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欢迎您收看《菩萨正行》的节目,我们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谈到了,即使没有很多的钱财来作布施,但是可以教导其他有财富的人去作布施,或是自己前去帮忙他,共同成就布施行。我们也谈到了,应该如何为人治病以及瞻养病苦,才称得上是真求无上菩提之道的大施主。其实不是没有钱财布施的人,才需要去学习如何以医药或是照顾病人来培植福德;即使是很富有的人,也同样应该要修学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祀祠的正理以及什么是一切施和不思议施?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有谈到,如果为亡者追荐、追福,一定要这个亡者是落入饿鬼道,他才能够得到受用。如果说我们的先人、亲友,他在世时没作过恶业,也没有毁谤贤圣或,而且一生行善布施,那么你就知道,他绝对不可能堕落到饿鬼道,那么就不需要来为他追福了,因为他一定会往生到欲界天或人间,所以就得不到追福的受用,而且也不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欢迎您收看《菩萨正行》的节目,我们在前两次的节目当中,分别谈到了:以医药瞻养病苦的布施,以及如何提供行路人交通方便的布施。今天我们要再来谈谈,其他的生活起居上面也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状况,可以如何来作布施或是供养。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见人鞾履、衣裳、鉢盂朽故坏者,即为缝补、浣染、熏治。】(《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当我们看见有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布施的时候,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之所以会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着佛陀为我们开示说:【善男子!若人多财,无量岁中供养三宝,虽得无量福德果报,不如劝人共和合作。】(《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如果有人钱财很多,他在无量的年岁当中,也不断的在供养三宝,都是自己很努力的在作,虽然未来世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果报,但是自己单独作,却不如劝别人共同合作来得好。所以说,我们修集福德,不必全部自己一个人去作,如果能够分一部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下来,我们今天要说明:法施的内涵、法施的殊胜、以及法施的果报。来让诸位菩萨了解,法施之所以胜于财施的道理。而且法布施的范围很广,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得到的;所以希望诸位菩萨在财施之余,也都能够随缘随分的去作法布施。关于菩萨应该要行财施、无畏施以及法施等三种布施的道理,世尊在《优婆塞戒经》的前面几卷,已经大略开示过了。现在在第五卷当中,世尊又特别为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菩萨有了上次所说的自知罪过,一直到获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能够自我督促而继续地向前迈进。为什么这么说?当菩萨有了获菩提心的功德之后,他又看见了自己另外一方面的罪过——包括贪爱五欲法、宝爱五蕴身等,这才使得自己生生世世不离三界生死苦,也常常与众生因故而产生种种的争执。然而从如来藏角度来看,原本众生与我是平等平等,所以就进一步严以律己、宽以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法的证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样,断了我见而证初果。既然是断了我见,就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所以才说在布施的时候,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也随着自己的能力而布施,不会因为失却了财物,会觉得舍不得,于是乎,自然不会产生忧愁与后悔。为什么说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样的人不能作布施?什么样的人是大施主?佛陀为我们开示说:【若人无慈,不知恩义,不贪圣人所有功德,惜财身命,贪着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者深观一切众生,求财物时不惜身命,既得财物能舍施人,当知是人能舍身命。若人悭悋不能舍财,当知是人亦惜身命;若舍身命求得财物以布施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一小段为我们说明,世尊已经为我们开示了不同的布施因果,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简择,以能够得到最好果报的方式以及心态去布施,但是在心中却不需要去贪求果报。因为有智慧的人已经了解,福德果报是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消失掉,那么又何必在心中牵挂福德果报呢?心中分别计较,就会失去了至诚心,反而使得施心变得更低下,而使得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接着又依布施时,财物、施心以及福田大小,这三种状况的差别不同,分为五种情形来为我们说明未来世产生果报的差别不同。佛陀开示说:【若人共施财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无有差别。有财、心俱等,福田胜者得果报胜。有田、心俱下,财物胜者得果则胜。有田、财俱下,施心胜者得果亦胜。有田、财俱胜,施心下者得果不如。】(《优婆塞戒经》卷五)这第一种情形是: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有这种不正确的心态去和别人比较,觉得自己的布施太少,不好意思,因而不去布施。有智慧的人应该是要这样子想:我因为过去世布施少,所以这一世福德就少;为免下一世的福报还是继续少,所以如果遇到福田、大好福田的时候,无论钱财再怎么少,也都要把握机会种福田啊!因为这样可以改变未来世继续贫穷的果报。在《贤愚经》当中,有这么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穷困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为我们开示说:【善男子!若人多财,无量岁中供养三宝,虽得无量福德果报,不如劝人共和合作。】(《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如果有人钱财很多,他在无量的年岁当中,也不断的在供养三宝,都是自己很努力的在作,虽然未来世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果报,但是自己单独作,却不如劝别人共同合作来得好。所以说,我们修集福德,不必全部自己一个人去作,如果能够分一部分给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现代的医学研究已经发现,瞋心对于色身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当我们生气的时候,身体就会产生化学毒素,而让身体变得很疲累,而且久而久之,毒素会累积下来,身体就会变得很差,甚至让人产生癌症等等的病症。反过来说,如果众生因为你的法布施,而开始断除瞋心,那么他的心情就会越来越安祥,身体当然也会越来越好,他在未来世的身体,也是一样会越来越好;那么回报到你的身上,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从世尊这一段的开示,就可以了解到:原来世尊祂并不认为,法布施是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专有的权利;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男女居士,只要是证悟了,而且有能力弘传,能够教导其他人对佛法具足信心,教导持戒、布施、多闻,甚至能够使他出生菩提智慧的话,一样都可以作法布施的。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和着重出家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法的证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样,断了我见而证初果。既然是断了我见,就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所以才说在布施的时候,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也随着自己的能力而布施,不会因为失却了财物,会觉得舍不得,于是乎,自然不会产生忧愁与后悔。知道菩萨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驭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项恼之贪著,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摘录自平宝导师著,《甘露法雨》,自序,页1,佛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外道听了佛陀的开示以后,他就认为说,那这样的话,那不就是认为作的与这个受果报的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因为这个过去世的五阴造作生天的善业,然后未来世去受天福的这个五阴不同啊,所以叫异作异受啊!但是佛陀告诉这个外道的道理是这样的:【是义汝有,非我所说,何以故?如汝法中,作者是我,受者是身,而复不说异作异受。受不杀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缘,身得妙色;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水、粪的话,这个芽是不会生长的;另外一个道理是说,如果我们在三界中,没有对我们的自我贪爱,以及对于器世间的这些我所贪爱,也没有无明,不会去造作这些业,来让我们三界中苦芽增长的话,那也不会有未来世的五阴出生,所以不能说本来就有这个芽。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变成说没有办法断除三界中的生死苦,因为本来有芽的话,它一定会滋长啊!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这种情况之下,所以外道不免要怀疑:一切都是无常,那到底有没有布施者、受施者、受果报者呢?所以在经典中,就有这样的一个佛陀与外道的对话过程,佛陀怎样来教导外道?外道又怎么样来质疑这个布施的果报呢?我们来看《优婆塞戒经》这一段:【善男子!若有说言:施主、受者及受乐者,皆是五阴,如是五阴即是无常。舍、施五阴,谁于彼受?虽无受者,善果不灭,是故无有施者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