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果我见跟我执都已经断尽的话,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可以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的。可是,如果他的我见跟我执没有断得干净的话,乃至于说我见跟我执根本都还在,这样子的人会不会依然展现了洒脱跟豁达呢?答案是,绝对可以。因为,只要他在世间的环境没有太大的违逆的状况,这个时候要展现洒脱跟豁达是很容易的事情。问题就是,如果真正的考验一来的时候,我见跟我执恐怕又会悄悄地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都活在很可怜的世界里,每天为三餐忙碌!大部分的众生一生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忙,经济大概是众生一辈子烦恼的主因,大约占了七八成,以及健康也是众生很烦恼的!因为我们迟早都会面临老病死等苦!那只有少数人是生活在富裕的情况,因为俗话常说八成的资产集中在两成的人手中,现在可能是九成的资产集中在一成乃至更少人的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那辛苦的人们只会越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多过患,之所集处,何有智人,于此忻乐?犹如厕中,不净盈溢,亦如死狗,若死野干,及尸陀林,秽污充遍,欲染之患,可厌亦然。诸愚痴辈,爱恋女人,如犬生子,未尝舍离;亦如蝇见,所吐饮食,又若群猪,贪求粪秽。女人能坏,清净禁戒,亦复退失,功德名闻;为地狱因,障生天道,何有智人,于此忻乐?1在家菩萨就得要远离对淫欲的贪著了,更何况是住如来家、吃如来食的出家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谓大乘mahāyāna,找到了可以解脱生死烦恼的法教,而得到正等正觉智慧到彼岸的法则。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尽除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才是真正的解脱;而执持二障业种、惑种以及一切种的就是执受识。无着菩萨开示:惑种、一切种,由能缚二人。执受识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惑种就是烦恼障的种子,会系缚二乘人;对一切种的不究竟了知,就是所知障,会系缚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还是互相沉溺染着在六尘中,流浪生死永无出期。想到这件事情,应该感到这个是天下最为惭愧羞耻的事了。第二种生起恐怖心。指的是说,既然是凡夫身、口、意业会常常与罪业相应,以这样的因缘来看,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受无量苦,要为此感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念无明本身就是烦恼染法,也就是会导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所以一念无明又称为见惑跟思惑,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跟有爱住地烦恼这四种。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意思就是说,只要把我慢给断了,你的生死大事就了了。那么我们再来看,我慢跟我见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我慢?我慢就是因我而起慢,什么是我?就是把五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然后因为把五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所以乐于五阴存在于三界当中,这样的一个执著,对五阴有所执著,不肯灭掉自己,乐于自己存在于这个三界当中。这样的一个我慢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甚至大部分的人,应当说几乎都是还没有抵达信不退的地步,也就是在六信位还不满足,遑论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到初住位呢!你要能够到初住位,才会说作种种的甘愿,才会说:我就是菩萨,我就是顶这个菩萨名,要在三界中出生入死;二乘人能够解脱我不羡慕,一点都不欣羡!能够如此才是菩萨的行谊显示了一分而已。所以,我们也不应当诃责这个当事者所认识的这个人,因为信力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也就是与「俱生我执」有关的制约讯息将被优先处理,这也是潜意识末那的恒内执我性所主导的,也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源。用俗话来说,就是众生爱惜这个生命,爱惜这个能觉能知的「五蕴我」,已经爱到骨子里面去了。而「俱生我执」引生「分别我执」以及「我所执」后,与意识的后生执着相互辗转缠绕不休,形成无量无边的制约行为,并深深的嵌入潜意识末那,形成无量无数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今天要回答的问题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则何有智愚之分,迷悟之别。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下:一般来讲,我们修学佛法,首先要认清楚何谓生灭法?何谓不生不灭法?乃至于何谓生灭法上面建立的生灭相?所谓的生灭法:就是正觉总持咒的第一句五阴十八界;所谓的不生不灭法:就是正觉总持咒的第二句涅槃如来藏。在其他的单元当中,我们曾经引用了《金刚经》的两首偈,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修习解脱道以及修习佛菩提道的基础,凡是有外道或凡夫来觐见佛陀求法,佛为他们说法时都是有次第性的:先为求法者解说布施之论──先说布施的道理;若是请法者能够听进心里,心中确实能够接受布施必有因果的正理以后,下定决心愿意诚心诚意修学布施了,再为他宣讲持戒的因果道理;持戒的因果能接受了,然后再为他宣讲行善可以往生欲界天,以及五欲不净而应该离欲,加上修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又对毕陵伽婆蹉尊者说:从无始生死劫以来的贪嗔痴,你都可以断,为什么这个五百世的习气,你却不能改变呢?从此之后,不要再叫别人是贱民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在佛门里面,一直有传说舍利弗尊者尚嗔、毕陵伽婆蹉尊者尚慢的许多故事。在《阿含经》中,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会发现似乎每一位阿罗汉,都各有各的个性脾气;用现代的话来讲,是非常人性化的;这就是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主张,从来没有自外于意识心;而意识心是生灭不已的法,怎么可能成为众生轮回生死的主体呢?所以说,提出这样主张的人乃是六识论的主张,具足常见与断见二见,破佛与误导众生极为严重!如前所说,已经知道第八识是一切有情轮回生死的根本,是本有的法,是不生不灭的法;而前七识不仅会造作种种善恶业,而且祂不是不生不灭的法,是可灭的法。在这七转识当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你期望在定的修证上面有所成就,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着,才可能在定境上面有所成就;如果是已经担任会中的重要职务的人,譬如任亲教师、或干部职务…等,必须除掉私心及眷属欲,否则,连意识的贪着都不能除掉,怎么可能除掉更刚强的末那识的执取性呢?因为私心及眷属欲,都是意识层面的贪着啊!现在大家知道妄想出现的道理了,就可以死心塌地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家都能够背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最后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切苦聚生,这是前后三世的十二因缘法。但是为什么一念起杀就会具足十二因缘呢?人家都知道,众生轮转生死的源头就是无明,所以流转生死的因缘是无明;可是无明有两种:一种称为无始无明,那是属于实相方面的不正知,不能实证,不能了知;而这种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三章出世间八正道佛世尊在阿含经中开示八正道之正理,着墨甚多,在在处处告诸,于八正道之理须多熏习、多思维、多奉行,就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度到解脱的彼岸。八正道其实就是苦灭之道,是灭苦的方法,正是四圣谛中的道谛——苦灭道圣谛。依见道后之次第进修,说四圣谛在身口意上的行门是八正道,名为苦灭之道圣谛,简称道圣谛。若是尚未断我见、尚未见道而修习八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像溺在母猴怀里的小猴,有时会被母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俗家人分别善人恶人而起憎爱,而出家人对善人是如此,对恶人也是如此,一律平等慈心,于好不起贪著心,于恶不起憎恶心。那些刺激我们的,才是我们真正的指导者,入寺没刺激,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在初发菩提心到第一次明心前的多劫修行中,难免会遇到专修解脱道的声闻、缘觉师,假使这位菩萨运气不好,常常遇到二乘之师,屡屡被教以厌生死苦,欣涅槃乐的解脱道法,久久熏习之后,有可能就会成为定性二乘人,证解脱后必取灭度。站在菩萨想要成佛的立场来看,退堕二乘地而入无余涅槃是学佛的道路上最恐怖,也最应该避免的事情,甚至说宁可因为起大烦恼而造下断尽善根的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语妇曰:「汝今故能抱此破瓶不耶?」妇答曰:「我宁取死,终不能近此破瓶;宁入火坑、投于深水,高山自投于下头足异处,终不能近此瓶。」夫告其妇:「前言见汝,正见此事耳。我观汝身剧于此瓶,从头至足分别思惟,三十六物有何可贪?」尔时,复重说偈曰:勇者入定观,身心所兴尘,见已生秽恶,如彼彩画瓶。」(CBETA,T04,no.212,p.699,b5-c10)《经律异相》卷20:「须陀洹妇病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