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不以妄见而执取于行布施,当作是佛法的唯一修行,或以邪执认为布施拨无因果,不能获得未来世的善果,或以错执认为将杀害众生而做的惠施当作正法,或者执着只有布施是世间及出世间最圆满、最究竟清净的功德,其余一切之事都不如布施功德广大究竟清净。3、不积聚施:云何不积聚施?谓诸菩萨不于长时渐渐积集聚多财物,然后顿施,何以故?非诸菩萨现有施物,见来求者正现在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一种人是施主胜,譬如这位施主对布施的因果有很淳浓的信心,不夹杂异心异见而绝对相信布施的因果,而且具足了布施、持戒、闻慧,所以他布施时也能为人略说佛法,那就是施主胜,因此而在来世得到殊胜的布施果报。所以布施的三种不同,会使人得到不同的胜果,这也是诸位应当了解的。〖如为身命耕田种作,随其种子获其果实,施主施已亦复如是,随其所施获其福报。如受施者受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不以妄见而执取于行布施,当作是佛法的唯一修行,或以邪执认为布施拨无因果,不能获得未来世的善果,或以错执认为将杀害众生而做的惠施当作正法,或者执着只有布施是世间及出世间最圆满、最究竟清净的功德,其余一切之事都不如布施功德广大究竟清净。3、不积聚施:云何不积聚施?谓诸菩萨不于长时渐渐积集聚多财物,然后顿施,何以故?非诸菩萨现有施物,见来求者正现在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自序)2、行施与果报间之因果关系如何?布施与成就佛道之因果与关联,属于因果之了知,其中原理并非等觉菩萨所能全部了知,故说因果之深细广大,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菩萨尽未来际之修行,恒以施为上首,若不先行了知施因与未来受果之关联者,即不能了知布施与异熟果报间之关系;若不知者,欲求诸菩萨尽未来际行施而成就佛果,殆无可能;(自序)3、修学菩萨行者所作布施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一段还是在讲布施的微细因果,对一切菩萨而言,都是非常切身的事项,大家都得特别注意用心听闻与思惟。如果身为菩萨道的教授师,而不为人解说在家菩萨行施的重要,他就是在耽误随学者的菩萨道修行。因为菩萨道的成就,要以福德为基础,不管是三贤位外门或内门的六度万行,或初地至十地的十度万行,都是以布施为首。乃至出家了还是要做布施:左手进来,右手出去。也要把自己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布施没有因果,今天就不会有我在这里说法,因为我绝不可能四十几岁就退休专修及实证了,因为我没有继承任何财产,但是长大后却有一些财物追随着我,使我衣食无忧,才能退休专事修行及出世弘法。若布施没有因果,世间人就不该有贫富差距存在,应该大家都一样穷或一样富。可是为什么会不一样?很常见的一个例子,譬如有一对父母很有钱,他们舍报后的财产平均分给三个孩子,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当有人在评论别人的是非的时候,如果我们对于这样的事情并没有非常明确知道它的前后因果的关系,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地随之而下判断语。例如说:董事长、老板在骂下属的时候、在说下属的时候,父母在骂子女的时候,我们旁边的人如果也傻傻地跟着董事长去骂那个下属,跟着父母去骂那个子女,我们其实就是非常不顺彼此之间的因缘关系。我们只看到被责骂的错,却没有办法看到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因果律来说,造了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这四种业,是一定会下地狱长劫受苦的重业。因为造作这四种恶业,它的性质就是会让众生下堕到三恶道中,所以称为性罪;而持守不犯这四种性罪,那么就称为性戒。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的戒法,都是一定要持守这四个基本重戒的。而饮酒呢,基本上是没有性罪;但是因为喝了酒之后,很容易让人昏醉、不清醒,因此就很容易会造下前面四种性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知道因果,他来人间,如果他觉得人间这个生活的环境实在太恶劣,受到了欺负,受到了逼迫,感觉很苦恼,他应该想到的是因果,也就是说你就趁这个机会来还债。而且逆境来的时候,如果说对一个修行人,他碰到逆境其实是逆增上缘,刚好给他成就一个修行的机会;所以当菩萨碰到逆境的时候,想到的不应该是,而是修行忍辱;当他能够歷缘对境,能够忍受众生的种种责难,忍受世间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佛的慈悲啊!佛避免钝根者落入因果,也为了他们不要再有类似的这些过失再发生,所以才去广制这些戒律。所以僧团刚建立的时候,佛是根本没有制戒的。那为什么会制这些戒相呢?是因为有些钝根的人,即使做错了某些事情,如果不跟他们明讲,他仍不知道这些事情到底能不能做。利根的人,他只要知道这个事情是恶的,他就不做,是善的,他就会去做。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制戒的原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诸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也因为受持五戒,就能够破除殷重的邪见;因为受持五戒,对于三宝、对于受持五戒的因果都没有怀疑,所以就能够破除疑网。破除疑网的意思就是说,对于佛陀的怀疑、对于是否能够得道、对于法都不会再有任何疑心了。对于修证的过程,一切疑虑会消失,心里只是单纯地具备正念,愿意单纯地依着佛陀的教示而走,如理思惟。有了正念就能够如理作意,所以他的一切身口意也就能够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他深信因果、不诽谤大乘、理解第一义而回向发愿往生,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的紫金莲花台住宿一个晚上,第二天花开见佛闻法,第七天得不退转,修一小劫以后才进入初地乃至第八地,比上品上生人迟很久。上品下生人,他也相信因果,虽然不能理解第一义,但是不诽谤大乘。他发成佛之心而不造作各种恶业。此种人往生彼国七宝池的金莲花之中,一日一夜花开,花开了以后七天才能见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依正信正解,信就是信佛、法、僧和深信因果,知道一切业悉有果报;解就是解心。信佛、法、僧是佛开示持戒清净的第一个妙法,能够深信佛法僧三宝,是迈向佛菩提大道的第一步。修学佛法最基本的行持就是信,信则能入,佛说那是菩萨因的初发心,能长养最胜智慧门,长养一切善根。我们对佛法僧要有信心,生活在这个五浊世间,不论遇到的是顺境、逆境,知道那都是本无今有,一时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供养这样的似像极恶比丘,仍然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德果报?因为这种比丘虽然戒律守持的不怎么好,看来似乎是僧中的恶人,他这个人虽然无戒可是却能多闻,多闻之后虽然不修善法,所以有时恶口、有时贪财,但他也能为人演说三种菩提,并且演说三乘菩提时不离因果:有因有果。他也不曾诽谤佛宝、法宝、僧宝,并且能执持如来的无上胜妙正法之幡,他的正见没有丝毫的错谬。所以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有人能破除极为严重的邪见,对三宝、对五戒的因果都没有怀疑。疑网,是说主要的疑以外,又另外引生许许多多的疑,好像一张网子一样缠绕着。假使心中都无疑网了,就是大疑小疑都消失了,他就具备正念了;有了如理作意的思维,就是正念。有了正念就会如理作意,他对戒法的庄严也一定是清净的,对于戒的原理也一定是正确的,所以也有根本清净,也可以离开恶觉观了。杀戒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时所谓的「偷罪」,很显然是指民事责任,或是因果的责任。因为,古人认为发心布施的功德,在布施的心发起的时候,就已经成就了。后来虽然被人家拒绝了,布施的人应该转施给其他的人,不应该留下来自己用。如果留下来自己用,便违背当初发心的本意,干犯了因果,所以经文说:「是得偷罪」。唯这种「偷罪」,毕竟不同于盗戒,也不算是菩萨戒的波罗夷罪。若以今日的时代背景而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五件事的因果是怎么回事呢?一切众生,因为杀生的缘故,所以现在世获得不好的色身,常常生病,色身也没有力气;而且得到不好名声,这一世不长寿而短命、夭寿;而且他的财物很容易耗减,眷属也往往会分离,诸多贤圣也会诃责他;人家也都觉得他没有信用,不相信他说的话,往往别人作了罪业,却由他来承受恶果,常常会被冤枉,这就是现在世的恶业之果。造作五种恶业的人,舍了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目录一、不守五戒(造作五种恶业)的因果二、五戒简介(一)性戒和遮戒(二)五戒之内涵简介(三)五戒之戒相简择(四)五戒释疑三、受持五戒的好处(一)持五戒的人有大福德(二)受五戒后现世可得利益。四、受戒之后应当如法而住五、当满分持戒 我们既然三归了之后,我们就要知道,我们应该要持守五戒,即使没有受戒也应该要持守,如果我们能够再去受这个五戒,这样更好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