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四力者,如《四法经》所说的四力:第一,是悔过力者,由于往昔所造诸恶业习气种子无量无数,存于阿赖耶识中,此恶业习气种子随时都可能会现行,使众生造恶业,所以我们要破坏它,不要让它现行。又往昔曾经于诸亲友作过很多伤害的事,成为冤亲债主,这些冤亲债主都会成为修学时的障碍,因此修学佛法时,要用各种忏法真诚忏悔,如大悲忏、三时系念、八十八佛忏、水忏、梁皇忏等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我们来了解读诵的意思。读是了解经中的义理;诵是读不懂,而把它作为早晚课诵的内容。所以读诵包括了解经中的义理与课诵。即使是课诵,一般人在诵经的过程当中,也多少会同时思惟其中的法义,因此除了诵之外,也有读的成分在里面,而不只是把诵念出来而已。所以无论读或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去了解经中的义理。对于经典的正确理解,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我们大家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一段的里面,我们当然首先先看到的: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我们说出家所为何来?出家其实是为了要追寻真正的、真正能够贯穿三世、能够恒久存在的真实义理,所以出家其实是有远大的目标才能够出家的。这个跟一般世俗人所认知的:在世间碰到了不如意的事情,那一个关过不去,所以四大皆空、遁入空门;世俗人对于出家的认知,很多是停留在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里面的意涵,是教我们做什么呢?里面的意涵,无非就是教我们真正的佛法。所以诵经的目的,并不是要诵给佛菩萨听的。如果你每天早晚诵经作定课,只是形成的一个习惯,对佛菩萨作一个交代,这样子的诵经作早晚课,根本不是佛法。如果您知道诵经的目的,能够让我们增长智慧,能够让我们增长福德,这样子无妨说它是你要成就佛法的一个助道法。但是终究诵经的目的,是为了要让我们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对我们来说,所有一切的法都是由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所感知而形成的,所以法也就是我们六识所成的境界。而六个识都各有其根、尘、识三者和合的运作,所以总共就是十八界,因此法又叫十八界。我们透过五根——扶尘根,去摄取外面的相分,然后呢成像在我们大脑的胜义根,这个是内相分;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一直都住在自己内相分的境界当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意识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会是说,要将这个有染心转成无染心;如果说这样子就是佛智的话,那么二乘的圣者他已经将生死于三界的这个烦恼障都断除净尽了,应该是属于是无染心,可是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却不是佛;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说,这样的部分不是佛智,而是属于是意识层次的部分的想像,跟佛智部分是完全不相干的。那么入于佛智而有差别是,也是实证一切种智而有差别,所以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还有一种慢,是阿罗汉必须断除的,就是我慢:把五阴当中的一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然后依于这样一个常住不灭的我,觉得让自己的五阴存在于三界中,有喜乐。这样的一个我慢,就会障碍出离三界生死。疑的定义也很广,有世间法上的疑,有出世间法上的疑,也有世出世间法上的疑。在声闻解脱道当中,不只是单指对三宝的疑,还有对我见的疑。恶见有五种:第一种是我见,我见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渐消除性障;十住位要眼见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观。初行位到十行位,要在内门广行六度万行,并且成就蕴处界犹如阳焰的现观。初回向位到十回向位,要熏习道种智、修除性障,并且要成就菩萨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初信位要具有的信心,就是我们必须要相信,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除此之外,还要相信有佛地究竟无上胜妙的功德;而且,诸佛菩萨都是无时无刻地不在护念着我们,指引我们依循着正理,一步一步的往上修进。这就是所谓的信佛。并且我们还要相信,确实有能出离三界的法,确实有能够探究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心佛性的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相信佛陀。并且除了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了对于外面的这些五欲六尘的贪爱,当这些贪爱没有办法获得、没有办法安忍或满足的时候,就会生起瞋恨心——我为什么没有办法得到这些东西?他为什么可以?我为什么不行?所以,因为有了对于这些贪的欲求没有办法满足,就会生起瞋恨心;起了瞋恨心以后,就会想办法要谋害对方,要从别人的手中,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夺取过来。这样的瞋恨心,就会导致毒害众生的身口意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上次讲到是菩萨咒陀罗尼,我们再给大家复习一下。弥勒菩萨说:菩萨由等持自在而宣说,能除有情灾患之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无所唐捐。结果我们上次请大家特别注意的,就是说菩萨会宣说这样的章句,透过自己的定力与神通的力量,然后令这些章句能够在有情对方在持诵这些章句的时候,有所神验。我们上次有特别提醒大家,这个之所以能够神验,其实是菩萨宣说这个章句的菩萨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直到成就了俱解脱果,自知不受后有之后,于解脱道之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在未舍寿前便会独自思惟:阿罗汉入灭以后,是有、是无,是有无、是非有无?由于这样思惟的缘故,就知道有涅槃本际不灭,离我,离人,离受想行,寂然无想,非三界有,亦非断灭无,因此而说为中道。但是,阿罗汉仍然未知、未证、未领受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不能发起般若智慧,当然就无法入于中道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时常有跟人家讲说:我要学佛!学佛!可是学佛有的时候,遇到有些菩萨就会讲:学佛、学佛是宗教!我对宗教没有兴趣,可是问题来了,问题说如果我们今天说,对宗教没有兴趣,可是到底什么是宗教呢?这个议题是要去研究的,研究说到底什么是宗教?宗教的范围、宗教的内涵、宗教的定义是什么?所以说在讨论生活与佛法之前,我们可能就要先研究一下,到底什么是宗教?我们来看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八相成道指的是最后身菩萨从兜率陀天下来,示现入母胎、住胎、出胎,然后成长出家修行,一直到成佛、转,与入涅槃的过程,而在我们这个世界,这是诸佛示现成佛的恒常法则。在经典里面也开示,从过去的毗婆尸佛是如此示现,现在释迦世尊也是如此示现,乃至未来的弥勒尊佛,也将如此示现成佛。譬如在《长阿含经》卷1中开示:【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男女欲并不是所有的有情都一定要有的境界,而是可以超脱的。而在色界天,天寿虽然很长,但是仍然免不了有成住坏空的过程。所谓的坏劫,就是说世界开始败坏,会有火灾、水灾和风灾等大三灾。火灾会烧掉整个欲界,甚至连初禅天都会被烧坏;再来大水会淹到二禅天,甚至大风会吹坏三禅天,只有四禅天在坏劫之后仍然还能够存在,而在三禅天以下的世界则都完全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正是因为不管我们在三界六道中的哪一道,我们每一位众生的本心如来藏,时时刻刻都不曾远离我们的身心,而我们的起心动念、身口意行当中所造作的善恶业种,都会毫无遗漏的储存在我们的如来藏藏识当中;由于如来藏所具有的异熟体性,将来因缘成熟的时候,果报就会实现;纵使经过了百千劫那么久远的时间,我们过去世所造的一切业种,在还没有实现之前也都是不会销亡的;将来在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还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假名善知识,因为无法理解《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正理,并且由于往世修学佛法的因缘还很浅,曾经亲近供养的佛菩萨还不是很多,十信位都还没有具足,而就公开质疑说《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缘起是不如法,还质疑说《大乘起信论》是伪论,是外道所作的而假托是马鸣菩萨所造。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稍稍理解,要对甚深微妙的大乘法生起正信是多么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有哪些类别?既然菩萨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那么长远的时间才能够成佛,那么在这么长久的修学期间当中,各个阶位的菩萨之间,证量的差异当然也是非常的大;所以我们应当要了解一下,才知道自己目前的定位,以及之后所努力的方向。佛菩提道的修学,大多是依照《华严经》以及《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所说的,把菩萨道分为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以及等觉位、妙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要谈菩萨正行这个题目,首先当然要了解:什么是菩萨?在台湾、中国等华人地区的佛教,绝大部分都是以大乘法为主,所以在佛教徒之间,彼此以“菩萨”来互相称呼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到底什么是菩萨呢?有的人会说:这很简单啊!菩萨就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有情”。那么什么是“菩提”呢?又要觉悟什么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在经典时常告诉我们,也有祖师讲: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信在菩萨道来讲,十信位是摆在前面的,信的具足非常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基础。既然信的具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们的五根、五力都是以信为起点,所以善法当中也是以信为第一优先;在探讨的过程当中,信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甚至是一个基础。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我们来探讨信到底有哪些?举例来讲,我们看有人说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