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地前菩萨的修行内容菩萨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追求自利利他佛果,而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所修学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六度以及四摄等法,以及所应该成就的无量功德等等。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嗔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神通在佛教中是存在的,有时为了摄受众生也是必要的佛教它并不是不重视神通,神通在佛道修学中有它的必要性,但却不是修学的究竟目标;而且要有智慧与禅定的基础,再来修学神通,才会事半功倍,也才不会为鬼神所利用而障碍了佛道的修学。我们常会在经典中看到,佛菩萨为了摄受教化众生,以其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示现种种的神通变化。比如说在《妙法莲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社会对证严法师的评议,多集中在世间法上有关土地开发、财务状况、善款流向、会员层级等事项………,其内容不外抨击证严贪得名闻利养,对不起社会的优容与信众的支持。在此,我们要更进一步严正指出:证严身为佛门出家人及庞大宗教团体的领导者,其贪念与慢心,其实来自对于佛法的无知与自我的膨胀,因此才敢于一意孤行,妄语妄作。这种身在佛门中、心在佛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宝与清净法身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若实相智慧之后,能够不惜身命、勤修六度,直到万行,最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断尽烦恼障以及所知障,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如来藏当中的种子不再有变易,已经究竟清净,微妙寂静,这时就称为无垢识、清净法身。佛陀具足三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等无量无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何获得神通?佛教它并不是不重视神通,神通在佛道修学中有它的必要性,但却不是修学的究竟目标;而且要有智慧与禅定的基础,再来修学神通,才会事半功倍,也才不会为鬼神所利用而障碍了佛道的修学。佛教将神通分为六种,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以及漏尽通,简称为六神通。神足通又称为神境智通,或者称为神如意通、神境通,或者就简称为身通。这个神足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问题应该说有两个面向的问题存在:第一个就是说佛教中常说的万法唯识与三界唯心是同还是异呢?这两个的关系是怎么样呢?其二就是佛教中的唯识,跟哲学上的唯心论,是同还是异呢?有这两个面向的问题。因为要探讨这第二个面向的问题,就是说唯识跟哲学上的唯心论是同还是异,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佛教所说唯识的真实意涵是什么,因此还是得要先来探讨第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贯道为近代兴起、流行于华人的一种宗教思想。其名称取自孔子的《论语•里仁》中的吾道一以贯之。一贯道认为五教──佛教、道教、儒家、教、回教,其本质是一样的,此五教彼此间的理论是互相贯通的,都是依于一贯道的「道」而教化人心。而这个「道」,一贯道有以下四种意涵:一、宇宙万物生成的主宰、一切造化之本来面目:《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一行三昧一心这个词在中文中本来就常被使用,像说万众一心、上下一心以及团结一心,都是在说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共同地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如果说是各怀一心呢?那就各自怀着不同的想法,不能够同心齐心,那就会像《三国演义》里面所说的: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另外说到个人呢,则有一心一意,就是全心全意、心意专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五阴会成爲魔?五阴之所以会成爲魔,都是因爲衆生的自己的我见不断它所导致的;如果能够将我见能够断除的话,那这个五阴魔就减少了一分,少掉了一大半,只剩下我执还有习气种子的部分要断除。因爲还有我执的存在,就表示我们还没有完全超过五阴魔的范围;但是,在我见断除的时候,五阴魔其实已经对治了大部分了。所以说,在降伏五阴魔的第一个首要之务,就是能够确实的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有开示说,僧宝也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第一义僧,指的还是一切有情的如来藏,如来藏祂无形无色,不可覩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也无能烧害,不可思议,唯证乃知;祂才是一切众生最好的福田,祂从来无受无取,具有无量诸功德法,常不变易,所以名为第一义僧。第二种僧宝,指的是已经实际证果的圣僧,包括所谓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阿罗汉、辟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部分的人,一生当中都在追求安居乐业,想要有幸福快乐的人生,也许要五子登科,也就是要有房子、车子、银子、妻(夫)子、孩子;但也因此奔波忙碌、辛苦一生。而不论能否达到这些目标,到老的时候,才发现人终究还是会死,所以开始追求安身立命之道,于是走入了佛法修行想要悟道解脱、明心见性。如果这一生不想要悟道解脱,只想要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那还是要有基本当人的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世间法进入佛道的关键,就是要明瞭「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所谓「欲为不净」是说,因为修福生到欲界天,很容易就会沉迷在天界的胜妙五欲当中,一直到把往世所修的福德都享用完了,那时候就只剩下以往所造的小恶业要受报,所以就会因此又下堕恶道受苦去了,因此世尊就提醒我们「欲为不净」。在欲界天的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男女欲,是像人间一样要两两相交,但是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进一步来说,就算能够离欲发起四禅八定,升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也还是「上漏为患」,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境界。譬如在人世间想要离欲而修学四禅八定的外道人,只要他们能够远离淫欲,而且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再加上把五盖性障都降伏了,就可以出生到色界的初禅天去,远离欲界的一切苦恼。出生到色界天的天人,全都是中性身而没有男女根,所以表示他们已经完全离开了欲界男女欲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十信位的第七信位叫作回向心。到回向心的时候,是说因为对佛菩提道已经能够信心坚定不退,原本是一直积极在世间五欲上用心,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回转过来——心向佛道;而在善法上所作的福德,也就会心心念念、坚定的回向给佛菩提;这就是对佛菩提具足了回向心。到回向心的时候,各位可以发现回向表示说自己所关注的部分,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人天福报。你开始会注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绮语是什么样意思呢?绮语,它这个绮字,本来就是一个丝绸品,上面有非常美丽的花纹。所以引发出来,凡是一切邪僻不正的,或者会涉及男女私情的、会增长世间贪爱的这样的一个话语,都叫作绮语。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它对于绮语有作了十种的分类,它是这样的分类:第一种的绮语情形就是非时语;所谓的非时语,就是这个话不应该是在这个时间说的,但是我们不会看时机,然后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要如何守护口业?虽然心是造业的根本因素,但是如果没有言语还有行为的执行,单单只有我们的心中的意念呈现,这样所产生的一个业,它的一个现行是非常的微弱的。譬如,我们对一个人是非常非常的怨恨,这样的一个怨恨的念头,是在我们的心中,乃至于说,我们对这样的一个怨恨,我们产生了恨不得要把他给杀了!但是我们没有说出口,我们也没有去做,所以这样的一个失控的念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人常说有钱好办事,在菩萨道修行的路上,也一样有这个道理——有福德好成就。我们之前学习过,福德有很多种,有钱财经济上的福德,身体健康上面的福德,眷属和睦上的福德等等。就拿第一项——钱财经济上的福德来说,修行人虽然不看重钱,所谓视金钱如粪土,但是也需要有这些粪土来滋养莲花。贫穷的人为三餐奔忙辛苦,每天烦恼的事情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四个是所谓的慧心。慧心就是所谓的,我们用粗浅的话来讲,就是我们愿意去闻熏、听闻、熏习,并且思惟法义,这个叫慧心。也许有的菩萨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慧心呢?这个最主要是各位菩萨不妨仔细想想看,看看周边是不是有那样的众生有情,当你跟他讲道理的时候,他往往掩耳然后跟你说:不要再跟我说这些大道理了,你只要告诉我答案就好。的的确确众生的根性有千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有开示说,要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应当要先正三业,习三宝教,信向因果。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佛陀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佛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佛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果想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