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又进一步来看,这个时间上面,正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感受到的许多的事情,其实每一天、每一天都在连续一样,在佛教里面看来,我们不是只有这一世而已,其实我们有无量的前世,我们也有无量的未来世;那么从过去世到这一世、到未来世,其实在时间上面是有所相续的,这个才能够谈得到所谓的三世因果。所以,我们在佛教里面看因果,第一个就要先建立这个观念,就是因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怎么让自己能够成就佛道而远离这些贪、瞋、痴烦恼,远离这些生死的这些苦业?只是认为说,修福本身就够啦!平常布施供养,虽然说这个福无量无边,可是心里面这个贪、瞋、痴三毒,还是持续不断地在境界中相应而造作恶业,希望修这些福能够将所造的恶业来灭除;这样的情况之下,未来世因为修了布施供养还是有福,可是这些所造作三恶业的这些罪业还是在,因为罪福不能相抵啊!所以如果说不断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封信里面写的最主要是写说,有一位虔诚念佛的老婆婆,最后她反而是横遭车祸,所以写信来的这个人非常的不理解;他认为这个念佛的老婆婆明明是种了许多的善因,平时也都为人和善,并且都是一直虔诚念佛,为什么到最后反而会遭受到车祸呢?因为这样的关系,因为那样子一个直接的因果的信念,使得他对于佛教所谓的善跟恶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是在印光大师的所留下来的文集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在没有真正找到我们的清净本心之前,我们如果用不执著来解释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要把它视为这是一个不了义说,或者是说,这个只是为了要方便让一般的人能够亲近佛教罢了。正如同我们刚才讲的,我们刚才给各位观众所解释的,佛教的解脱境界是多么的殊胜,佛教的菩提的境界又是多么的殊胜,这些都远远不是不执著所能够函盖的。所以,我们再接下来就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再回头看看老庄道家的话,其实你会发现,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不执著的层次的话,那么佛教跟这些完全没有什么差别;换句话说,佛教没有什么独特性,没有什么殊胜可言的。如果这样子讲起来,如果我们真的一心想学佛的话,岂不是十分可惜了吗?再来,我们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给大家看,首先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对于世间的这些情境,我们能够不执著,因此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由于,本来这些事情本来就是我们所谓的中国文化的或是中华文化的底蕴,所以很自然的在中国地区,古时候中国地区的人们,当这些人们接触到佛经,传过来的佛经的时候,也必然会想办法,用原来我们所理解的意境跟所习以为常的这些解释,来看待佛经。所以,当一般人看到《金刚经》里面写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如果我们有深入佛陀所教的解脱道,深入去履行的话,我们就知道,不管是眼前哪怕是你真正觉受到的快乐,其实它的本质,到最后它的本质仍然没有办法脱离苦;所以我们才会说,在四圣谛里面,第一个圣谛就是所谓的苦圣谛,谈的就是这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哪怕是你表面上觉得快乐、觉得享乐的这些事情,其实它的本质仍然是在苦圣谛里面。既然是这样子的话,所以寂灭为乐的这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们开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最后佛陀说: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所以最后告诉大家说: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大般涅槃经》卷三)同样在另外一部经里面,《杂阿含经》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所教的真理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更大的范围叫作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范围谈到的菩提,里面有菩提这两个字;关于菩提,我们说,我们可以用《心经》上面所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些叙述的文字来描述菩提。其实菩提谈的就是,我们在《心经》上面所看到的,每一个人本来都具有的清净本心。这个本心本来具有的性质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本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主要是因为,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其实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理解的方式,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过既有的、固有的文化思想内涵,然后把它用这个固有的东西去对应、去理解,这个当时就叫格义。这个方式其实我们讲说,用固有的方式去了解它。什么是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我们给大家一个最根本的判断标准,就是要用戒律来看;值得跟着他学习佛教教义的善知识,必然是持戒清净的,必然是持戒清净的,他个人不能够违犯了佛教的这些戒律。当然观众们可能有时候会听到说,有一些人会说,狮子跳跃的地方,兔子不可以跟着跳。这个言下之意就是说,上师们所做的任何的光怪陆离的事情,们都不应该用一般世俗的眼光去看,因为修行证量还没有到那边。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我们首先要讲的是,那一定得要选择佛教的道场。常常我们会看到说,有某个道的道场往往在表相上面,看起来好像也是跟佛教的道场一样;可是往往进到里面去之后,才跟大家说,这个是某某道的道场,这样子的话就不好了。基本上,我们按照道理来讲,要学佛法,当然就一定要找佛教的道场。现在问题就是说,除了它是佛教的道场之外,还应该要注意什么吗?我们给大家很简单很简单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先解说解脱道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大家,一路从解脱道里面然后一路修,然后接着就修到阿罗汉,接下来就到无余涅槃的境界去了,这个不是佛陀的本意。因为一旦到了无余涅槃的境界之后,这个人是没有办法继续再跟众生有任何的接触了;因为无余涅槃就是灭尽了一切,出离三界了。所以从这点道理来看,佛陀教导解脱道的目的,其实一方面在于说,告诉所有跟着修行的佛,让大家看看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整个完整的佛法,除了解脱道之外,也必定会有佛菩提道。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刚刚说过,修行解脱道最有利的方式就是采用佛陀为我们所规划的方式,也就是出家;如果你不按照这个方式的话,当然困难就会比较高,但不是不可行,只是困难比较高。可是不可讳言的,如果这个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出家了,每一个人都出家了之后,如果这个情况推到极致的话,很显然这个社会上就不再有男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教的修行来讲,可以选择出家,也可以选择在家修行。以前我们曾经听到有部分的团体在说:只有出家人才能修行,在家人只能够护持出家人,在家人这一辈子并不适宜直接修行的。这种说法呢,其实是违背了佛教的精神的。因为光是在佛陀的时代,在家修行的菩萨就非常非常的多;所以,绝对没有所谓的在家人不能够修行,只能护持出家人的道理。实际上应该是要讲,出家、在家是不同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方说,东方的印度教其实吸取了部分佛教的名词,他们也在说世间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幻化的,所以大家不应该费很大的力气去执著这些幻化的事物,而应该清净少欲,才能够跟真正的梵合而为一等等。像这类型的说法,在印度教里面也是屡见不鲜的。再来看的本土,有所谓的老庄道家。在老庄道家里面,其实关于少欲、知足常乐这方面的教诲其实也很多。比方说,老子就认为说,追求外面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人和动物等其他有情是有情识的,也都是有第八识如来藏——真如佛性,所以说一切众生将来都可以成佛,因此称为有情众生;而植物是无情生,因为没有情识,当然也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只是像山河大地一样,是共业有情的如来藏所共同创造的环境或产物,不会转生投胎更不可能成佛!因此,当人和动物等其他有情死了以后,还是会继续投胎轮回生死,所以如果杀了人或动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这一生从来只是持名念佛,不曾读过什么了义的经典,所以这是过去世所曾熏习的记忆,在梦境中、由于见道的功德而现前的。至于警示的梦境当然也有,譬如向你作预告、或显示预兆,使你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好事及坏事,让你趋吉避凶;譬如民间信仰中,常常有人梦见土地公,告诉他一些事情,后来应验了。有时则是佛法中的机锋,目的是想帮助你开悟;往往有人来学习我们所传的法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中所说的法,是指三界当中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法,法也是五蕴——又叫五阴。法又分为色法与心法,色法是色蕴,而心法则是识蕴、受蕴、想蕴及行蕴。对我们来说,所有一切的法都是由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所感知而形成的,所以法也就是我们六识所成的境界。而六个识都各有其根、尘、识三者和合的运作,所以总共就是十八界,因此法又叫十八界。我们透过五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人应当是一个学佛人,所以他因为自己本身可能也有持守一些戒律,可能是五戒或是菩萨戒,所以他就要担心是不是会有这样的问题。那我们这里回答是:即使你做了许许多多的业行,为自身或是为他人,本身都会有业果的,只是说这业果到底是属于善业?还是属于恶业?还是属于无记业呢?这中间就有种种的差别。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来说,是不是我们可以看待以前有没有以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