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所以对于有情众生中,若要能得到大威仪、得敬重,必须要于诸众生心无嫉妒;看见他人得利益时,心生欢喜;看见他人失利,起了怜愍心;对于他人有好名誉时,心生欣悦;见其失名誉时,助怀忧恼;因为如此调柔心性,继而于修学道业,发菩提心,造佛形像,敬奉布施宝盖;对于自己父母亲敬奉侍,对于贤圣善知识的善教导恭敬奉迎;常劝人弃舍少威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在大乘法中,不论出家身或在家身,只要已经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并且证悟明心,就有资格称为胜义菩萨僧。如果出家身,既没有断三缚结,也没有证悟明心,就称为凡夫菩萨僧。如果在家身,受了菩萨戒、发了菩萨心,但是还没有断三缚结,也没有证悟明心,就称为凡夫菩萨,不能称为僧。在二乘法中,只要断了三缚结,证得初沙门果,不论是出家身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回头来说,在台湾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未研习奢摩他及毗钵奢那二章的双身法邪见;又未入金刚乘实地修学双身法,对藏密之邪教、邪法仍然懵懵懂懂,还不构成如阿闍世王所犯之重罪;但是邪见恶业种子已经种下,此邪法即使现在不修,若不尽速回头,将来缘熟一定会修!因此,应趁现在即将进入藏密之际,如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回头来说,在台湾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未研习奢摩他及毗钵奢那二章的双身法邪见;又未入金刚乘实地修学双身法,对藏密之邪教、邪法仍然懵懵懂懂,还不构成如阿闍世王所犯之重罪;但是邪见恶业种子已经种下,此邪法即使现在不修,若不尽速回头,将来缘熟一定会修!因此,应趁现在即将进入藏密之际,如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回头来说,在台湾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未研习奢摩他及毗钵奢那二章的双身法邪见;又未入金刚乘实地修学双身法,对藏密之邪教、邪法仍然懵懵懂懂,还不构成如阿闍世王所犯之重罪;但是邪见恶业种子已经种下,此邪法即使现在不修,若不尽速回头,将来缘熟一定会修!因此,应趁现在即将进入藏密之际,如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没有过去生、没有未来生,所以他认为:如果今生放弃享乐来修行,若万一不能明心见性,那放弃一切享乐来吃苦修行不是太冤枉了吗?就会产生这样的怀疑。而这样的怀疑,即是断灭论者。这是心里面怀疑有没有过去生、未来生的人,所会产生的必然现象。我们说,一切有情众生必定有过去生、有未来生。如果没有过去生,那么从世间有人类开始,就应当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庄严、一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者,从阿罗汉与菩萨累积的福德与智慧资粮的差异来说,诸地菩萨早在六住位将满心而明心见道前,从初住位就已开始外门广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菩萨六度;明心不退入第七住位后,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持续经过了十住、十行及十回向位,前后整整一大阿僧祇劫都在这上面修,乃至入地后还是继续修这六波罗蜜多,甚至加修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多,再经两大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回头来说,在台湾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未研习奢摩他及毗钵奢那二章的双身法邪见;又未入金刚乘实地修学双身法,对藏密之邪教、邪法仍然懵懵懂懂,还不构成如阿阇世王所犯之重罪;但是邪见恶业种子已经种下,此邪法即使现在不修,若不尽速回头,将来缘熟一定会修!因此,应趁现在即将进入藏密之际,如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没有过去生、没有未来生,所以他认为:如果今生放弃享乐来修行,若万一不能明心见性,那放弃一切享乐来吃苦修行不是太冤枉了吗?就会产生这样的怀疑。而这样的怀疑,即是断灭论者。这是心里面怀疑有没有过去生、未来生的人,所会产生的必然现象。我们说,一切有情众生必定有过去生、有未来生。如果没有过去生,那么从世间有人类开始,就应当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庄严、一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043期 问一、请问我生活中的障碍比较多,近来喜欢念地藏菩萨,因为地藏菩萨的广大悲愿,会令我比较有信心去处理世间事和走好修行的每一步!毕竟老师将修行的次第都告诉大家了,机不可失,我想以地藏菩萨为忆念的对象来修念佛三昧!我希望今生能明心,任务艰巨;我又身在大陆,可能念地藏菩萨能让我尽快达成此一目标吧?因为祂的悲愿实在广大。但我突然想到了我的怨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欝头蓝弗因为是以定为禅,这一边的禅当然不是指一般所谓的四禅八定,以定为禅的禅;这个禅应该是指禅宗的禅,是指一个真如心的实证,是禅宗的明心,是禅宗的证得这个涅槃心,而依之修行而能够步步的增上。所谓的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明。欝头蓝弗因为是石头压草,没有真实断身见、我见,没有真实断贪瞋痴,他虽然证得了非想非非想定,可是很不幸的,他这一世现下还在非想非非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过程的第一个关卡,就是必须要亲证大乘的佛菩提,也就是必须要明心开悟,必须要触证如来藏。并不是说单单的,你去做义工、做慈善、做环保就是佛法。而且做义工、做慈善、做环保,做到很欢喜的时候,这个他们说叫法喜充满,其实这只是一般的世俗法,一般的世间善事,这个根本跟佛法没有关系。第十三种:另外一种人认为,佛学学术研究是佛法,所以一头钻进佛学学术研究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菩提道是修证法界实相的智慧,有五十二个阶位;始由六度万行的熏习,于外门广行六度万行;然后观行蕴处界的虚妄不实,经由四加行断除我见,双印能取所取皆空,于福德、定力、慧力、正知见、无慢这五个条件具足时,进而明心开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明了一切有情本具的实相心,通达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别相智——阅读般若系诸经,通达般若之别相智。复又进断异生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答:《明心与初地》是为会中已经明心,想要进修初地的人所说的法;因为在《成唯识论》课程中有极详细的解说,所以此书中只作补充的提示,因此较为简略。关于轮宝,请见《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载;轮宝的有无,与异熟果有关,如果菩萨生于天界,就自然会有轮宝,不生天界者则无轮宝。人间之菩萨得要修到三地满心,甚至有的菩萨须要到五地满心时才生起意生身,如《楞伽经》所说,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五住位的菩萨已经具备了破参明心应有的智慧,也就是慧力已经具足了,即将出生为佛子。如果所学的法义是诸佛的第一义根本心如来藏,所培植的福德也是修学佛法时所应具备的菩萨性,而不是声闻性、外道性,这就是有了诸佛的血脉。此时就好像佛子胎身已经成就,佛菩提道的五力具足,而广修六度万行,即将可以出生了。在还没有开悟出生之前,就暂时安住于佛法母胎之中,这就叫作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对一个已证悟明心的人来说,那就更能体会平等的真实义了;当我们自己身边刚好没有财物可以布施,也应该以欢喜心来随喜赞叹他人的布施,并且转依法界实相平等心的非境界,来现观施者、受者以及施物三者都无所得、平等平等;这样的布施波罗蜜,已非世间法的布施所能比。如果自己没有财物布施,或有财物而却舍不得布施,或看见他人布施时心中却不高兴,生起了嫉妒之心;又不相信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此可知布施、持戒、生天之论是很重要的,这是正修佛道的次法基础,若于此三论能够信受奉行,接著才有机会修学实证二乘的解脱道乃至进修大乘的佛菩提道,所谓断我见、我执,开悟明心、眼见佛性,乃至般若唯识种智等菩萨!而佛陀度众生的次第就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开始;假使闻法者听到施论、戒论以后就不能接受,佛陀就不再继续说法,只讲到戒论便不再演说生天之论。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中佛陀的意思是说,开悟明心的菩萨摩诃萨,从第一次发菩萨心开始到未得到不退转地(初地或八地)时,因为一直都行布施波罗蜜多与持戒波罗蜜多,所以这样的菩萨永远都不堕入三恶道中。另外开悟明心的菩萨摩诃萨也常不舍离十善业道,并时常布施众生以及教化众生修行十善。《维摩诘所说经》卷上〈1佛国品〉也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各位菩萨,我们都知道,大乘菩萨的入道之门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才能进入大乘佛法的修道之门,也才能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然而在求明心见性之前,除了必须建立正确的佛法与禅法修证知见以外,还要锻炼参禅所应该具备的功夫,以及具有简择真正善知识的能力,并且还要培植福德筹集见道资粮。也许有人会问说:要求大乘见道明心见性,为什么一定要培植福德资粮呢?各位菩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