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前面说过,十信位所要学习具备的,第一个就是所谓的信心。这个初信位要具有的信心,就是前面所谈的,我们必须要相信,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除此之外,还要相信有佛地究竟无上胜妙的功德;而且,佛菩萨都会无时无刻地护念着我们,指引我们依循着正理,一步一步的往上修进。这就是所谓的信佛。并且我们还要相信,确实有能出离三界的法,确实有能够探究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福?什么是慧?更深一层的来说,智慧就是证得法,而福德就是次法。要完成实证一个法的亲证,之前所需要的条件那就是次法;没有准备好那个福德——那个次法,所以那一个法—那一个智慧—我们就没有办法亲证。譬如说,我们如果现在想学会无相念佛这一个法,除了我们要在法上的用功、用心之外,还需要许多的次法。无相念佛叫作法,是一个可实证的法,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修行人而言,贪著利养会障碍三乘菩提的追求与实证,所以佛在《增壹阿含经》卷13曾开示:【设有比丘著于利养,而不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养,便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若欲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著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卷13)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如果贪著利养,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修正身口意的行为!而佛道的修行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就是说菩萨的修行目的是要成佛,要福德和智慧修集,要摄受无量无边的众生一起成就佛道!在佛道的过程中,我们会熏习很多知见,但学佛不是只是学知识而已,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到这些正知见!譬如我们都知道要吃素,因为吃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人布施的目的多半是求未来世脱离贫穷,得到富裕之果报;真正的学佛人行布施,则是为了离开悭吝、贪著,放下身心世界,作为将来得证解脱的因缘;菩萨的布施则是福慧兼修,布施贪瞋痴作为实证智慧之修道资粮,同时也摄受众生、庄严佛土,更是因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的缘故。因此,菩萨修学六度波罗蜜是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说实义菩萨,要怎么样来教导在家菩萨这些不放逸法的内容,我们就一项一项地来为大家解说。首先在中佛陀说要供养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对于这一个内容就是在家菩萨要修习布施,也就是说,对于在家菩萨而言,有恩于自己的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应当在生活中能够给予尊重、恭敬、供养、承事其所需,也就是要知恩报恩。因为在报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实义菩萨一定是久学菩萨,实义菩萨一定是于般若实相中道实证的菩萨,一定是能够在这个法上不退的菩萨,一定是在一切种智上面他有一些熏习修学,乃至有些实证的。比如说实证的内容,我们刚刚有提到甚深的般若无所得空,假如说实义菩萨不是真正的实证到自己的自心如来、自己的法身慧命如来藏,自己不能领受到什么叫作般若的无所得空、什么叫作般若的不可得空,他又如何来教导?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前有一个善知识曾说:在业力的推动下,没有人是故意的;智者悲悯有情,而凡夫互相谴责。每个人都身不由己,都有苦衷,所以没有谴责,只是悲悯与关怀。众生都活在很可怜的世界里,每天为三餐忙碌!大部分的众生一生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忙,经济大概是众生一辈子烦恼的主因,大约占了七八成,以及健康也是众生很烦恼的!因为我们迟早都会面临老病死等苦!只有少数人是生活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在宣讲《妙法莲华经》时提到了百福的修行,百福就是在修十善中的每一善时,同时都要加上十种思惟,也就是十善的一一善各有十种思,所以称为百福。《妙法莲华经》卷6〈法师功德品第19〉: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平实导师为大家详细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地说明如何付诸实行才能成就百福的功德,平实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罪业的忏悔,有的人会认为说:我造作了过失了,我是不是来修个福,就可以把这个罪抵掉了呢?这样子是不是能够把罪能够就是让它灭掉了呢?那我们引用一下六祖慧能大师的一句话,让大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六祖慧能大师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那么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去慰喻有疾菩萨时,要劝告他忆念:你这一生既然修了许多福德,那么接下来的生活,以及未来世的生活,一定要净命自活。不能净命自活,多是因为往世修的福德太少了。饿鬼为什么会肚大如鼓、饿火中烧而又咽细如针?因为往世从来不布施,此世很有钱还是不布施,贪火烧燃,所以死后当饿鬼。毒蛇为何要用毒去毒害众生,然后只能用吞的?诸位有没有思惟过?当它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很多人会说:「我也已经学佛了好几十年了,认真的说起来,我觉得现在的我跟几十年前比较起来,好像懂了一些事情,但是在实证上真的是没有什么进步,连想要念佛往生西方,心里也不是很有把握。」今天的节目我们就这个问题来聊一聊,学佛无法进步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反过来看,为什么学佛会进步?大体上说起来,在佛法上面的进步要依靠四个条件,齐步前进才可能作得到。这四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因果律中提到把钱财布施出去可为自己种下福田,将现有的福报转化为更大的福报。但若是将财产分给子孙,算不算布施种福田?另外,若被政府扣了一半遗产税,那些税金算不算种福田?因为自己并未享用福报,而是给别人拿去用了,故来世能得更大福报?答:子孙算是「我所」的一种,将财产分给子孙,是「我所执」。将来虽亦会得果报,但只是从我所执而产生继续轮回生死的果报;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皇帝叫梁武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之后,就十分的虔诚,成为历史上佛门的大施主;甚至,他三次跑到同泰寺去舍身修行,然后再让大臣们拿着钱去把他赎回来,这是他明明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而故意去作,所以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他的皇后郗氏性好嫉妒,死后堕入了畜生道变成一只巨蟒。为了超度他的皇后,他延请高僧写了《梁皇宝忏》,字词优美,至今仍然是佛门中最重要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之中有着不同层次的福报,一部分通于世间法,一部分则是出世间法,随着每一个人所修学的差别不同,有时候不但可以自受用,也还可以兼而令他受用。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之中曾经开示: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是说学人还没有进入内门修学六度之前,得要藉由在外门修学布施等五度的福德,作为从六住位进入七住位的一个资粮。换句话说,悟后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阿罗汉无法成佛,最大的原因就在这里,不单是智慧的问题;因为他舍报就入无余涅槃,他不再摄取众生,不摄受众生就不能成就他未来成佛时的国土。所以诸佛所得的净土要从摄取众生中成就,所以诸佛不能离开四摄法。因此一切菩萨要成就佛国净土,不能舍离一切众生,任何众生只要愿意被他摄受,他就必须摄受,不能推辞。如果有人愿意被他摄受,而菩萨说:我不愿意摄受这么多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五欲的不净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有详细说明:菩萨为了度众生,也应当要努力修证禅定而往离欲的方向迈进。例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解脱道教导我们如何把对于三界的贪著给修除掉。但是在能够断除三界烦恼之前,必须要先能够见道,见道就是断三缚结,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其中最主要的关键就是断我见。一般人一定会认为五蕴十八界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法,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是不坏的本体。通常大部分的众生都会去认定自己的意识心,把意识心的种种相貌当作是真实的自我,譬如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也就是福德和智慧要修集,以达到四宏誓愿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可以让我们越来越快乐解脱,帮助自己和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以及福德和智慧都能增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会以为佛教是厌世的或消极的,其实那都是错误的观念!佛教因为包含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也包含了大乘与小乘(或称三乘菩提:大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家都知道,佛有一个名号叫作两足尊,意思是说佛的福德与智慧,两者是具足的。智慧的部分,简而言之就是要能够证到一切种智;而福德的部分,到底要大到什么程度才叫作呢?而这个问题所牵涉到的是:菩萨所修的福德又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是什么呢?首先,先简单来形容福报的大小,然后再说其种类的差别,最后再说明福报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福报这个名相,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