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有一天,分儒达长者来找摩诃蜜,听说你的七位千金长得端正无双,如果你能带他们到全国各展示,而没有人说他们不漂亮,我就输你五百两黄金,如果有任何一个人批评他们不好看,你就输给我五百两黄金。悭贪好财的摩诃蜜听了以后,信心十足说:没问题,你就准备五百两黄金吧!摩诃蜜于是带着女儿到全国各展示,经过九十天,所到之处,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没有人说他们丑陋。于 三摩地

2018-07-22

坚为分。湿为水分。热为火分。动为风分。孔为空分。知为识分。亦如屠牛分为六分。身首四支各自异处。身有九孔常流不净革囊盛屎。常作是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得一心。意生厌患求离此身。欲令速灭早入涅槃。是时当发大慈大悲。以大功德拔济众生兴前三愿。以诸众生不知不净起诸罪垢。我当拔置于甘露。复次欲界众生乐着不净如狗食粪。我当度脱至清净道。复次我当学 三摩地

2018-07-22

途中经过泉水旁边,她们坐下休息,开始热烈开聊出来。不料,这位美人竟将莲花的膝盖当枕头,呼呼睡着了。莲花仔细一瞧,她的呼吸忽然停止了。片刻后,那美女尸体逐渐浮肿腐烂,臭气冲天,皮破肠露,蛆虫蠢动,发脱齿落,死状惨不忍睹。莲花目睹这样的巨变,吓得脸色发青,心里暗忖:像这样漂亮的女人,一旦断了气,尚且变成这样子。难道我就能永远保持美丽吗?不错,还是该 三摩地

2018-07-22

人的前半生是活在上一辈子的影响之下,下半辈子更多活在前半生的影响之下。所以说,人到中年以后,要对自己的脸负责任。我从知道到这个原理之后,留心观察过许多人,比如女孩,一些个性特别强势、犟头、刚烈的女子,往往长相比较粗糙,而且逐渐向着更粗陋的方向发展;而一些特别柔美的女孩,往往不知脾气为何物,或很少有脾气。慈悲心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比较有爱心的人 三摩地

2018-07-22

以因果律来说,造了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这四种业,是一定会下狱长劫受苦的重业。因为造作这四种恶业,它的性质就是会让众生下堕到三恶道中,所以称为性罪;而持守不犯这四种性罪,那么就称为性戒。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的戒法,都是一定要持守这四个基本重戒的。而饮酒呢,基本上是没有性罪;但是因为喝了酒之后,很容易让人昏醉、不清醒,因此就很容易会造下前面四种性罪 三摩地

2018-07-22

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僧人,年轻人对僧人说了一句很不尊敬的话,别人批评这个年轻人,年轻人振振有词说道:不就是几句话么,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吗?僧人听了微笑着对年轻人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好多人包括这个年轻人都围在了这个僧人的旁边,准备听僧人讲故事。僧人顿了一下开始讲故事:有一个人养着一只从小就从深山里捡回来的狗熊,他一直养着这个狗熊,可是有一天这个狗熊 三摩地

2018-07-22

人们在履践德行、也就是在造作善的业行----比如说布施等的时候,就好像是农夫把种子播种在田上;将来因缘成熟,种子必然就会发芽成长,会开花、会结果。能受用福业的果报,就以福田来作譬喻,而造作善的业行就称为种福田。说修养品德、众善奉行,将来必定会获得大大的福德;就好像农夫拥有肥沃的良田,翻土耕田,调和土壤,使得适合耕种,然后在适当的时节播种,顺应节气而生 三摩地

2018-07-22

比如说,有人以暗示的方法,使人猜疑他已经开悟了,但是他自己并没有明讲,我们也没有清楚问明白,只是疑心他已经开悟了,就对别人说他已经开悟了,我们的话就成为若有疑心,异本说者,这是妄语的轻垢罪。又比如说,以前有人这么说:开悟的人从来都不会说他已经开悟了。那三十分钟以后他又说:师父我从来都没有说我有开悟。我们听起来的意思是说:他有开悟、他宣示他已经开悟 三摩地

2018-07-22

”以这个作为戒的总相来持:凡是恶的就远离,凡是善的就修行;我见、我执也是恶法,也该远离,这样心就清净了;这样自净其意就是诸佛的教诲。如果智慧不够,当然就要依照戒相来持戒,那就要教导他忆念生前所造的一切善事,所以说要修念心。念就是于所经事忆持不忘。教导众生修持念心,忆念自己一生所做的善事;忆念时生起欢喜心,觉得将来死时有善业可以依靠,就会继续 三摩地

2018-07-22

又《三十五佛忏》是出自《决定毗尼经》,本来与《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的五十三尊佛合称八十八佛,为汉佛门主要而且很普遍的忏悔文。如果只依《三十五佛忏》,则必须依《决定毗尼经》原文次第作忏悔,绝不能改变一字;若擅自改变,则如同魔说。但是藏传佛教三十五佛忏文有作如是解说:「宗喀巴大师修顶礼时,亲见三十五佛现身空际,而后乃造修观仪轨,佛名前后略有不同,亦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到底哪一阶位的菩萨才能称为摩诃萨呢?这在经典中会因时、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譬如说,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眼见佛性的十住位菩萨就是菩萨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开悟明心不退的菩萨,就叫做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要入了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前面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大菩萨们修三十二相业,每一相都要以百福德来围绕,才能成就三十二相的一一相。也就是说,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当一个人百福修久了,性障的消除是非常快速的,这一生取证三果不为难事,将来要在弥勒菩萨成佛时被授记入也不难!因此这个百福跟我们行菩萨道的人有切身利害关系,但百福的道理拿到别的方讲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一般的众生听不懂也不想做。只有适合给来听《法华经》的菩萨们。《优婆塞戒经》卷1〈6修三十二相业品〉:「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遶,修心五十,具 三摩地

2018-07-22

如《藏菩萨本愿经》说: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又如《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一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又《法句经•身受品》说: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相代。又《佛般泥洹经》卷下说:善恶随身,父有过恶,子不获殃;子有过恶,父不获殃。各自之死,善恶殃咎,各随 三摩地

2018-07-22

爱发牢骚的人,这一生命特别苦。有的人这一生就爱怨天尤人,爱发牢骚,不是怨这个,就是怨那个,不是烦这个,就是烦那个,哎呀,我的命苦哇,我怎么这么倒霉呀。最后怨啥来啥,怨啥一定会来啥。7.喜欢表白自己的人,一生不得好报,越表白越不得好报。8.喜欢争辩的人,自己将成为是非人物,没有好的命运。越喜欢争辩的人,越得不到人家的认可,而且让人家反而议论你,拿你不当 三摩地

2018-07-22

从这个方我们也可以赞叹说,有一个宗教叫一贯道,他们主张素食,一开始的修行就是素食,这是值得我们赞叹的,因为这跟佛教的不杀生戒,事实上它是吻合的。那这个不杀生戒跟这个杀人也是有关系,而且是更重的戒。所以佛教里面的不杀生戒,所强调的就是不能杀人,所以佛教是反对战争的。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五教里面,这个耶教跟回教他们常常因为宗教信仰的问题,他们彼此 三摩地

2018-07-22

当一个人百福修久了,性障的消除是非常快速的,这一生取证三果不为难事,将来要在弥勒菩萨成佛时被授记入也不难!因此这个百福跟我们行菩萨道的人有切身利害关系,但百福的道理拿到别的方讲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一般的众生听不懂也不想做。只有适合给来听《法华经》的菩萨们,因此葛格我很想分享给大众,可是不能在网络上透露上课笔记,但为了常来光顾的亲朋好友们,也是要 三摩地

2018-07-22

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人中作恶,狱受报。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有正念心。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无有念心。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时生悔。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时不悔。如恶,善亦如是,因是作已,亦具足故。作小得大,作大得小;一意摸身,身既成就,有无量意:摸身初意,即是善也。身既成就,得二种果,杂善、不善。如人,天亦如是;狱众生恶意摸身,身既成己,一向不善 三摩地

2018-07-22

汝今欲修真三摩。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 三摩地

2018-07-22

十业道的轻重,《广论》131页说:本分中说有六相,成极尤重。加行故者,谓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无彼三毒,发起诸业。串习故者,谓于长夜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恶二业。自性故者,谓属身语七支,前前重于后后,属意三支,后后重于前前。事故者,谓于佛法僧诸尊重所,为损为益。所治一类故者,谓乃至寿存,一向受行诸不善业,未曾一次受行善法。所治损害故者,谓永断除诸不善品, 三摩地

2018-07-22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现轻报转狱受?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若具五事令现轻报转狱受。何等为五?一者愚痴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恶业深重故。四者不忏悔故。五者不修本善业故。复有五事:一者修习恶业故。二者无戒财故。三者远离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亲近恶知识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现世轻报狱重受。师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