情具足五欲八风,而欲界天的五欲八风少了很多,色界、无色界更没有五欲八风,所以天界不具足使各类种子广泛现行的环境,就无法在一切种智上面具足实证;因此,菩萨应该发愿世世常住人间,不生天上。第二、人间苦乐参半,众生较易度化;在人间也比天界容易成就度众的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然一般只有在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才又尊称为菩萨摩诃萨,也就是大菩萨;但是已经实证第一义谛,七住位以上的实义菩萨,因为已经进入到佛法的内门之中,此后可以一直依止所亲证的如来藏,来修学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地上菩萨的道种智,一直到成为佛地的一切种智,而且实证之后已经是位不退的菩萨;所以从广义上来说,七住位以上的实义菩萨,也可以称作是菩萨摩诃萨。从上面的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第四个时期叫唯识种智时,它是解说诸部唯识经典,特别阐述成佛所需的一切种智;把这一些已经发起大心的菩萨们提升上来,让他们能够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并且不住于涅槃,能够勤学地上一切妙法种智,学习各种甚深不可思议的殊胜智慧法门。这时候的阳光普照诸平地,这是指把前面的生酥,再度提炼的为熟酥的滋味。第五法华涅槃时,是在佛最后涅槃前八年所说的法,说《法华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禅宗也不可以三关自限,因为知道说,从大乘见道以后,之后还有差别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要经历将近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修学。可是话又说回来,要能够真正地大乘见道,禅宗还是最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个重任。可是这个前提是说,是要有真正证悟乃至于说是悟得深的善知识,来住持的前提在。第八说华严宗。华严宗是宗奉《华严经》,以经为名,所以叫作华严宗;而古来多有善知识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阂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皆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是亲证法界的实相的人无我,因为所亲证的祂是无我性的,因而发起了般若实相的智慧;但这个时候只是总相智,悟后还得要继续修学,进而再得别相智;别相智之后,再得道种智,证了法无我,然后进入初地;继续修证一切种智,断所知障,然后迈向佛地。这个中间将近要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学,可是这种种的修学无不依靠最初亲证如来藏所得的人无我而为基础。阿弥陀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真见道的菩萨只是证得如来藏的总相智而已,还要在紧接着开始的三贤位中,相见道位修学如来藏的别相智,十回向位并且要修学熏习一切种智,直到满心时,完成了相见道位的修学。在这三贤位的阶段当中,菩萨在解脱道方面要继续薄贪瞋痴,成为二果解脱;断五下分结,成为三果解脱;乃至消除性障如阿罗汉,断除烦恼障的现行,已有能力舍报后入无余涅槃,成为四果解脱。但是却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正遍知也称为正等觉,是说佛陀具足一切种智,对于一切世间法,二乘人所修的出世间法,乃至菩萨进一步修学的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无不觉悟、无不了知,因此称为正遍知;又能以此正知的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觉,所以称为正等觉。第四个称号是明行足。明行足,这里明指的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三明;行足是说佛陀身、口、意业都已经善修,真正的清净,因此称为明行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这样符合三量的道理而去实践,就能够一分一分的增长自己的智慧,辅佐以自己收集广大无边的福德,最后成就了究竟佛地的一切种智,来成佛之道。所以,缘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可以从很多个不同的层面分类来说;这些分类乃是依据不同的根器,不同的众生以及不同的修证阶段而说,这样就有许多不同的分类。而今天我们则是以一般人所知,而且是粗略的来分类说明,深细的部分今天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他实证了生命的本源,也就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这个法界实相心以后,进而依循于所实证的法界实相心的清净体性,而修正自己的五阴行为,这样广行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最后成就一切种智而达到究竟清净的境界,也就是成就究竟的佛地境界。这就是佛应该要有的目标。所以,探求真理、成就佛道,这才是佛教真实的目的与事实。而且,佛教乃是唯一能够实证宇宙实相的宗教。并且,佛陀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一切种智的法义无量无边、深广无比,除非成佛了,否则永远都思惟不尽,所以菩萨对于闻、思二法心无疲厌,最后才能成为究竟佛。七、智和器的清净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声闻、缘觉智虽清净,而器不净;如来不尔,智、器俱净,是故名佛。佛用了一个譬喻说明了声闻、缘觉和佛智和器的清净不同。佛说:善男子!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子次第地修证般若智慧以及一切种智,当然首先就要收摄不断在色声香味触,或者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境界上面攀缘执着的心念。修习念佛法门,锻炼制心一境、令心不散乱的功夫,其实是最好的方法!-----《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003集佛法之实修与念佛》正源老师主讲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五力其实还是五根,只是五根已经生起了作用力,所以称为五力,所以五力仍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里面比较容易产生误解的是从「有情无情同圆种智」的说法而来,这容易让一般人以为有情众生与无情的植物、山河大地都能够证得一切种智,因此便以为「一切山河大地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有关这部分法义平实导师已在《宗通与说通》中有详细的开示:【是故「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乃方便说法,非真实义,不应生执而起臆想。然于地上菩萨之无生法忍道种智观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