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在乱意方面呢,因为散乱的意识觉知心一直攀缘在五欲上,随著五欲六尘的受用贪爱与我见、我执种种烦恼相应,他没有办法成就制心一处的定力与观照力,接著就发起智慧断烦恼成就解脱德,甚至于说能开悟发起法身德与般若德。而愚痴就会造成无法生起择法眼,不能分辨哪个是真正的善知识?什么样的内容是真正的佛法?无法分辨善恶、不信因果,容易受到恶友、恶知识的影响而人云亦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这个譬喻来看待有情众生,众生的心性调御到最后,最尊贵的境界就是完全除掉我见、我执、我所执,所有的愚痴与障碍能够被佛菩提道六度或者十度波罗蜜的方便善巧所调伏,准确地快速成就不可思议的解脱功德,让八识心王各个心王都能够发起真如用自在的运用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等心所法,去利乐有情永无止尽,那就是成佛的境界。因此佛陀不舍娑婆五浊恶世的众生,以刚强之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先从最基本的亲证解脱道断我见来说,当你对蕴处界是虚妄这一点已经有了第一分的心得决定,试问:你难道不会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等法,乃至是对自身所拥有的名闻利养等的贪着会减轻了一部分吗?所以,当证得这样初分的出家法,本来在家时因为对五欲的贪着、因为于信心的不具足,所产生的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的这些种种障碍,是不是也就离开了一分呢?这个时候,不管你所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说菩萨断了我见就能够开始离开我等四相呢?因为断了我见就一定会证得三种的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而无愿三昧有时候也称为无作三昧,这里的三昧指的是在智慧上心得决定而不动摇,而不是世间禅定的定。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见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的有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修学的阶位次第增进之后,来到了六住位,一样要如同二乘人去观蕴处界虚妄,乃至也要断我见;此时所证之法,有通于二乘人的一分——所谓的二乘的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不共于一般凡夫的修学的。只是,这个时候心里面不免会想到说:既然蕴处界是虚妄的,为什么缘生缘灭的现象会又不断重复的发生?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为其所依?所以就寻寻觅觅、参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离开、乃至是否定有一个诸法本母—如来藏—的前提之下,一定会面临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的困境,这是连断我见都没有办法成办,更何况说要进一步去断我执而出离三界生死。那就好像说:把沙土放到锅里面去煮,然后期待说有一锅香喷喷的米饭可以享用。真的只能说是痴人说梦罢了!确定了这一点之后,再接着来看十二因缘,但是一般要了解十二因缘的法义之前,应当是会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二乘人证得二乘菩提,可以让人断除我见、我执、我所执之分段生死,于寿命终了入无余涅槃,因而解脱于三界生死;又譬如菩萨证得佛菩提,也就是亲证自性佛宝,未来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断除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因而圆成一切种智的究竟佛,永不入无余涅槃,而广度无量无边众生。所以说,归依佛教的三宝好处很多,而且也很尊贵及难得,象这样的三归依,才是众生真正的归依 | admin 2018-07-22 |
![]() |
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来安住于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乃至无觉无观三三昧境界中来证得四禅八定,但这只是世间三昧,还不是出世间三昧与世出世间三昧,因为虽然对于四禅八定具有审细正确观察,而能够了知四禅八定必须舍弃五欲五尘攀缘贪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 &n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能净业障分第十六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唯有佛地七识心才是纯善,当七识心以阿赖耶识之真如性为依归,就是以诸佛为依归;然而真如心第八识自身的行为却是离善、恶性的,所以祂自身是外于三界中的善、恶性而不属于三界生死法,并且能根据我见、我执、我所执、业种力量而出生一切法,所以真如心的功德性无边的广大;当七识心转依了真如心,而且现前观察到这件事实,就像从山顶鸟瞰世界,顿觉自我之渺小、真心之开阔伟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菩萨之能够死于安乐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有解脱的功德;也就是说,因为开始断我见之后,然后再进一步亲见法界实相,已经开始有多分、少分的转依,转依什么?转依于无我;再加上说,对欲界爱也逐渐在伏除,那当然是更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然而,菩萨于智慧上的亲证,证得本来无生无死,本来也可以不用再回到人间了,因为怜悯众生还在生死苦之中,所以发愿再回到人间;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菩萨之能够死于安乐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有解脱的功德;也就是说,因为开始断我见之后,然后再进一步亲见法界实相,已经开始有多分、少分的转依,转依什么?转依于无我;再加上说,对欲界爱也逐渐在伏除,那当然是更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然而,菩萨于智慧上的亲证,证得本来无生无死,本来也可以不用再回到人间了,因为怜悯众生还在生死苦之中,所以发愿再回到人间;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渐消除性障;十住位要眼见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观。初行位到十行位,要在内门广行六度万行,并且成就蕴处界犹如阳焰的现观。初回向位到十回向位,要熏习道种智、修除性障,并且要成就菩萨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转无量众生诸天及人执无我见。示以难见如来藏故。生一切众生难见之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一切天人不害众生安立正法故。生微细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一切天人生法乐故。生圆满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普示天人如来之藏。如今所见文殊师利故。生不难见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解一切众生缚安立解脱故。生极难见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入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见释迦文佛国严净。譬如彼清明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中亦有杂糅。其地则有黑山石沙秽恶充满。编发答曰。贤者以闻杂恶之意。不猗净慧视佛国耳。当如菩萨等意清净倚佛智慧。是以见佛国皆清净。于是佛即以足指案地。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为震动。若干百千珍宝积严处处校饰。譬如众宝罗列净好如来境界。无量严净于是悉现。一切魔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释迦牟尼佛看到四王天的有威德的天王来的时候,祂为了要帮助这些天人能够把我见断除掉,所以祂就结咒,用这个咒语让四王天以及在场的其他的诸天鬼神,也都能够获得断我见的功德利益。所以,不同的天人来,祂就能够根据他们的根基、根器,然后说出咒语,让这些天人鬼神能够除掉他们幻伪虚妄之心。所以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咒语也是一种总持。如果说它是为了利益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我们应该心胸宽广,志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拜佛时也应心心念念在祈求佛加持自己早日消除性障、断除我见、培植福德、增强定力和慧力,乃至明心见性,并引导一切有缘众生走上正确的修证。或者祈求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正法久住,一切众生都能沐浴佛法的恩德,让人间变成净土。4、拜佛、问讯、供果与上香应知(1)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