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从释迦世尊的开示可知,众生不能了知有一个离种种觉观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实心存在,所以在漫漫长夜当中,不断地在六尘境上作种种虚妄分别与执著,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然而这个真实心,本身离种种觉观,不在六尘分别,也是禅宗证悟祖师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亦即世间人所说的种种语言的法道,到真心这里就断了;现象界所显现的种种心行,到这里也就灭了。如果菩萨亲证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凡夫都是因为著于人、我、众生、寿者相,而不断地有生死轮回;更进一步地,总是有一些凡夫当中,有一些人想要修学某一些法,想要来脱离这个生死轮回,这其中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正确的佛法当中,我们说他是外道,外道的定义很简单:外于本心而求道。这里的本心是指根本心,是指本来就具足之心,是自在——自己本来就存在,不必依于他因、他缘才能够被生起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别境五法,遍三界九地(欲界地、初禅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与前七识或多分或少分或全部相应,故说与此(七识心王)相应。此别境五法乃是七识心之体性,七识心生已,必具此五法之多少分,非离识七心王而有别境五法,故说别境五法与此(七识心王)相应故。善十一法,唯遍行三界九地,不遍行于三性,不遍行于一切时,不遍行于八识(唯除究竟佛地),故非遍行法。阿赖耶识离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什么叫作本际呢?因为世间所有一切法就只有到这里为止,没有办法超出这个地方,所以祂叫作本际。祂又叫作本识,为什么叫作本识呢?因为众生有八识心,八识心都是以这一个心为出生的根源,所以祂又叫作本识。祂又叫作非心心,为什么叫作非心心呢?因为祂并不是像一般觉知心的这一个心,所以祂叫作非心心;祂不像意根、不像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心的这样的一个心,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依持身之功德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究竟清净,故成佛后不受熏习。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既然吾人都在如来藏表面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如来藏,所以地上菩萨要完成某一阶段证量,就需要证得某一个现观或者有意生身作为证明,譬如初地要完成镜像观,二地要满足光影观,三地要完成谷响观,乃至十地要成就智云才能进入等觉位。于等觉位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不管与生命有关的内财,或者与财物、眷属等有关的外财,统统布施出去,为了成就自己的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公元二、三世纪的印度,小乘佛法占主导地位,外道也极力攻击佛教,龙树菩萨及其提婆等观察因缘,依佛第二转法轮所说诸经,广造诸论,摧伏外道,兼破部分排斥大乘之小乘人,由此大乘日益复兴。龙树、提婆所弘扬的中观思想遂成为当时大乘的主流,但是龙树、提婆并没有想要建立中观宗。到了五、六世纪佛护论师按照自己对中观的理解,建立了应成派中观见(该派不承认有任何真实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地藏菩萨云: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法身如来既然是不空,为什么说是空,《央掘魔罗经》卷二,央掘魔罗菩萨说偈言:解脱实不空,而作极空想……见于空法已,不空亦谓空,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如来真解脱,不空亦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此,若从科学实验或修行的实证现观论之,如是佛学学术研究者只是画饼充饥浪得虚名的本质,就充分显露出来了!如是崇尚哲思、玄谈之佛学学术研究者──印顺派法师,比起未学佛的行为科学研究者之脚踏实地,相对显得空泛不实,只是藉佛学学术研究之名以邀令誉尔。四者,若依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来说,不离第一义悉檀而有为众生之种种言说,亦应是佛陀所教诲者,亦是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此可知,当思心所流露出来的意行是染污的、是有漏的,甚至于进而发展成身行或口行时,意识这个参谋长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让染污的贪、嗔、痴等烦恼攻城略地,还是让清净的戒、定、慧固守城池,意识这个参谋长是关键的角色。意识若与染污末那相应,则与意根狼狈为奸,一发不可收拾。意识若能回光反照,劝服意根,则意根尚能偃兵息鼓不至于发展成身、口恶行,只是「境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存在地审度一切法,所以说它审。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思量作主——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一切法。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于闷绝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无量劫来始终自在,将来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坏灭,故名非断。如来藏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体内的种子不停地流注变异,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这个道理如计算机的集藏数据(比喻阿赖耶识体内的种子)的硬盘(比喻阿赖耶识的体),只有硬盘(阿赖耶识的识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其诸余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若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若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关于恶取空,《菩萨地持经》卷二载:若沙门婆罗门,谓此、彼皆空,是名恶取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弥勒菩萨言:如有一类、闻说难解大乘相应、空性相应、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佛二转法轮所说空经),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若作是观(一切法唯假)名为正观。彼于虚假所依处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造下五逆罪者,在无间地狱需要长劫受苦,等到罪报受尽后仍然需要辗转受生于饿鬼道及畜生道接受此恶业的余报,才能重新出生于人间。在得人身之后仍有可能因为习性的关系,再度犯下五逆恶业而轮回不已,应当在某个善根因缘下,得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教导而发起菩提心修学正道,这样经由修学佛法熏习转变种子,并且能实证佛法,一步一步如实的修证,最后还是会成就佛道;但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阿赖耶识不生不灭,然菩萨论著有时亦说阿赖耶识是可灭的,如《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弥勒菩萨言: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於第一义非无心地。此处说阿赖耶识永灭,是指已断我执者,其阿赖耶识所集藏之分段生死种子永灭,永灭的是阿赖耶识的执藏性,而不是说灭除阿赖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八识体系融会贯通、倒背如流,中文表述字字珠玑、得心应手,在此炉火纯青之时,用四组十二首七绝,将这包藏宇宙、探玄窥微之庞大哲学体系,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地和盘托出,令无数后学获宝鈅如探囊取物,抄捷径直趋金矿银山。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八识规矩颂》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别境五法,遍三界九地(欲界地、初禅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与前七识或多分或少分或全部相应,故说与此(七识心王)相应。此别境五法乃是七识心之体性,七识心生已,必具此五法之多少分,非离识七心王而有别境五法,故说别境五法与此(七识心王)相应故。善十一法,唯遍行三界九地,不遍行于三性,不遍行于一切时,不遍行于八识(唯除究竟佛地),故非遍行法。阿赖耶识离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