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世间人往往会认为,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五项里有所匮乏引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都能够满足,这样不就能远离烦恼了吗?的确,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远离烦恼的一种方法!可实际上,这并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如果按照佛陀指引的智慧仔细去思量,就必须要看看,这个烦恼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匮乏呢?这个匮乏很显然的,都是因为有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我的样貌各式各样,如果我们要把对我的错误见解去除的话,那么循着世间各式各样的我之样貌,显然是会事倍功半;所以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跟随佛陀的开示,用五阴去看看我见的状况,去看看我是如何虚妄不实。那么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五阴就是有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阴的解释状况可深可浅,我们先从最浅的部分来解说。色简单的讲,就是色身;受就是感受;想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有三乘,其中声闻乘以及缘觉乘完全是在讲解脱道,只希望能够出离三界、进入无余涅槃、不再来三界轮回。也就是说,解脱道教导我们如何把对于三界的贪著给修除掉。但是在能够断除三界烦恼之前,必须要先能够见道,见道就是断三缚结,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其中最主要的关键就是断我见。一般人一定会认为五蕴十八界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法,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是不坏的本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这个世界我是越活越不知道,越活越不确定了,我的取景框越来越模糊,唯一清楚的就是发现自己的无知、自己的狭隘有限;年轻时的果敢专断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相信所谓眼见为实,至于道听途说更是不敢轻易领纳;总之是越来越不相信意识心在世间所收集提供的资讯和判断,心底藏着一丝松动,这是真的吗?每一生命是这样的壮阔充盈,每一个如来藏彼此激荡出这样的丰富华彩,我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即便是在宣讲佛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譬如口头上对外宣讲想如阳焰,如果对方不能接受,或者提出反对意见,这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自己从宣讲想如阳焰的立场,慢慢转变成为我对你错,乃至于站在佛法的制高点上恐吓以及辱骂对方,心里开始给对方定罪,认定对方是破坏佛法的外道,必欲灭之而后快。此时已经忘记自己本来的初衷,忘记当初自己也是走过这样无明的阶段,忘记彼此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很多人希望通过学佛来让自己活的更好,一切都很顺利,身体好,家庭好,事业好,一切如意。修行真的是这样吗?修行与此无关,修行的重点在离我,断除我见,乃至发现本没有我,而不是让这个我如何更好,不是努力把这个我装扮的更为光鲜,更为饱满。修行也不需要太多外部条件,无需等到积攒了多少钱以后退休再专心修行,修行不是消费对象,修行只在当下,只在现量的体察生命的真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在初步创观的时候,在第一次观察的时候会发觉说,我们明明境界是真实,可是佛法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也是非常的正确。所以在一般人、世俗人的领受里面,所有的境界都是真实的;所以说他会去在乎:哎呀!过去多久之前,某某人对我怎么样啊;哎呀!那件事情怎么样……他永远念念不忘。可是修了四加行煖位的时候,他会开始觉得说那是过去的事情;因为那个已经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菩萨的种性呢?菩萨的种性是相对于声闻种性或者缘觉种性来说的,声闻种性跟缘觉种性,它与菩萨种性有很大差别的;因为菩萨种性就是,能够为的流传,还有整体的佛教将来的永续流传,能够考虑;可是声闻种性或者是缘觉种性,他们是修解脱道,不是修佛菩提道,所以说修解脱道而不修佛菩提道的这些声闻、缘觉人,他们是以自己的解脱当作首要的目标,而不考虑佛法的永续流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这些世间法贪著,在佛法上,我们说这叫作我所执,对我所的执著。譬如,有些人买了贵重的东西,本来应该要正常使用,才能发挥这个东西的价值,可是他却舍不得拿来用,宁可摆在那边当装饰品;自己不用,也不让其他人使用。也有些人把银行的存款数字,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每天在数字上斤斤计较!像这样的人,都是我所的执著很重的人,贪著身外之物。可是这些东西能保有多久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欲界爱是贪爱欲界法,就是贪爱欲界中的色声香味触;但是欲界的贪爱也是从我见而来的,因为有我在欲界五欲中享受,所以贪爱欲界法,因为众生觉得我真实存在啊!你随便找一个学佛人,向他说:五蕴无我。他会说:对啊!无我。你突然给他一巴掌:是谁在痛?你为什么打我?很痛欸!我就跑出来了。你向他说:这个痛既然也是无我,你干嘛生气?所以你挨我这么一巴掌,算是活该!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花的自性在于能显示出美丽,可作供佛之用…等等。花的差别:花有别于花枝、花叶、花茎、等。若以眼识来说名:为眼能了别色尘而立眼识这个名相。义:眠识的本身。自性:眼识的自性在于能够了别色尘,就是眼识的自性。差别:眼识的自性有别于:耳、鼻、舌、身、意等识的自性而立差别。(原标题:略说四加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维摩诘经讲记》开篇提到:修学佛法应有明确之初期目标,然后应有到达此一目标之方法,以及完成初期目标后进修之次第;此方法与次第,必须是明确可行者;如是学佛,方能有成,不致浪掷一世宝贵之生命时间与精神、钱财,空修一世佛法。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的第一目标即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法的见道,成为真实义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确实迈向成佛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许有人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因为有些外道,譬如一贯道的道亲们,他们是以摄取佛法而用来尊崇欲界天神老母娘的,他们这个想法是不可能会改变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都会存在著:当他们仍未断除我见时,一定仍然会归依老母娘的;可是当他们详读了此一套书而切实去作观行以后,未来有一天假使确实断除我见时,他们一定会起心动念去检查老母娘所说的法(不论老母娘的法是由天才或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三乘菩提修学次第有四种修:修学知见、修习定力、修除性障、修集福德。这四种修具足之后,然后您就能够依于您的未到地定、依于您五停心观、依于您七方便、依于您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子一个如实地观照般若,从你闻、思、修,文字般若进而依定慧等持而来作观照,而来证得最后的实相般若,这才是佛法真实入门的一个次第。关于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余涅槃当然不是断灭,否则佛法或至少佛法当中的声闻解脱道,就变成了跟外道的断灭空,死后一切皆空,死后没有任何一法剩存一样的,那佛法就跟外道见没有什么差别了。这个部分我们姑且不提,我们回到我们刚刚说的涅槃如来藏,涅槃有四种——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还有佛地所证的无所住涅槃或无住涅槃,或无住处涅槃。菩萨所证的不是要如同声闻人依四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说你今天是一个学佛人,你应该怎么样去庄严自己呢?庄严自己不是只有穿上一件衣服来代表你是谁,不论这衣服是佛的袈裟,或是你团体的标志,不是如此;而是,你是要以修行来作为你的衣服,以你的行谊来作为你的衣服,要人家能看到你的行谊,来看到你的自省——就如同世间人看到世间衣服是一样的。因此,应当受三归、应当受持五戒、应当行菩萨行,所以于行菩萨行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否如实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正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修行的关键,所以对识阴自己的如实了知,对修学解脱道及大乘佛菩提道的人而言,就变得很重要了。如何是对识阴的如实知?除了对识阴的内涵确实了知以外,也应对识阴在五位中必定会暂断的事实要加以了知,并且应从识阴的出生与运作时必须有的所依诸缘加以了知,再从教证上的闻知与信受,思惟之后再于现实境界中来作现观,才能确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着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此可知一念不生时之觉知心即是意识心也,皆与胜解心所法相应故,诸佛菩萨于诸经论中都说意识心能与别境心所法中之胜解心所法相应故。由此证知:一念不生之觉知心乃是意识心。若所悟之心,对于曾经亲历之境界,能回忆、能忆念者;或于所念之佛,能生起忆念之念者,皆是意识心。譬如有人修习无相念佛之法成功者,觉知心常处于净念相继境界中而不起世俗法上之妄念,却能继续忆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因为要作这样观察的人,我们这边可以直接的说:你不是在佛座下就可以直接了达这个胜义的人,不是一听到这个法你就了解,能够证得初果的人。那你说:不会,我很优秀,怎么可能没有办法证得初果呢?你这个讲者实在是太……。可是我们换句话说好了:你所熏习的声闻法也不在少,熏习的时间也那么多了,可是怎么会今天要谈到初果的时候、初果的见解,你哪里也不对,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