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以这样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做什么吗?以你个人来说,你真的不用为自己做什么。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现在要取世间的东西,你要开始懂得把顺位调整,以前你总是把自己排在第一,那你就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调整为第二或第三或第四;当你要做什么之前,你要先观察,这个东西是不是众生需要的?你要开始考虑将这世间物品先让给他们,因为这世间法是他们要的,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些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这个世间的「所依」,我们从无始以来就都已经深深地误会了。都误会有一个「我」,以这个「我」来作为所依。因此现在就要转过来,知道我们真正的所依是这个如来藏,而非是无始以来所认为的「我」。可是要谈论到所依——如来藏的话呢,那如来藏祂有没有祂的体性呢?有!如来藏确实是有祂的体性。但是祂的体性呢,如果真要说的话,就是祂对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新加坡的友善,让我迷恋。真的是迷恋。爱上这个城市,是因为她的质朴,即便是大都市,但很多人清纯得就好像来自山野。我刚到新加坡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每次问路,被问的人都恨不得亲自带我去,也真有人送我到目的地的。孤身在外,一有困难,不用张口就会有人主动上前来帮忙。下雨的时候没带伞,几次被人同邀共打一把,伞不大,分享的却是温暖。有天下午去逛街,真是湖也会走错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罪福报应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说:凡是修作功德,都必须亲身力为,如烧香、拜忏、斋供、诵经、经行,不可以请人代劳,否则即使主法或受供的法师如法咒愿,功德也不具足;好比请别人代为吃饭,自己却不吃,自己怎能饱而不饥饿呢?如果所烧的香、清新洁净,将能得到一切种智,含摄一切法相。佛前燃灯并持续保持光明,最后能得天眼明、宿命明及漏尽明等三达智,而无任何障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的身口意行的准绳。如果一个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标准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能合乎这样的一个标准,所以他要想跨越这一条绳子;当一个人想要跨越这条绳子的时候,他才会觉得有这条绳子的存在。所以说一个人认为是受了菩萨戒,是受到这一条绳子的束缚,那么其实他的心行是不合乎标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有开示说,要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应当要「先正三业,习三宝教,信向因果」。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佛陀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佛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佛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劝人修福很好,学佛的初期应修福,所以菩萨六度以修福为首要。乃至菩萨进入初地也以布施波罗蜜为主要修行法门,修福很重要。但是我们劝人修福应当观察我们所敦劝的对象,如果他已经进入到修慧的阶段,已经学会参禅的功夫,已经在参究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劝他再去修福。应该暂时放过他,让他专心去参禅或体究念佛。我们劝人修福应当要常劝,但是更应预防被魔所利用而耽误别人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很多人会说:我也已经学佛了好几十年了,认真的说起来,我觉得现在的我跟几十年前比较起来,好像懂了一些事情,但是在实证上真的是没有什么进步,连想要念佛往生西方,心里也不是很有把握。我们反过来看看,为什么学佛会进步?大体上在佛法上面的进步要依靠四个条件,齐步前进才可能作得到。这四个条件就是福德、智慧、定力以及除性障。这四件事情就如同一把椅子的四支脚,一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又教导我们,布施就像种田一样,我们行善、修慧就好像农夫在田里种下种子,将来就能够得到福慧的果报,而且所作下的功劳少,所获得的果利却很大,所以就又把布施称为种福田。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布施都可以叫作种福田的。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说:「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优婆塞戒经》卷三)报恩田是指父母、世间师长,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讲息恶品,为什么要讲息恶呢?就是我们虽然知道学戒很好,我们也想办法要把戒持清净,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我很想把戒持好,但是我还是有很多的因缘,让我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妄想杂念。所以在《阿含经》当中,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的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的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有一些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先来看欲界定发起的状况。止观的修学,如上一集谈到相关的前方便,以及平实导师开示要去三种心,那身心就能够安顿,要修止观就很容易。欲界定的发起有三个进程:由粗住心、细住心、入于欲界定。以无相拜佛为例,学佛人若依于无相忆佛、拜佛,一开始身体的动作会较硬、心识也粗,或起念能够有少分摄心,但是攀缘外境的声响一起,或者是末那识悄悄地冒出一个又一个念来,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断我见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自古以来常常有人——很多大名声的人,都以为证得禅定就当作禅宗的证悟;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而且并不比古时候人少。这样人通常会以悟道圣者的身分自居,他们都是追求禅定有为的境界,自以为是禅宗证悟的明心;当他遇到证悟的祖师的时候,反而毁谤这些证悟者无所得、无境界的真解脱、真无生忍,说他们没有证悟。但实质上他们误会了,然后却以禅定当中有所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学佛人都不能证得初禅正定,是因为不知道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消伏性障;像有些是迷于以盘腿打坐的方式来追求一念不生,这样纵然他的腿坐断了,还是无法和初禅相应。初禅的相应一如欲界定,如果忽略了十善业的基础,那就不可能证得的。而要修证初禅所容易忽略的最根本的问题,弥勒菩萨开示说:【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来看一下《阿含经》中的记载:有一次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个人,去了无间地狱,地狱中的热度很高,火焰沸腾,不断地从油锅里面蒸散出来,笼罩了整个地狱,地狱的众生就在哀嚎哭叫。舍利弗和目犍连用神通向他们洒了清净的甘露,地狱众生的苦痛才能暂时得到片刻的休息。这时候他们看到一个罪人,粗大的身体伸出一条又长又大的舌头,上面有五百付的铁犁,正在舌头上面来回的耕耘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讲息恶品,为什么要讲息恶呢?就是我们虽然知道学戒很好,我们也想办法要把戒持清净,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我很想把戒持好,但是我还是有很多的因缘,让我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妄想杂念。所以在《阿含经》当中,有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的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一件事: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的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宗就是禅定吗?其实禅宗不是禅定,禅宗与禅定两者差异是非常的大;但是很多人却是误会了,以为禅宗就是禅定。如果以为禅宗就是禅定,那误会就非常大,禅宗实证的内容也不是禅定所证的内容,并且禅宗的悟入也不是透过禅定的方法而悟入,而是透过参禅的方法,最后一念相应而悟入。一、我们先从实证的内容来说:禅宗所实证的内涵不是禅定的内容。因为一般禅定的实证内容是属于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着菩萨他把修定时,会造成心的散乱状况分成五类。无着菩萨说:“心散乱,有其五种:一、外心散乱。二、内心散乱。三、邪缘心散乱。四、粗重心散乱。五、作意心散乱。”(《六门教授习定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外心散乱?也检视一下自己,会不会有这样的状况?外散乱,就是我们的心受到外五尘或者依着五欲相应而起的心行;也就是我们被色、声、香、味、触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闭关是指修行人用一段特定的时间,独自关闭在一个场所内,辛勤地修行。所谓闭关学道,就是闭门谢客,隐居修习道业。这里强调修习道业,是在说明,我们所要探讨的并不是为了逃避世俗事务、隐居山林的修养生息,而是对于佛道的修学生起了信心、愿力,真正想要努力修行的人来说。那么在探讨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这个问题之前,当然得先界定什么是佛教中的大修行人。......从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能够显发出他的智慧的实证,事实上也要有所谓的定力的成就,也要有禅波罗蜜的实证。所谓的定,事实上就是心能够止于某一个境界,而能够不移转、不动摇,所以这个就是定。能够有这个定,才能够说他将来要作观行,他要能够实证更高的智慧,乃至能够进入初地,他也要有一定的禅定证量,而不是说一个人入了初地,结果他连一个基本的禅定证量都没有。所谓的禅定证量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