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讲记:善生菩萨又问世尊说:众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起菩提心呢?佛开示说:善男子啊!众生是为了两件事情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此我们应该深思,尽管神通可以使此类人信服,佛陀却不希望阿罗汉们任意展现神通;那是因为此类人通常离修道还非常遥远,阿罗汉们尽管能以神通摄之于一时,但因其心深着外相,必难以在解脱道上前进。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既已难度此类众生于解脱道中实修,作为菩萨道的初入门行者的我们,又如何能藉神通有效摄受此类深着外相的众生归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菩萨道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我们听闻有菩提心可求、有礼究念佛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获得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究竟的菩提心。我们知道此法可以出生十方三世无量诸佛,一切佛都从此法而生。我们如果能听闻此法,即使无量数劫受尽很多辛苦折磨,我们还是要求此菩提。菩提既然如此好,什么叫菩提呢?《大宝积经》卷第廿七有段解释为:觉无我、无有众生、无命、无人,丈夫体性是名菩提,就字面上解释,是觉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我们听闻有菩提心可求、有礼究念佛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获得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究竟的菩提心。我们知道此法可以出生十方三世无量诸佛,一切佛都从此法而生。我们如果能听闻此法,即使无量数劫受尽很多辛苦折磨,我们还是要求此菩提。菩提既然如此好,什么叫菩提呢?《大宝积经》卷第廿七有段解释为:觉无我、无有众生、无命、无人,丈夫体性是名菩提,就字面上解释,是觉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完成实证一个法的亲证,之前所需要的条件那就是次法;没有准备好那个福德——那个次法,所以那一个法—那一个智慧—我们就没有办法亲证。譬如说,我们如果现在想学会无相念佛这一个法,除了我们要在法上的用功、用心之外,还需要许多的次法。无相念佛叫作法,是一个可实证的法,它需要舍去文字、符号、形像来锻链忆佛这一念;但是要成就无相念佛这一个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真见道位前,虽已圆满六住位应修之六度波罗蜜多,求入真见道位前仍有四加行必须修持;如是四加行,乃以二乘四圣谛观行所断我见为基础,接著应在大乘真见道前对二取皆属如来藏空性之正理有所认知,并须心得决定,方可成为比量观察能取、所取皆属空性如来藏之菩萨,始能名为四加行已经修证完成的菩萨,即是双观“能取所取空”;其后方能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证真如,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下来我们看,还有所谓的智方的四个事情。佛陀说:智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修智慧故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佛陀接着说,要供养智波罗蜜,要供养智方,事实上还有四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要庄严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有云:真开悟,须转依真如之清净涅槃自性,使我见我执及种种烦恼不能再影响到自己,有解脱的正受,智能的正受,对此真如有忍法生起,才是开悟圣人。纵使知道密意,而无此功德,仍然不是真正开悟。缘于末法之世,有善知识平实导师,秉佛慈命、续佛法脉,创立佛教正觉同修会,广传唯一佛乘之宗门了义究竟兼弘二乘菩提。平实导师为了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从这段里面我们就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他的种性是非常尊贵的,那应当也会使你越发的想要修证菩萨法才对。而在四阿含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较量分别,可是往往从初果向说到阿罗汉,再说到辟支佛向、辟支佛的功德,接着就直接跳到叙述分别佛的功德那个部分,而中间诸大菩萨的功德往往略而不说;这其实就说明了,声闻人对菩萨所证的智慧与功德是难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一次说到,除了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见,再加上蕴处界法的知见,要求悟般若之前,当然还应当去进一步摄取有关如来藏跟祂体性的正知正见,作为将来参究正确的方向上的参考,也作为将来破参之后自我验证见地上的整理。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内涵,要和大家来谈一谈一些禅法知见。首先说:每一个人不会少于八个识,也不可能多于八个识。这个部分是对于一般人间的正常状况而说,因为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龙树菩萨《中论》中有一段偈颂: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是这一类的断见外道所最喜欢夤缘而用来支持他们的主张的,他们会这样说:龙树菩萨《中论》里面不是就已经说了吗:所有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缘起性空,都是空无,也都是假名施设,这就是中道的义理;因为蕴处界的种种法,没有一法不从因缘所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修学佛法通常有四种过程,大家要了知一下:第一、从散乱到专一。第二、从专一中进入清净的状态(从有入无)。第三、从清净进入真实的状态(从无入真)。第四、从真实中观照一切法的实相(从真入实)。要有这个四种过程,道业才能够迅速增上,道业才能够有所成就。在这里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从散乱到专一」呢?就是说一般学佛人,刚开始都是妄想纷飞、妄念纷飞,心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娑婆欲界。投生到这里的众生除非圣人乘愿再来,基本都是受业力、欲求牵引而来的,为什么会有欲求?因为无明,因为我见与我执。刚来人世的我们,弱小无助,没有半点自我协助能力,小鸡小鸭破壳而出就可以自己行走,而我们只会躺着,若不是助产师打了一下我们的,那股疼痛和恐惧逼迫我们大声哭出来,如此我们才在外力的协助下,完成生命中第一次呼吸。透过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须摩提长者经:佛云︰……我尔时伸手按地,魔众眷属即便破散,我以所知所得所觉之法,当现证验,应得成道。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住不可思议无垢定,降伏恶魔,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可是有许多人还是不能够明白这一点,而产生了种种的误解,简略辩证如下。1、禅不同于禅定一般人常常错会,把禅当做是禅定,其实禅是智慧;从世尊在灵山拈花微笑,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禅,其实是智慧法门,不是禅定法门。禅定法门必须透过心法上长时间的用功修行,不是一念相应而得。禅却是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2、必须修学信心很多人听到禅就吓坏了,心里面先自我设限:我哪有可能学禅!末法时代了,而且我这种根性怎么可能?先自我设限。但是菩萨再来者很多,因为还没有离开隔阴之迷,所以往往小看了自己,妄自菲薄。我们应当了解,听闻禅法而不畏惧,课诵学习《金刚经》而不害怕的人,这一种人,佛说:当知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诸佛而种善根。所以千万不要自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二),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中午给一个朋友拜年,他很关切我目前的生活状况,谈到我未来有什么打算和规划,我坦言自己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任何计划和安排。他很为我担忧,连声说有困难直言相告,千万别客气,都是自家兄弟。对于这份好意我心领了,除了感受到这份兄弟的友情温暖外,我还被自己的回答吓了一跳。这份惊讶来自于自己居然对于未来不做任何规划和考量,还这样的心安理得。未来对于很多人来说,如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