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来介绍业是怎么来的呢?常常有人修学佛法时不断地埋怨自己,老是说自己的业重,所以听经也听不懂,学法也学不会,更别说开悟了。这种讲法其实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是“业”障碍了他,所以明明是一个很单纯、很容易懂的法呢,但是他老是听错,都无法理解。有时候明明是很容易入手的方法,他却始终没有办法,学完回家修行时总是没有办法用功;就算是听懂了也使不上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常常有人修学佛法时不断的怨责自己,老是说自己业重,所以听经也听不懂,学法也学不会,更别说开悟了,这种其实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是业障碍了他,所以明明是一个很单纯、很容易懂的法,但他老是听错,都无法理解。有时候明明是很容易入手的方法,他却始终没办法,学完回家修行时总是没办法用功;就算是听懂也使不上力,这叫作业障。业障有往世的,也有今世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问题一:末学每周二,都会前往正觉讲堂旁听平实导师的讲经课程,每当讲经完毕回向后,亲教师均会唱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请问这里所说的三障,是指事障、理障及性障吗?又性障与业障的主要差别在哪里呢?我们的回答是,这里所说的三障是指:烦恼障、所知障和业障。如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业障这一个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占察善恶业报经>>摘录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华严经十地品》第三十五卷(节录) 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蓄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木,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经文中也如是教导,《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云:【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如果我们嫉妒别人,当然就与众生结怨;与众生结怨,就难与众生亲近,就无法摄受他们,当然成就佛国土自然就会很缓慢。倘若别人很优秀,我们应当抱持随喜态度,这样是与人为善的意业心行;你再口出赞美,这样就是身口意都有的善行。行善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听法的老人,原来是已经受报了五百生的野狐,无量世以前在迦叶如来时代出家为僧的时候,被认为是大修行人,当然是有所实证的修行人。那以禅宗的修证来说,至少是已经开悟的修行人。当有人问他:大修行人还会落入因果报应之中吗?他回答说:不落因果。就是认为大修行人永远都不会再落入因果报应中,已经超脱因果了。可是只因为这句话,他就堕入有神通的长寿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原标题:如理如法布施、供养,免招恶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我们在谈佛法的时候,比较难知道说什么叫因缘果报,众生也常听说因缘果报,但你知道因缘果报有多么细微吗?因为因缘果报的意思是说,在你运作的当下,这个种子就重新种植进去,有的种子是已经显露祂的功能性,然后再回熏回去。不管你怎么去思维那个字眼,你的种子它是经过如来藏运作的,很快的又产生在里面。比如说,同样两个人做同样的事情,乃至百千万人做同样的事情,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九月结夏安居已经结束,于是佛从禅室出来,和一同前往舍卫国的祈树給孤独园。这两国之间有一棵大树,叫作尼拘陀树。树高一百二十里,而枝叶覆盖的面积则有六十里,树上结的树子非常多,吃起来又香又甜,味道有如蜂蜜。掉落地上的熟果,人民吃了之后,病都会好而且眼目明亮。佛于是坐在这棵树下,告诉阿难侍者说:我看天地万物,各自都有他们的宿世因缘果报。阿难前来顶礼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法界因果律,对于即将要下堕地狱的人,不会有机会给他预先知道内容的:这里是我要去的地方喔!这可眞是恐怖哩!我得赶快逃命!没有机会了,为什么呢?因为地狱有情的往生情形是:他在人间色身上舍报一分时,在地狱那边的地狱身就直接出生一分了;他在这边舍报五分,地狱那边就成就五分地狱身,直接在那边出现了,不经过中阴的。等到他的意识全部现起的时候,已经身在地狱中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这个很明显地讲的是说,即便是经过了百劫(在佛教里面劫就是表示很长的时间的意思),那么百劫的时间的话,百劫之前所作的业报是不会消失的。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经过多久的时间,过去所作的业是没有所谓的业会消失的道理;一旦到因缘会遇的时候,就会呈现果报。所以,《大宝积经》在这里,正是使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印光大师他的文献里面所记载了一件的这个信件里面所描述的事情,就是那位念佛的老婆婆为什么为人良善又念佛,可是到最后却会遭到车祸呢?这个其实印光大师早已经就佛教的因果道理给他回信了。印光大师跟对方说:我们在看这个老婆婆横遭车祸的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同样的不能够只看现在,而是要看看说前世跟这一世的这些关系。比方说,这个老婆婆,也许她前世明明是做了一些比较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对于任何一个信因果——觉得因果是可信的人,往往就会觉得,我们种了什么样的因就好像是我们栽种了什么样的种子;这个种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经过适当的条件充分配合之下,自然而然就会长出相应的果实,或是相应的树种、草木等等。所以这是一般人对于因果的直接的印象。当然我们要说的是,凡是修行的这条路,如果没有任何的因果存在的话,那当然修行就一点意义也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若言是业住何处者?是业住于过去世中,待时、待器,得受果报;如人服药,经于时节,药虽消灭,时到则发,好力好色;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虽复过灭,时到则受。譬如小儿初所学事,虽念念灭,无有住处,然至百年亦不亡失;是过去业亦复如是,虽无住处,时到自受。是故言:非阴作阴受,亦复不得非阴受也。若能了了通达是事,是人则能获无上果。】------《优婆塞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若言是业住何处者?是业住于过去世中,待时、待器,得受果报;如人服药,经于时节,药虽消灭,时到则发,好力好色;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虽复过灭,时到则受。譬如小儿初所学事,虽念念灭,无有住处,然至百年亦不亡失;是过去业亦复如是,虽无住处,时到自受。是故言:非阴作阴受,亦复不得非阴受也。若能了了通达是事,是人则能获无上果。】------《优婆塞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说:【譬如器、油、炷、火、人功,众缘和合乃名灯明。汝意若谓灯明增减,是义不然。何以故?减故不增,来故无减;以次第生,故言灯增减。汝意若谓灯是无常,油即是常;油多明多,油少明少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油无常故,有尽有烧。如其常者,应二念住;若二念住,谁能烧尽?是故智人亦复说言灯、明,即、异,五阴亦尔:明即六入,油即是业;油业因缘,故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如同有人会说阿坻耶语,也就是上古时代的梵语。这个阿坻耶语呢,是上古时代人所说的话,现在今日已经没有人使用这种语言了。但是因为世间的人代代相传,次第相续的传下来了,所以还是有少数人会讲这种阿坻耶语。有智慧的人可以说:现在的人说阿坻耶语,这是阿坻耶语,也可以说这不是阿坻耶语。因为就现世而言,已经没有人使用阿坻耶语了,这种语言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如果这个时候外道说:你释迦牟尼佛说的是异作异受,我也是说异作异受,我们两个人说的是一样啊!如果都说是异作异受,那你应该和我一样有过失啊!为什么你不说自己的过失,却只来责备我呢?佛回答说:你这个说法不正确,因为我所说的异,与你所说的异并不相同。为什么呢?我所说的异有两种:第一种、是次第出生而且次第灭。如同前世的五阴身灭了,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作无受,这个意思是说:我们今生造业的这个五阴身是真实有的吗?色蕴不是真实有,受蕴、想蕴、行蕴不是真实有,识蕴也不是真实有,它们不但是和合变化而有,并且在那个当下就已经是变幻而有;譬如魔术师所化现出来的幻人、幻境,如梦幻泡影;五蕴其中的一一蕴,都只是真如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功能罢了!所以无论是此世造业的五阴身,或者是未来世受果的五阴身,只要是已经证得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