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尊者回答:自礼佛不礼于你。魔无言以对,只得再次谢罪,请求去除死狗。尊者告诉他,如果起慈心爱护众生,死狗变成宝饰;若怀恶意,宝饰仍成死狗。魔因此有了畏惧,经常去发善想。看了这个故事,想大家应该对标题中的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了——们看见僧人,无论他是真是假,是魔是怪,只要是他现僧相都应该顶礼。自礼僧——这是关键!同样,对于任何 三摩地

2018-07-22

从这里们可以瞭解,男女欲并不是所有的有情都一定要有的境界,而是可以超脱的。而在色界天,天寿虽然很长,但是仍然免不了有成住坏空的过程。所谓的「坏劫」,就是说世界开始败坏,会有火灾、水灾和风灾等大三灾。火灾会烧掉整个欲界,甚至连初禅天都会被烧坏;再来大水会淹到二禅天,甚至大风会吹坏三禅天,只有四禅天在坏劫之后仍然还能够存在,而在三禅天以下的世界则都完 三摩地

2018-07-22

五阴之所以会成为魔,都是因为众生的自己的见不断它所导致的;如果能够将见能够断除的话,那这个五阴魔就减少了一分,少掉了一大半,只剩下执还有习气种子的部分要断除。因为还有执的存在,就表示们还没有完全超过五阴魔的范围;但是,在见断除的时候,五阴魔其实已经对治了大部分了。所以说,在降伏五阴魔的第一个首要之务,就是能够确实的断除见,因为断除 三摩地

2018-07-22

但其实三宝真实的内涵,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的认识,所以们要再大略说明一下。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若实相智慧之后,能够不惜身命、勤修六度,直到万行,最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断尽烦恼障以及所知障,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如来藏当中的种子不再有变易,已经究竟清净,微妙寂静,这时就称为无垢识、清净法身。佛陀 三摩地

2018-07-22

比方说,有些人喜欢乱丢果皮垃圾,把环境弄得脏乱不堪,们虽然不乱丢,但既然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就得承受这种恶劣环境的后果。又比方说,有人发心到没有水电的落后地区行医,他再有钱也没有办法吹冷气、看电视。承受共业,并不是代受他人的业果,而是无法享受个人应受的福报,这对他个人的福报,并没有减损,所以不是代受他人的业果。同理,造恶业的人,会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死之后要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自己努力奋斗了几十年的事业家产,而死亡之后到底是什么?会到哪里去?死亡之后还有的存在吗?这一些对于死亡之后的那个不可知、不可预测的未来,都会让人产生恐惧,所以想要学佛。学佛也为了要消除烦恼。因为种种贪、嗔、痴的烦恼会带来种种的苦。好比说,有了贪就会有求不得苦:比如说钱财求不得;比如说身体的健康求不得;比如说眷属求不 三摩地

2018-07-22

首先们来了解读诵的意思。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中,对于读诵的解释:读是了解经中的义理;诵是读不懂,而把它作为早晚课诵的内容。所以读诵包括了解经中的义理与课诵。即使是课诵,一般人在诵经的过程当中,也多少会同时思惟其中的法义,因此除了诵之外,也有读的成分在里面,而不只是把诵念出来而已。所以无论读或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去了解经中的义理。对于 三摩地

2018-07-22

许多佛典,如《金刚经》、《优婆塞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开头是这样的:“如是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给孤独园”正确的读音是:“qíshù/jǐgūdú/yuán”,这个园林是怎样由来的呢?当给孤独长者去拜访一位好友,这位好友却没有专心招待他,半夜里一直在忙活儿;忙什 三摩地

2018-07-22

们常常看到有一种人,嘴里面讲的说“要解脱,要学佛”,然后就到处去赶场,哪里有法会、有拜忏、有讲经就去啊;可是听完了,拜忏完了回家,照样是妄想一大堆,照样是跟一般人一样,喜欢发脾气,喜欢贪求五欲的享受,那这样子想参禅就很难。那想要参禅,首先就要亲近真悟得如来藏的善知识,闻熏正确的知见;由善知识的教导,次第增进无相念佛的功夫,来修习动中 三摩地

2018-07-22

在三乘佛法中的小乘声闻解脱道,是以身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还有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及法念处(观法无)的四念处法为行门,依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是虚妄不实,可以因而得以断见、断三缚结;进一步又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所的贪爱,因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其中,八正道是八项远离偏邪,质直而 三摩地

2018-07-22

偏偏要说这样的说法是:口说三乘,又说五乘,然后有时候又加说大乘不共,其实都是掩人耳目之说。他的目的都只是要在说,三乘的解脱道皆共一味,目的是要否定菩萨道;所以,他一下子说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小乘,一下子却又说事实上佛法又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等等。明明佛就已经指出来说,有大乘跟小乘修证的方便。众生因为无从知道它大乘 三摩地

2018-07-22

当然除了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那就是说假如当世没有真正的善知识能够贯通佛法的教义,能够引导学人依照六度万行来修证佛法的话,学人只好随着自己的福德因缘,随分来修学。所以,要思惟这个问题,这个修学哪一宗最好这个问题之前,就应当先了解说每一宗的修学内涵。大体来说,历代佛门中的宗派一直演变到现在,约略有下面各个宗派,们简单地来介绍一下。第一个 三摩地

2018-07-22

将来有一天,你修得初禅的时候,初禅遍身发的境界之中,你会发觉:「怎么这个身体里面都是如云如雾?」好像天上的白云一样;但是比白云淡一点儿,好像很浓的白雾一样,没有五脏六腑;因为色界天人都不吃团食,所以他们都没有舌根的胜义根,也没有鼻根的胜义根。「没有舌根」,这句话的意思,可别误会了;没有舌根,是说他仍然有舌头,但是没有辨别味道的胜义根,这叫做没有舌 三摩地

2018-07-22

先来看佛教对[众生]概念的定义:《杂阿含(一二二)》如是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白佛言。世尊。所谓众生者。云何名为众生。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是身无知,犹如草木、沙砾、墙壁,无所觉知。四大和合,父母所生。].....《佛说象头精舍经》由上可知,一切草木不会[于色染 三摩地

2018-07-22

其中有三愿:设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设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得佛,十方众生,闻名号,系念国,植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由于这三愿是对十方众生所发,故此虽然们与阿弥陀佛缘分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的。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到: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又云:若当来世,佛诸,已占善恶果报得相应者,于五欲众具得称意时,勿当自纵,以起放逸。即应思念,由宿世如是善业故,今获此报,今乃可转更进修,不应休止。若遭众厄种种衰恼不吉之事,扰乱忧怖,不称意时,应当甘受,无令疑悔,退修善业。 三摩地

2018-07-22

演佛偈。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尔时比丘。即向其师。说阿难语。师告之曰。阿难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错谬。不可信矣。如今但当如前而诵。阿难后时。闻彼比丘犹诵前偈。......即入三昧。推求胜德。不见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异哉。无常甚大。劫猛散坏。如是无量圣贤。今诸世间。皆悉空旷。常处黑暗。怖畏中行。邪见炽盛。不善增长。诽谤如来。断 三摩地

2018-07-22

们接着看说:善男子!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如来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种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德复不得及无见顶相。这个是说佛陀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之外,佛陀的一一毛孔有种种的功德。这些每一毛的功德合起来,都不如八十种随形好的一种功德;聚合八十种随形好的功德,都不如三十二大人相中一相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说百种福德它的庄严的时候,它要有修心五十,就是在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时候,先要有五十种心来修这个大人相,那是叫作修心五十;在修了之后还要去检讨:之前所实践、所修的三十二大人相是不是有啊!是还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呢?经过检讨之后,让所修的三十二大人相的业能够越来越,那个叫作具心五十。好!那们说,什么是修心五十的内容呢?这个修心五十事实上也就是说, 三摩地

2018-07-22

接下来们来看佛陀的开示:善男子!菩萨从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间多闻无厌。也就是说:佛陀说们在修集三十二大人相的业的时候是要多闻无厌的。这多闻无厌的意思,并不是说要听很多种、很多种,多闻是说们在谈论第八识如来藏、们在谈法界的根本因的时候,事实上所说的统统都是一个法,事实上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有人可能会认为说:为什么们所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