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换句话说,说法不可以像我以前刚出道时那样;我以前都不观当时的场合,只要有人问我佛法,我就告诉他真的可以明心,佛性真的可以用肉眼看见;又老婆心切的为人们说明:怎么明心,怎么见性。但是有的人根器确实不适合啊!我跟他们讲的那些妙法,完全没有作用啊!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所以后来我如果出门在外,在素食自助餐店里用餐,我都只顾埋头吃饭、忆佛,旁边人家讲禅、讲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真正学佛的时候,人家说:「正觉同修会可以帮人家开悟,你要不要去学?」「我算老几?我怎么可能开悟?」上个月才发四宏誓愿说「佛道无上誓愿成」,结果连个初见道位的开悟明心都不敢追求,这算什么发大愿?还发什么无上正等正觉心?所以三归依的时候,如果有至诚心发起了四宏誓愿,那就叫作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因为这四个大愿不是要你成为阿罗汉,是要度尽一切众生,要断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宗通部分,当菩萨明心了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仍然需要佛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否则还是会退失菩提心,因此,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曾开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经中开示,净目天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会外一般的法师们听到明心与见性的法时,他们心中就先起烦恼了;何以见得?因为看见萧平实许多书本写出来说可以明心、可以见性,他们就开骂了。为什么开骂呢?因为生起烦恼了!为什么生起烦恼呢?因为不能信受!不能信受的原因又在哪里?是因为他们妄自菲薄嘛!一天到晚老是把末法两个字放在心中,就说:啊!末法时代没有人能开悟啦!只要老实念佛就好啦!我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们已经明心的人想想看、现前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大众回答:是!)是啊!就是这样子嘛!你还没有入无余涅槃中,就已经知道无余涅槃里面是啥了嘛!可是二乘圣人能知道吗?他们不知道。他们能取证无余涅槃,但不知道无余涅槃里面是怎么样的境界,他们不晓得!以前还有人在网站上骂我说:二乘人入无余涅梁,怎么会不知道无余涅槃的境界?这种人叫作初生之犊,根本不懂得老虎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然,还没有明心的人,这句话是听不懂的,已明心的人一听就知道我在讲什么!但是我不可以明讲。众生总是把妄心自己的功能牢牢的抓住,并且把如来藏的功能也据为己有,认为这也是觉知心自己的功能;因为执着这些功能,所以就有了烦恼障上的烦恼,所以叫作烦恼浊。烦恼为什么称为浊?因为这种烦恼是不清净的烦恼,而不是无始无明中与不清净烦恼无关的上烦恼。换句话说,这不清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学佛,当然是要作菩萨,菩萨五十二阶位,大部分的人在于初信到这十信位之间,以娑婆世界如此浊恶难当,应当发心让一切众生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让佛陀的度生誓愿可以方便成就,令一切信位菩萨可以在此无穷止尽的轮回岁月里面得到歇息!而我们又既然有缘接触到佛陀殊胜的大乘法义,就要确立行门阶位,应当以信位为首要,当对三宝有绝对的信受以后,善知识的话就会听进去,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第三章第二节<三乘菩提之异同>宗通又名自宗通;大乘佛子修学佛法,若已满足信心,具备福德资粮者,当以大乘见道为第一要务;大乘见道即是禅宗之开悟明心。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才是真发菩提心。生命根源的实相就是「菩提」,「觉」就是「菩提」,所以《大宝积经》又说:「如实觉知如是诸法,是名菩提。」我们从以上解释中就知道,「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要求见生命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终于有机会进来了、明心了,但是悟得太容易了;因为是第三天、第四天参不出来,我为你明讲而知道的;可是明讲了,结果后来统统死掉了!因为他们想:“开悟是多么困难的事,想古时多少祖师们千里走作,参访大禅师,穿坏了多少草鞋,喝掉多少浆水钱,求个悟字还是了不可得,最后悒郁而终;我来同修会二、三年就开悟了,哪有可能?这一定是假的!我有什么福报可以这么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发菩提心。发过第一个层次菩提心,就开始学念佛,念佛除了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外,也可求莲品高升;不要满足于下品往生,而要求上品往生。兹引述《华严经》卷十四记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发菩提心。发过第一个层次菩提心,就开始学念佛,念佛除了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外,也可求莲品高升;不要满足于下品往生,而要求上品往生。兹引述《华严经》卷十四记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请问一下,出家经过乃至六、七十年,竟然对有开悟这个法可以亲证是完全没有信心的!那你就了解说,要对于佛及佛所开示的胜妙法能够信心具足,同时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佛之性,那当然第一关就是开悟明心,这是一件多么可贵的福德啊!其次,当然是应当要对自己有信心。既然会走到求悟般若的阶段,表示说你的过去世一定是有足够的善根福德。因为,一般人假如能够相信三宝的话,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简单的来说,为什么禅师家要说离心意识参,主要就是要说要离开所知境,也要离开能知的心;那么若要进一步去说明心意识,就要详细的去了解五蕴十八界。但是离心意识参的意思,并不是要你舍却意识,而反而是要以有见闻觉知的妄心,来寻找一向离见闻觉知的真心。换句话说,要有净念相继的定力,而不是要落入一念不生的定境之中。那以这个有离开语言文字的观察的能力,在日常生活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至此,我们再次成功的将转变成自我的附丽,没有将我们拉出苦海,反而成为我们对外索取的一个所向披靡的新式武器,我们一面将自己理解的真理玩于股掌之间,一面匮乏难掩,于是明心开悟这本是出离的妙道,也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我们开始憧憬开悟,就像当初过家家游戏一样,希望借着开悟能够自己无所不能的颠倒梦想,能够在这个匮乏的世界过上富足的生活,能够依据开悟的名份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前面已经说过,禅就是般若智慧,禅悟明心,明的是真心。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可是有许多人还是不能够明白这一点,而产生了种种的误解,简略辩证如下。1、禅不同于禅定一般人常常错会,把禅当做是禅定,其实禅是智慧;从世尊在灵山拈花微笑,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禅,其实是智慧法门,不是禅定法门。禅定法门必须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初学般若禅的佛子来说,为了则必能消除修行过程中的诸种障碍,尽快明心见性,乃至走上悟后起修之路,应首先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必须要修集福德资粮福德资粮不够的话,很难听到真正的禅法,很难听到真正的般若智慧,即使听到了也不相信,会当面错过。所以必须要修学各种的福德资粮:救济贫困、孝养父母、尊重师长、供养三宝等等,都应该做。2、必须修学信心很多人听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谓的善知识,亲遇不易;大乘行者应有列十个正见:第一、不会破坏佛子求悟般若禅之信心者,并愿意助成佛子悟明心性者,方是真实善知识。第二、能教授修禅之知见,而无错误者。如是善知识能使行者远离错误知见,即能有悟入般若正理的机会。第三、愿使随学者能有定期亲近咨询之机会者,譬如每周一次、每月一次,或至少每年一次,能使行者亲近修学、解惑释疑。第四、有善巧方便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宗公案引发佛弟子生起参究的疑情,进一步开悟明心实证第八识真我31,并且有其实证智慧的具体内涵。《增壹阿含经》卷31〈力品第38〉:是时,鸯掘魔闻此偈已,便作是念:「我今审为恶耶?又师语我言『此是大祠,获大果报;能取千人杀,以指作鬘者,果其所愿。如此之人,命终之后,生善处天上。设取所生母及沙门瞿昙杀者,当生梵天上。』」是时,佛作威神,神识霍寤:「诸梵志书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