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每个人都有他的习性,习性的内容不外贪、瞋、痴、慢、疑这五种,而习性是生生世世所熏习成为的一种惯性,这种惯性产生一种势力,遇缘就不由自主的造作而形成业力。所以简单的说──习性、惯性,就是业。人累劫来的习性根深柢固,一切身口意行都被牵着走,除非修学,修习动中定,否则一般人几乎察觉不到自己落在习性的窠臼中。学佛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改变习性,但也非一蹴可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我看到人们举止粗鲁,我很生气,因为这种行为刺激了我虚伪的素质。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会透过行为看到他们心灵空虚。当我看到人们怒气冲冲,我很生气,因为它暴露了我心胸的狭隘。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会看到他们其实是悲观失望。当我看到人们满腔仇恨,我很生气,因为它揭开了我曾经的伤疤。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会看到他们内心深受的伤害。当我看到人们冷酷强硬,我不舒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乘人所断之异生性,不同于大乘人所断之异生性;二乘法中见道所断的异生性,性质窄狭,所以只要断除我见就可以除掉解脱道所摄的异生性了,从此以后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的内容与行门,也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中已经实证的一切圣者,更不会诽谤确实已亲证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由此缘故,以后永不入三恶道中受苦,名为解脱道中已修除异生性的初果人。最懈怠的初果人,极尽七有天上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见所摄;其余的三类烦恼是属于思惑,是修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执所摄。天台宗将见惑跟思惑分别定义为五利使和五钝使,这合称为十使。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见惑和思惑。见惑也就是身我见、边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就是说,一切的烦恼都是从我慢所生,从我慢所长,所有的烦恼都依于我慢而有。那么意思就是说,只要把我慢给断了,你的生死大事就了了。那么我们再来看,我慢跟我见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我慢?我慢就是因我而起慢,什么是我?就是把五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然后因为把五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所以乐于五阴存在于三界当中,这样的一个执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说你今天是一个学佛人,你应该怎么样去庄严自己呢?庄严自己不是只有穿上一件衣服来代表你是谁,不论这衣服是佛的袈裟,或是你团体的标志,不是如此;而是,你是要以修行来作为你的衣服,以你的行谊来作为你的衣服,要人家能看到你的行谊,来看到你的自省——就如同世间人看到世间衣服是一样的。因此,应当受三归、应当受持五戒、应当行菩萨行,所以于行菩萨行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语译如下:一时,佛世尊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那个时候,尊者阿难也住在那里。有一个外道婆罗门来面见阿难尊者,与阿难尊者互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之后,就退坐一面,向阿难尊者请问:‘我想要向尊者请法,不知道尊者有没有时间为我说明?’阿难回答说:‘随您所问,如果知道的话,一定如实回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您是什么缘故而在沙门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经典6中也有教导众生消除五盖的方法。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一书中也有开示修定要先消除“攀缘心、觉观心和三毒心”;在正觉同修会中,除了平实导师有初禅乃至二禅的实证之外,还有一位正雄居士也有初禅的证量,正雄居士在《广论之平议》一书中曾提到自己修习“未到地定”的经验。《正觉电子报》第96期中正雄居士开示说:然以末学的实际经验,提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处所说的制约行为,其实就是习气,就是行为的惯性,就是业力。虽然由无量世以来,错综复杂的因果而产生的习气、业力,不是我们所能全部了知的,但是它所产生的原理都同样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制约行为的形成与重现。其实,从现实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只要用心观察,都不难看出习气与业力运作的影子──制约行为。第一节制约行为无处不在制约行为无处不在,也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欲以现代科学一窥佛法之堂奥,连禅宗初悟的曹源一滴水都尚未触及,更何况能取其一瓢饮!虽然,我们并不否认现代科学着实为人类揭开亘古以来的部分难题,但却也增长了无明凡夫的世智与辩聪。然而,科学这个工具对于学佛人来说是利是弊,却是因人而异,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人因此增进观行之体验而与修证佛法相得益彰,也有人却因此满口戏论、满腹葛藤,而这其中之关键,是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说明完痴心所的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后,我们接着说明对修行者影响至深的慢心所。那到底什么是慢呢?所谓慢就是傲慢的意思,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这就称为慢。也就是说,对于他人,不管是德学不如自己,或是程度与我相等的,甚至对于德学超过自己的人,我都表现出轻慢、藐视的态度,这就叫作慢。然而慢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约略可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人在发脾气的时候,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相貌。如果这样的脾气是具有毁灭性的,那他这样的脾气发起来,他心中的想法是希望对方能够完全的消失,他再也不用看到他;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毁灭性的瞋习。那另外一种呢?是他看到这个人、这件事让他非常生气,而这种生气呢是他只想远离,不要再看到他,但是不会发生毁灭性的行为;这种算是中等的瞋。还有一种是比较不严重,但也是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今天要回答的问题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则何有智愚之分,迷悟之别。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下:一般来讲,我们修学佛法,首先要认清楚何谓生灭法?何谓不生不灭法?乃至于何谓生灭法上面建立的生灭相?所谓的生灭法:就是正觉总持咒的第一句五阴十八界;所谓的不生不灭法:就是正觉总持咒的第二句涅槃如来藏。在其他的单元当中,我们曾经引用了《金刚经》的两首偈,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不信次法修习所得的因果,即是心地不净者,所修解脱道、佛菩提道都将不能成功。2.次法的修习,可以修除性障、成就福德,是佛菩提实证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3.发愿不舍人间一切有情,愿尽未来际与人间众生结缘而救度之。舍此无由成佛,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故。4.人间具足一切法种故,不同阶段的现观因缘皆具足故,方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而成佛。5.应教导随学者广修次法,否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果到初禅的发起想要解脱于三界,首先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断我见。我们做一个比方:如果一念无明是一棵树,则我见就是它的根;而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就是它的树干、枝条与叶片;如果我见不断,则三界爱就不可能断除,因为树根还在,未来春风吹又生,三界爱仍然会继续生长出来,不是真的消失了。前面的节目中,我们已经为各位介绍众生断了我见,成就了声闻初果(也就是须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许有人不相信:初果人、二果人都还会贪着欲界法,只有到了三果才能断尽欲界法吗?真的是这样子吗?那我们就再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在《经律异相》当中记载着说:有一个好淫欲的人,他的心念想的都是女色,看到女子就想与对方攀谈;连在做梦的时候,梦到的都是淫欲之法。此时他的妻子同修生了重病,刚好家里来了一位修道的师父;他的妻子想对这位师父禀白,可是又怕不好意思。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果的下一步,就是要断除欲界爱。那么为什么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是欲界爱呢?因为欲界爱的内容深广,现前就已经被这个欲界爱所缠缚了,因此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就是欲界爱。初果人虽然已经亲证三界五阴法当中,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可依靠的,可是由于对于欲界的贪着尚未断除,所以此生结束之后,下一生仍然要出生在欲界天中。因此最钝根的初果人,虽然不会再往生三恶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观察身旁几位学习中医的师兄姐身上,都会有个共通的特点,就是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感」非常敏感,非常清楚,因为他们擅长透过四诊(望。闻。问。切)来与朋友讨论身心,日积月累下,他们观察自己身心的敏感度,就远胜过一般未学中医者。而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心理、情绪、个人特质,究竟了解多少呢?!有机会找位熟悉中医的好友谈谈,或找位有耐心、有医德的中医师初诊看看,由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入楞伽经》卷5)说明如下:「大慧菩萨!有善与不善的心识共有八个识;哪八个识?所谓如来藏、意根、意识以及前五识。」这八个识当中,如来藏是能含藏染净种子的心识,又名藏识,是本有的法,不生不灭;依照自己往昔所生的五阴,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最后都含藏在如来藏里,于未来世出生新的五阴身,去受种种异熟果报。譬如有时生天享福,有时下堕地狱受苦,有时生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末那识具有这种「恒、审、思量」的特性,所以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闷绝等五个状况之中,祂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所以当意识的你正在修定,想要使忆佛的净念能够相续成片,或者想要证禅定而在定中长时安住,祂却常常会悄悄地突然给你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妄念,你若没有察觉,就跟着那妄念转,接着就是语言文字的妄想出现了。由于这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