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以这个有离开语言文字的观察的能力,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之中来寻寻觅觅,才有可能一念相应。因为如来藏的体性是无异、无变、无生、无诤,祂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却又不妨碍从祂所生的种种法是有生生灭灭的外相。因为诸法在过、现、未来生生灭灭的同时,心意识也伴随着运作,而如来藏却不在心意识之中;乃至说非色受想行识,不离色受想行识,非地水火风大,不离地水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经通于禅法,自然能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岂非禅净互通?若念佛人,从拜佛、称名念佛,进入无相念佛之境地,欲修楞严大定,当摄取修定之知见,并详阅楞严经;每天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无相念佛,并在每天固定时段打坐之时无相念佛。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四)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经通于禅法,自然能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岂非禅净互通?若念佛人,从拜佛、称名念佛,进入无相念佛之境地,欲修楞严大定,当摄取修定之知见,并详阅楞严经;每天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无相念佛,并在每天固定时段打坐之时无相念佛。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三)。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禅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句话没有错;因为第八识实相心如来藏,不论众生是否已经证得,他的如来藏都是恒常分明显现,不曾一时被遮盖,只是未悟的人不知道。已经亲证真悟的人,都是可以现前观察,祂在一切众生身中这样子运行不断,并且能由众生日日受用运行之中,让众生来日日受用。可是众生日日受用却不能知,所以,禅师就称之为“日用而不知”。古时候禅门学人日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从日常生活的体验,可以发现到,我们想作什么的这个想,的的确确在应对不同的环境时,会起相当大的变化:从想,到不想;从不想,又到想。所以想的本身,确实是变迁无常的。再进一步的解析,从这个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有想呢?那得要眼前有适当的境现在前面,对着这个环境也好,事物也好,让我们有了感受之后,才会现起想!所以想这个层次,它必须要有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方说,我们会把心理感受,能想象当作是真实的存在,诸如此类,反应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譬如,我们会说我们读书人希望能够名垂青史,希望这个名垂青史,基本上就是希望我们的思想能够永久的常住;又譬如说,年轻人常常说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或者是说:只要能够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这类型的想法也是一样。虽然并没有特别强调,所谓的恒常的存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还要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详细如实的观行,才能自己确信五阴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才能确信五阴是无常变异之法,更加确信五阴是一切苦的根源,因而产生强烈的出离心;也就是经由闻信、解信,渐渐进入修行阶段。而且一定要自己亲身如实详细观行,日后才有可能证得五蕴空相,能实证初果所住五蕴空相的见地中;也就是《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乃至断尽对五蕴的所有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这个无相忆佛、念佛、拜佛功夫成就之后,您可以把它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摄心为戒,如果连粗糙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您都不去攀缘,那您连人、我、众生、寿者相,除非是因为日常生活职务的必要,或是说您的责任,譬如说您当母亲、您当一个父亲,或是说刚刚讲的职责,您是一个课长、您是一个董事长、您是一个工友,在行使这一些行住坐卧里面,您行使的职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把“触而不了别”当成是真心:“有人说真心是无分别心,所以我就是触而不了别;我在日常生活中,我做一切事情,我都是一触即止,都不做分别,这样的境界就叫作涅槃。”我们来看看你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触而不了别?当你吃饭的时候,如果你是练到触而不了别,那么你是如何拿到筷子?你如何知道那是筷子?你如何知道那是菜?然后去挟菜?把菜挟到嘴巴里,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认识觉知心的我,首先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相中去把我的种种表现找出来。先恭录网上几位菩萨的开示如下:一二三菩萨的开示:观行审视自己的非语言、非文字的心行,以及所作这些事情的背后真正的深刻法尘到底是什么……好好地观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在这些人事地物的生活中,是怎么过日子,是怎么以着「我」在过日子。好好地观行大小不同的五蕴境界相貌,&hel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了让大众了知这三种受的内涵,正光举日常生活吃冰淇淋为例,来诠释三受的内容。譬如很想吃冰淇淋,因为有期待及尚未吃到的缘故,此时即有轻微苦受产生。在期待的苦受当中,一但有冰淇淋可以吃,苦受马上变为乐受。吃了第一杯冰淇淋之后,乐受仍然存在,再吃第二杯冰淇淋时,乐受渐渐淡薄乃至转变不苦不乐受;一旦超过自己的觉受而吃第三杯冰淇淋时,不苦不乐受就渐渐转为苦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学佛人都不能证得初禅正定,是因为不知道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消伏性障;像有些是迷于以盘腿打坐的方式来追求一念不生,这样纵然他的腿坐断了,还是无法和初禅相应。初禅的相应一如欲界定,如果忽略了十善业的基础,那就不可能证得的。而要修证初禅所容易忽略的最根本的问题,弥勒菩萨开示说:【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好,那这些精神当然就是说,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讲,如果它能够让我们对日常生活更知足的话,那也不是什么坏事。问题就是说,这类型的思想其实并不是佛教的真理,并不是佛教的真理。它们中间到底差在哪里呢?所以,我们应该回过头来看看,佛陀所传授的所谓佛教的教义。我们给大家提纲挈领的来看,佛陀所传授的不外乎就是解脱道跟佛菩提道这两大的真理。解脱道谈的是什么呢?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慢慢地转入动夫,因我们的身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心行,六尘变动又会影响六根所行;所以当六尘变动不定时,六根亦随之追逐不停,就引发六识不停地作种种了别,如风起波浪越滚越大,乃至无法停歇,所以在日常生活运为当中就无法与之同时摄心无相忆佛。所以要在日常生活运为时较能摄心无相忆佛,先要意识如理说服意根,收摄意根让意根不随种种法尘变动而追逐著,能安住于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悟后要靠你的意根、意识,在历缘对境中去熏习你的真如体性;从日常生活中、四威仪当中,去体验自己正在生气的时候,真如有没有生气?七识心的我正在高兴的时候,真如有没有高兴?这样去体验,最后完成转依真如的体性,凡夫性已经永伏不起,圣性已经发起了,才能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中。还没有完成转依而入初地时,你还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观念、私心、我所的执着。这些七识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日常生活当中慢慢熏习,从闻香不执著其香,嗅臭不厌恶其臭,粗茶淡饭不执著其味;所谓不执著并非没有感觉或不分别,而是说顺心境时心中不喜也不贪,违心境时心中不瞋也不厌离;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所谓喜或不喜。如此不断的熏习,再透过无相拜佛动中取定的功夫,不假时日定力增长的快速,自己都能感觉得出来。自从末学进入正觉讲堂后,依循亲教师之教导修习两年半之时间,就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人每于日常生活中,为种种琐碎之事而烦心,光是每日衣食即需费很多心思,何况还有求学、升官、发财、交友、感情、婚姻、工作、事业、投资、理财、生儿育女、教育、学费……等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判断、决定。这是一般世俗人所面临的问题。学佛修行的人也是一样,未学佛时,看到亲人、朋友、同事在学佛、信佛、拜佛,他们都说「学佛很好」,鼓励我们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4第八辑》P169~170)言乃心之声也,因此重视我们的起心动念,随时反观自己的不如理作意并调整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不如理之作意调整的越多,我们的修行之路就会越顺畅。(原标题:爱语和四摄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把心放在佛法上,小处不要随便,把心安住于佛法上,随缘努力修习六度,修行一切善法,实践一切善法。从起心动念处,发起善法欲,生起善法,熏习善法,实行善法,不断地熏习实践,成就菩萨道的福德资粮,形成菩萨之世世可爱之异熟果。在成佛之道上不断前进,永不休息。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与人同事、利行,在与人同事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自净已意。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