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为他学养深厚,并且持戒非常的严净,也因此使得人家莫不恭仰他的持戒的名声,律学因此而大放异彩;所以当时的世人称道宣法师之后的律宗叫作“南山律宗”。所以我们讲律宗的时候,通常都是讲的是“南山律宗”,从道宣法师开始的。那道宣法师的着作,对于律宗也有重要的贡献。比方说,他的着作叫作《南山五大部》。叫《南山五大部》的这个“南山&rdqu admin

2018-07-22

此宗建立止持戒与作持戒,止持戒复立通戒与别戒,此皆非属本书所欲论述者。乃至此宗之行果,亦非本书之所欲论者。此谓律宗之法,本应遍在佛门一切宗派内,不应单独立派。唯持律,不成二乘菩提故;唯持波罗提木叉,亦不成佛菩提故,不得四智圆明故,乃至不得般若中观总相智故。由是故说此宗不应独立一派,应分入一切佛门道场中,是一切佛门学人所应遵循者故。戒律是一切佛教大小 admin

2018-07-22

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颜色妙好,辉容第一,身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为人修习,无有懈怠,乐为福德,从精进中来。为人安详,言行审谛,从禅定中来。为人才明,达解深法,赞叹妙义开悟愚蒙,人闻其言莫不咨受,宣用为珍宝,从智慧中来。为人音声清彻,从歌咏三宝中来。为人洁净,无有疾病,从慈心中来。 三摩地

2018-07-22

一个受持戒行的人,他对于这一件事情——也就是口业的现行,他会起作意而忍于随顺语业起行的一个习惯,谨慎自己口业的起行。...当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它可能说出来后会有不好的后果,所以不想说它,这样的话,我们宁可很简单地跟人家说:这件事我不想提,这件事我不想说。也不要去撒谎、也不要去打妄语。所以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忍的德,这一个妄语戒也就能够受持清净。 三摩地

2018-07-22

你看到人各有各的幸,也各有各的不幸,不明就理的人就会说:看,人和人是公平的吧!其实这不是人生公平的展现,只是告诉你,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报,善恶各有报;过去常行布施,今生就会广有资财;过去口业清净,今生凡有所说人都愿意相信,不会怀疑;过去专心持戒,不邪淫,不夺人眷属,今生眷属恩爱,不会旁生许多爱恨情仇的过节;有果必有其相应的因,没有无因的果,尽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身为一个受持戒律的菩萨,这个口业应该要谨慎,少讲是非。为什么杀、盗、淫、妄,对于这个口业,我们在这里要特别稍微多说一点呢?因为杀、盗、淫,我们要持守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因缘,而且要成就它也必须有比较粗重的一个过程;但是口业的部分,只是嘴上的两片皮,一下子就成就了,所以口业的违犯是非常迅速的。这四种的无畏施—不杀、不盗、不淫、不妄造口业(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人说:你说的善恶标准,我可能也不是很想接受啦!为什么?因为我人不坏啊!那我们现在再继续问他一个问题就让他哑口无言了:既然你不想要持戒持戒对你来说太辛苦了,那如果你的邻居都是杀人放火的人,你觉得好吗他说:我不要啊!那你是希望你的邻居持戒好?还是不持戒好?当然要持戒啦!当我邻居怎么可以不持戒呢!这样想法真的很颠倒,既然你希望你邻居都是好人,而且好人 三摩地

2018-07-22

33.今生身相端正,前世持戒。34.今生六根不完全,前世破戒。35.今生不爱干净,前世为猪。36.今生喜爱歌舞,前世为歌伎。37.今生多贪心,前世为狗。38.今生脖子长瘤,前世独食。39.今生常口臭,前世爱恶口骂人。40.今生舌短,前世暗中骂尊长。41.喜淫他人妇女,死堕鹅鸭。42.喜淫九族亲人,死堕雀鸟。43.吝惜经书,藏匿智慧不教别人,死作土木中虫。44.喜好骑马射箭 三摩地

2018-07-22

那我们现在继续说,那一般的人说:你说的善恶标准,我可能也不是很想接受啦!为什么?因为我人不坏啊!那我们现在再继续问他一个问题就让他哑口无言了:既然你不想要持戒持戒对你来说太辛苦了,那你想,你的邻居都是杀人放火的人,你觉得好吗他说:我不要啊!那你是希望你的邻居持戒好?还是不持戒好?当然要持戒啦!当我邻居怎么可以不持戒呢!那你这样想法真的很颠倒,既然 三摩地

2018-07-22

市场贩卖斗秤不平戒第十九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趣贵。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注释】[市易斗秤卖物]:受戒已的优婆塞、优婆夷,经营商业,以斗、秤作为卖物与他人的工具。如经营米粮业者必须用斗,经营菜贩业者必须用秤。但现 三摩地

2018-07-22

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这一段的里面,我们当然首先先看到的: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我们说出家所为何来?出家其实是为了要追寻真正的、真正能够贯穿三世、能够恒久存在的真实义理,所以出家其实是有远大的目标才能够出家的。这个跟一般世俗人所认知的:在世间碰到了不如意的事情,那一个关过不去,所以四大 三摩地

2018-07-22

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渐消除性障;十住位要眼见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观。初行位到十行位,要在内门广行六度万行,并且成就蕴处界犹如阳焰的现观。初回向位到十回向位,要熏习道种智、修除性障,并且要成就菩萨道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这段的意思是说:当六住位的菩萨,在前五住位已经修学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波罗蜜之后,进入到六住位,主修般若波罗蜜,再加上蕴处界的观行之后,当因缘成熟忽然之间一念相应,找到自心如来第八识真如实相,所以正观现在前;再加上诸佛菩萨以及善知识的护念加持之下,能够如实地转依真实心,这时就能够升进到第七住位;因为是亲证而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含摄三乘菩提的,不仅是只有声闻阿罗汉道,还有缘觉的辟支佛道,甚至菩萨三大无量数劫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实证的这些,都是成佛之道过程当中所需要实证、所需要实修的部分。所以说佛法是一个具足的、是一个真实了义而且是究竟的,不仅可以实证、而且也可以现前观察乃至可以具足的成就。在这个基础上,所以佛说众生都是平等的,原因是在这里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陀对人天乘根器的众生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这里面就包括了布施的法,持戒的法,以及修种种十善法道。其实只有佛法才能让人永远生于人间天上,因为持戒才能保有人格——做人的格;加修十善以及大布施,才有生人生天的福。但是,天人总有天福享尽的一天,那时寿终正寝返堕恶道,继续轮回受苦,总不是究竟解脱的办法,在佛经中就可以看到某天人因为某因缘突 三摩地

2018-07-22

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辩,施主亦得如是五报;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善男子!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如是说:得百倍报至无量报。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者,如以寿命色力安辩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为什么佛要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说要让众生知道布施、持戒还有生天的因果。这些世间善法跟儒家还有跟道家所说的法有没有一样?有!这一部分有相通的部分。所以说释儒道三家,所说的说法有没有一样?部分一样!也就是说,部分的世间善法、部分的人天善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劝人为善。但是能不能够说:佛教所说的,跟儒家跟道家说的都是一样,反正大家都只是劝人为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菩提的修行,十信位进入初住位之后,要修学第一度就是布施度,二住位修学持戒度,乃至在六住位要熏习般若波罗蜜!终于明心开悟了,般若正观现前,亲证了法界的实相,这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菩萨在七住位所证得的智慧,就称为般若总相智,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然后次第进修,在十住位时可以眼见佛性(成就如幻观),这样十住位的修行,就称为习种性的菩萨!表示说这位菩萨虽 三摩地

2018-07-22

十长养心:心内流出一切诸法,无论念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都如幻化,此属假观。十金刚心:不出不入,又出又入,即不生不灭真如法界,坚如金刚,此属中观。菩萨教人先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三谛理显,是为次第法用。十)菩萨十地: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这段的意思是说:当六住位的菩萨,在前五住位已经修学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波罗蜜之后,进入到六住位,主修般若波罗蜜,再加上蕴处界的观行之后,当因缘成熟忽然之间一念相应,找到自心如来第八识真如实相,所以正观现在前;再加上诸佛菩萨以及善知识的护念加持之下,能够如实地转依真实心,这时就能够升进到第七住位;因为是亲证而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