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也就是説当一个来问佛陀,第一次见到佛陀,然后问説我要如何修行?佛陀首先会告诉他的是人乘之法,也就是説要怎么样做一个人,怎么样做一个善人,怎么样做一个好人,怎么样为你的社会、为你的国家尽到你奉献的那一分义务,怎么样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怎么样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清凈的国土,也就是必须要持守五戒: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邪淫,以及不酗酒等等,有这样的修养的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十种善业其实就是五戒的延伸以及扩充,而最重要的差别,是增加了意业上的不贪、不嗔、不痴。也就是说,五戒只要注意到表相上不犯戒,而十善业则要开始注重去除心念上的烦恼,还要转化为清净的正念,积极的去行善、利益众生。比如说不但要不杀生,还要进一步去放生、护生,要由不偷盗转为布施行,要由不邪淫转为清净梵行;要由不妄语转为说如实语,要由不两舌转为和乐相处清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正觉同修会的学员们,在平实导师以身作则的熏习下,更是谨遵学佛人的本分,奉公守法、行善持戒,以得自佛法实证的功德,身体力行地报答三宝恩、国家恩、父母恩、众生恩,影响所及,不但可改善社会风气,更可促进人际和谐。中国在上两个世纪,由于国势积弱,被外来文化所侵蚀,而普遍丧失了民族的自尊与自信,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丰富而厚实的。尤其唐宋时期,国力强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地前菩萨的修行内容菩萨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追求自利利他佛果,而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所修学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六度以及四摄等法,以及所应该成就的无量功德等等。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嗔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设使说他不藉着作法驱遣鬼神而能够自力消除地震、台风,那依旧是意识境界,与解脱无关;况且这样作干预因果,舍报后仍是必定受到护持戒法的大力菩萨所责罚而难脱生死。事实上,漏尽通以外的五种神通都抵不过业力,因为这五种神通都是三界之中的有的法,不离三界的境界,不能让我们出离三界,不能让我们免除生死的轮回。出离三界生死需要无漏的智慧,无漏的智慧有三种,就是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江教授前文虽说:「慈济会犯这种错误,实在令人想不通」,这话说得太客气了,因为,江教授之前就曾贴文说:其实,证严尼早已不是中国佛或本土佛,她虽在中国佛教会的传戒场接受传戒仪式,……也是佛学大师印顺的挂名女徒弟。但,她是日本新兴宗教【立正佼成会】(1938年创立)的开会祖师庭野日敬的追随者,庭野日敬所新翻译的【法华三部经】,就是证严尼的主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佛的应化身,则是随顺众生得度的因缘,在一切世界六道中,化现无量无边的诸化佛身,在没有佛法的地方来建立,让有情众生能够归依佛法僧,而且受持清净的禁戒;另外也常变化成佛门四众,以种种善巧方便,将无量无数的有情安置于人天善法之中,乃至于让他们得到三乘佛法的涅槃解脱果证。虽然说佛共有三身,但全部都要摄归于无形无色的清净法身。因为法身就是因地的如来藏,只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像这样子在日常作务中摄心正戒、精进道业的一心,这是属于事一心。也就是说,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称为一相三昧,就是以决定心不犹豫、不怀疑地专注于一种行门,缘一不乱,离诸邪思,摄心不散而得到正定,这就是一行三昧。佛法真实义【各位大德阿弥陀佛】欢迎各位关注佛法真实义,如果您想看以前的课程,请查看历史消息,敬请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三个层次的僧宝,则是指持戒清净无染,具有多闻智慧的比丘、比丘尼等福田僧。为什么称他们为福田僧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带给有情安隐快乐,又能满有情的一切善愿,像这样的表相出家众,可以称为第三僧宝。所以说,如果现出家相的僧人如果持戒不清净,或者没有足够的智慧,不能够带领信众在佛道上渐次解脱,得到修行佛道的真实安乐,其实就没有资格称为是僧宝的。而且从世尊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次法概略来说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福德之基础,这些福德基础可以让我们这一生乃至未来世都能有好的福报;如果想进一步解脱生死也是要靠这些福德,甚至进而想要追求大乘佛法的明心见性,也是需要这些次法福德之修集作为基础。事实上,正确地修学佛法是可以让人越来越快乐,越来越解脱,福报越来越好,智慧越来越高的。而佛法的内涵就是宇宙实相的一切智慧,但要实证佛法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话说难陀比丘出家之后,因为心中仍然贪爱出家前的妻子孙陀利的美貌,而没有办法精进地修学;所以佛陀就用神通力把他带到忉利天,让他看到正在等待他生天的天女,各个天女的美貌都远远超过他的妻子;所以难陀就放下了对孙陀利的贪着,开始努力精勤地持戒修学,一心就为了想要赶快生天,和这些美丽的天女在一起。这样努力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佛陀又带着他来到镬汤地狱去,让他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护心有些人把它解释成摄护自己的心念,但是这个摄护自己的心念,其实跟后面的戒心有所重叠,所以其实我们在这里的看法,护心的部分,反而不如应该要做珍惜维护佛法来得更恰当。护心,就是护念自己的菩提心,不再受世间法的引诱或者挫折而影响,能够坚定的朝向佛菩提来前进。怎么说呢?因为你要是珍惜佛法的话,必然是你已经对佛法有所了解。有所深入、有所了解,你领略到佛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等为十?一色相如花,二世间无比,三鼻根不坏,四身离臭秽,五妙香清净,六往生十方净土见佛,七戒香芬馥,八世间慇重得乐,九生天自在,十速证圆寂;如是功德,以花供养佛舍利塔获如斯果。「若复有人,以鬘布施如来之塔,获十种功德。云何十种?一色妙如鬘,二身离臭秽,三形体清净,四生十方佛土,五戒香芬馥,六恒闻妙香,七眷属,八诸根适悦,九生天自在,十速证涅槃;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佛说:如果我们能够摄守这一个绮语戒,我们讲话能够不随随便便、不会前后颠倒,这样子好好地守护它,并且把守护绮语的这样的一个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就一定可以得到如来诸佛的授记,绝对能够功不唐捐。祝福大家口业清净!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66集如何守护口业?>何正珍老师 (原标题:很容易被忽视的十种绮语口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佛陀说我们应该要离开妄语的这个戒。如果离开妄语,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佛陀说:如果我们不作妄语,嘴巴所说的都是非常如实的语言,那会产生:第一个、我们的口业会非常的清净;第二个、我们所作的事情、所说出来的话,能够让世间人能够信服,然后我们所说的话,也能够得到人天的爱敬。也因为我们的不妄语,所以当我们用我们的爱语安慰众生的时候,众生都能够很受用;也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在阿含诸经当中看到,当佛陀要接引众生进入到二乘解脱道之前,一定要先观察众生的根器,并且一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佛法中的基础次法,或者称为世间福德、人天善法。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真心的归依三宝。如果是真心归依的话,在归依佛之后,他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自在天等等的外道天神;当他归依法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的经典;当他归依僧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养,便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若欲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著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卷13)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如果贪著利养,将无法获得贤圣的戒律、贤圣的三昧以及贤圣的智慧,为什么贪著利养无法获得这三个法呢?有必要深入探讨。首先谈贪著利养不得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六度修行也是如此,我们学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布施只是知道一个知识和正知见,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到。一个菩萨有没有真正努力去布施,努力去护持正法?他有没有真正努力去持守五戒修十善,乃至受菩萨戒和努力不违反,或不小心犯轻戒了努力忏悔,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忍辱也是,不只是外表不生气,内心也不生气才是重点!我们都知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