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当他读到“赵州嘱僧曰:‘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这段文字时,恍然有省。于是元来禅师便重新前往峨嵋,参礼慧经禅师。当时慧经禅师已经移住宝方。于是,元来禅师又赶到宝方。在宝方,元来禅师住了两个月。为了克期取证,元来禅师用功非常勤苦,虽面目黧黑,憔悴骨立,却仍然不肯歇息。一日,慧经禅师应玉山庵之邀请,前往说法,元来禅师奉命同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有僧问云门文偃禅师:“如何何是佛?”文偃禅师道:“乾屎橛。”元贤禅师虽奋力参研此公案,可是久无所入。后来有一天晚上的时候,元贤禅师无意中听见有一位僧人举南泉斩猫之公案(参见“赵州从谂禅师悟道因缘”章,终于恍然有所省悟。万历四十五年(1617),元贤禅师已经四十岁,深感人世无常,生死事大,于是抛妻别子,投无经禅师落发。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僧问:“见性成佛是否?”无念禅师道:“是。”那僧又问:“性能是无形底,如何得见?”无念禅师道:“性是有形底,只是你不见。”那僧道:“请和尚指出我看。”[凡夫闻说性是无形的,便执着于无形,殊不知有形的万物当体即性。可是若说性是有形的,凡夫又必定执着于某个特定的有形。所以,宗门大德接人,往往有无俱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广印禅师于是为他开示了念佛成佛之道理。道霈禅师一听,即谛信不疑。广印禅师知道霈禅师是个不可多得的法器,遂令他参礼永觉元贤禅师。道霈禅师于是投元贤禅师座下,充当侍者,服勤左右,并依元贤禅师之教,专看赵州和尚“庭前柏树子”之公案。崇祯七年(1634),元贤禅师应邀移居鼓山,道霈禅师亦随而前往。在那里,道霈禅师精勤参修了四年,可是仍然一无所得。不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雍正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内典,对于有为佛事非常重视,曾有“十年兴国,十年兴教”之愿。但是他开始的时候,多从知解的角度来解读禅宗公案,因此对禅宗颇为轻视,认为“如来正教不应如是”。后因得到章嘉呼土克图的指点,才重视禅宗,并奋力参究,得透三关,终于契入宗门妙旨。关于雍正皇帝的悟道因缘,《御选语录》卷十七有明确的记载——康熙五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少时曾随父送祖母、生母灵柩,回湘乡安葬,请僧人至家作佛事,虚老得见三宝法物,心生欢喜。后随叔父到南岳进香,遍游诸刹,遂生出家之愿。其父担心他出家,遂令他与田、谭二女结婚。结婚之日,虚老遭父禁锢,虽与二女同居而身心无染。咸丰八年(1858),虚老出家之志已决,作《皮袋歌》一章,留别田、谭二女,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和尚落发,第二年又依鼓山妙莲和尚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来果禅师幼时即不食荤腥,不好他乐,惟喜欢捏泥土为佛像,供于田岸土洞之中,日间前往礼拜数次。来果禅师的记忆力极好,其父教他读四书五经,不到一年,即能倒背如流。来果禅师七岁时,曾偶然听见邻僧读诵《心经》,至“无智亦无得”一句时,豁然有省,遂萌出家之念,并坚持早晚念诵《心经》各七遍,习以为常。来果禅师十二岁时曾试图前往汉阳归元寺出家,后被堂兄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以现在学佛弘法之善因而得将来地狱恶报,令人悲悯。以悲心故,特为此类人概要说明今时人以定为禅之各种层次,用供诸方知识学人省察思惟。若能虚心比照圣教量,深入思惟整理,自解前非,亦教他人远离以定为禅,从头再参,方可远离地狱重罪。此生若有悟处,便可永离三恶道,最迟者七次人天往返,亦得究竟解脱,不亦乐乎?兹略述以定为禅之十种层次于左:1.散乱攀缘心:以日常生活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建议5、希望能多登载一些能够帮助大众快速提升无相念佛定力的文献或者视频,因为大部分人还是很难以成就此法,感恩善知识,随喜赞叹!答:如发现会里有新公开的相关文献或者视频,本站会上线的。会里关于念佛的资料已有很多了,况且也并不是资料越多,人就能成就,比如《大藏经》一直在那放着,也没见多少人成就。除了看资料,还需要导师和亲教师的亲自教导,所以,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知见不正是什么?一个参禅的人,误以为真如法身有一个身体形象,所以参究的时候就一直希望看见佛的形象。或者把知觉心当作是真如,然后一直往知觉心里面去深入追求。因为知觉心不是真如,不是绝对,所以它就会相对的出现一些现象。我们心里追求某一些境界现象,魔就投其所好,引诱我们成为魔的眷属,所以会出现魔境。求有是说喜欢定的境界─欲界天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无色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连免费的结缘书籍都读不懂,又何谈局版书呢? 甚深法义,需恭敬以求,愿意恭敬来求的人,才是真正直心学法之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承担如来家业,护持如来正法 那些认为诸佛菩萨应该来救自己,诸佛菩萨应该来帮助自己,正是无明深重、慢心深重之人,尚且不知自己深处三界火宅,急需救度,却犹自来指责菩萨应该如何如何,云云,乃至狂言曰:呵呵谁让他是菩萨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按照佛门中的话,如果过世往生的时候,就要引发火来荼毗;可是当时候有人知道这样的法并非完全如实;如是,所以就有法师赶快阻止这个事情,最后亲自来到现场观察。所以禅定之法,许许多多法也不是一般的人所了知的。最后这位法师就用手指头在广钦老和尚的耳朵弹指,那时候广钦和尚还很年轻,最后再等到过一阵子,广钦老和尚才出离这个定。 所以这个定的法是需要善知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平实导师著─发愿文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来藏者,唯识种智增上慧学之主体也,亦是一切佛法之主体也,即是古时禅宗祖师证悟时所证之标的,于禅门中多名之为真如心,即是第八识如来藏。然因如来藏胜法即是一切种智之根源,是成佛之依凭,是故意趣甚深,更微妙于般若中观总相、别相智慧;成佛与否,端视有无如来藏一切种子实证之智慧,是故亲证如来藏所得之般若智慧,以及证后深细观行所得之一切种智,非可初时说之,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京兆终南山翠微无学禅师初问丹霞:“如何是诸佛师?”丹霞咄曰:“幸自可怜生,须要执巾帚作么?”师退三步,丹霞曰:“错!”师即进前,丹霞曰:“错!错!”师翘一足,旋身一转而出,丹霞曰:“得即得,孤他诸佛。”师由是领旨,住翠微。投子问:“未审二祖初见达摩,当何所得?”师曰:“汝今见吾,复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曰:“不病底,莫是智头陀否?”师曰:“病与不病,总不事,急道!急道!”星云法师开示“性海自足”之义云:《在佛教的唯识家把心叫做“识”,就是认识的“识”。我们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可以去分别世间、认识世间。这八识比作田地,在八识田中可以生长各种的植物、稻谷米麦。另外,&ld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星云法师开示“修心”之义云:《在佛经里面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富翁娶了四个老婆,……(以上寓言,略而不录)。故事中第四个太太就是我们的身体,平常吃饭化妆,爱护到最后,不是我们的;第三个太太就是财富,生前我们拥有的黄金钞票,到了最后还是别人的;第二个太太就是我们的亲戚朋友,到了我们要死的时候,我们的亲戚朋友顶多替我们上个香;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们怎样来保护我们自己的城池、的村庄?要紧的是要把我们主人翁叫醒,也就是我们本来面目、我们的真如佛性。“将军主帅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将军主帅的命令若能贯彻,不管有多少的兵马,他必定能调动自如。我们有的时候常常怪别人不听自己的话,其实自己又何尝听自己的话呢?可以说最不听自己话的人就是自己。所以,我们若能增加自己心里的力量,让眼耳鼻舌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只如彼诸菩萨及与声闻大阿罗汉,个个深惧维摩诘居士,不敢受佛之命前往探病;后来佛命文殊前去,众人深知如是二位等觉菩萨相见,必有一番法义往来言论,欲闻妙法,是故个个欲随文殊前去。只如道吾禅师问道:“此诸菩萨及与声闻随从文殊菩萨到什么处去?”如今诸方老宿,还有人答得否?尔等四师既然个个敢出头道禅,示现知解禅宗之禅,且请断看!究竟随文殊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是故一切学佛之人,皆不须如星云一般“把握真如自性”,只须参禅寻之、觅之、见之;寻得真如之后,自然发起般若智慧,便入七住贤位中;见得佛性,便见山河大地一切处皆有佛性,世界如幻观当下成就,便入十住贤位中;发心行诸正行以弘,便得转入十行位中;悲悯众生被误导,出而力救众生皆离众生相,便入初回向位中;次第修诸回向行,便成就十回向位功德;依此为基础而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