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痴的背后是一个卑微的灵魂,贪的背后是一个匮乏的灵魂,嗔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灵魂,实堪可怜!这就是我们卸去伪装后的真实相貌,就是在这样贪嗔痴具足的情况下,我们遇见了佛法,看见了出离苦海的风帆。我们遇见了,以为自此可以得救,结果我们忘记审视内心,忘记回头看看自己,只是一味的看书,看地图,我们以为背熟了那些道理,我们就成为真理,忘记仔细去读自己这本五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相念佛之心。(15).能看见话的前头的心。(以上诸心皆常见外道之常,其实非常。)(16).没有如来藏真如,一切皆空,一切法缘起缘灭,无佛无法无僧,亦无解脱。(此乃断见,依常见之心而有。)二、辨正:三、唯如来藏(阿赖耶、庵摩罗识)异熟性故,其体永不坏灭而内容有变易、有作用,故成佛时能变为真如,故非常非断。如来藏于五位中及无余依涅槃中皆自在,故非无常。不生灭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实际上这个妄心是七转识的作用,即使修到成佛,祂还是七转识,仍然不是真心,所以不要错把妄心当做真心,也不要希望将妄心修行清净以后会变为真心。真心是另外一个真实心,祂从来跟我们的妄心在一起,是真妄和合运作。妄心永远不可能变为真心,真心非觉非观,真心远离见闻觉知。有的善知识跟徒弟说:我们课诵的时候,那个专一的心,没有杂念的心就是真心。但是这个说法错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初学般若禅的佛子来说,为了则必能消除修行过程中的诸种障碍,尽快明心见性,乃至走上悟后起修之路,应首先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必须要修集福德资粮福德资粮不够的话,很难听到真正的禅法,很难听到真正的般若智慧,即使听到了也不相信,会当面错过。所以必须要修学各种的福德资粮:救济贫困、孝养父母、尊重师长、供养三宝等等,都应该做。2、必须修学信心很多人听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节禅净互通末法时期,常有佛弟子因为修行法门之不同而相互评论高下,尤其是净土与禅的修行者。某些修禅的人认为念佛人大多心向外求,求佛、求菩萨,只知念佛,不知内摄,不知开发自己本具的佛性。某些念佛人则认为修禅人狂妄自大,不知念佛法门可以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此皆因末曾深入禅与净土的各种法门,而生误会。以致教内互动干戈,或者言语批评,或者写文章,打笔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事实是,放在我面前的选择题永远只有一道,没有无数:是选择继续在五蕴娑婆世界中流连,还是决意返身皈依如来藏?而答案永远也是唯一:决意返身皈依如来藏!这份选择将带给我们极其坚实的力量,譬如定海神针,再大的风浪,都不能动摇,内在自有那份坚持的力量,因为已经决意放弃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经营,因着这个立场,不想再继续编织美丽的梦想,不打算成为大家所认同的人,也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学佛法,善知识非常重要。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才可能帮我们建立起正确的佛法知见;然而善知识漫山遍野,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呢?要如何辨别真假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是唯有佛门中七住位以上,已得位不退者方可称之,未悟者只能是一般初机学人的善知识;对于久学求悟的学人来说,则必须是已悟者才是善知识。所以一切七住位以上的菩萨都是真正的善知识。此诸菩萨已亲证藏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奇怪电影导演袁振洋先生居然可以把佛法、禅宗的神韵全都抓到了。难道也是修行人?现在很多所谓佛法道场,很爱教人打坐,甚至办各种以打坐为主的宗教活动,也吸引很多演艺界等名人来参加,蔚然成风。打坐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可以帮助现代人放松身心,但是如果把打坐误当作参禅的法门,那就是误解了祖师的西来意。中国这块土地,真正的禅宗祖师是八地证量的达摩祖师。参禅这件事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宗公案引发佛弟子生起参究的疑情,进一步开悟明心实证第八识真我31,并且有其实证智慧的具体内涵。《增壹阿含经》卷31〈力品第38〉:是时,鸯掘魔闻此偈已,便作是念:「我今审为恶耶?又师语我言『此是大祠,获大果报;能取千人杀,以指作鬘者,果其所愿。如此之人,命终之后,生善处天上。设取所生母及沙门瞿昙杀者,当生梵天上。』」是时,佛作威神,神识霍寤:「诸梵志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欲得成佛,非仅持念佛名可办,必赖禅定悟明心性。见道之后,速得晋入修道之位,佛果可期。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功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功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禅除了明心开悟以外呢,还有重关的眼见佛性。这个见性,见得分明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觉受,是有境界的,当下会感受到很强烈的解脱的觉受。但是见性,有人只见得片段,也有人一念相应见得一剎那之后就消失了,可是也有人见性成片,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见得清清楚楚了然分明,这种见性须要具备慧力以及定力,缺一不可,此外还要加上福德庄严,如果没有福德来庄严的话,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赵州讲:庭前柏树子自己去看。有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药山惟俨禅师讲:问取露柱。露柱就是古时候插在地上,专门绑驴马缰绳用的木樁,叫做露柱。这些都属于眼见色而明心。第二门:听到声音,从耳根而入。譬如香严智闲禅师在开垦竹林的时候,把瓦片丢出去,碰到了竹子:空的一声,悟了!又譬如克勤圜悟禅师听到鸡啼的时候,他也悟入了。又譬如临济门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像末之世修学佛法正道甚难,故余常劝人念佛求生极乐。所以者何?一者末法之世多有外道及佛门法师,遇人辄言:末法之世,去圣日遥,难修难证,勿唐费工夫也。此言亦无大错。盖一般佛子信根不足,闻说此言便失信心。设遇真知识,亦不信受,不敢求无上道,此一难也。二者知见不足,不知从何处入手,亦不知应如何锻夫,此二难也。三者虽具知见,亦知应锻夫,然不知应往何方访求教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次第进修到佛地以后,佛世尊才能具足了知的;所以真心如来藏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因为祂有许多真实的法性存在,而且这些法性常住于世间及出世间境界中的缘故。若人在没有证悟之前,在阅读善知识的著作时,可能会变成这样子:那一段是那一段,这个法是这个法。不能连贯起来,得要真的悟了以后再来读,才能连贯起来。那么,真心既没有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祂是福慧两足尊,祂的福德与智慧都已经圆满成就,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方便善巧。当然就如同《维摩诘经》当中佛陀这样开示说:“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维摩诘所说经》卷三)因为如来进止举动,威仪俯仰,乃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未曾无益于众生;所以,“诸所作为,无非佛事”。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子虽说历经长时间的精勤参禅修学,好不容易终于亲证了,可是实际理地却是不修也不证的。这也才是九峰道虔禅师认为首座还未会得,因而不认同他担任住持的、先师石霜庆诸禅师所证的意旨所在。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原标题:什么是禅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佛这么说(尔时,佛告功德林菩萨摩诃萨言):……功德林!一切法相有三种相。何等为三?所谓虚妄分别相、因缘相、第一义相。(《深密解脱经》卷二)一切法,举例而言,桌子是无量无边法中的一个法,而从现象界来看,它是依于人们的分别建立,假名施设而称为桌子,没有它的真实体性存在,所以说是虚妄分别相;可是又依于人们的种树、伐木、裁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门经典中有关的语句处处表明,禅宗所证,即是第八识如来藏:(1)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同古同今契物契我。正体一如非生非灭。所以道。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夫如是则生未尝生。灭未尝灭。去未尝去。来未尝来。都卢是个如来藏体真如正性。敢问。提举中奉。即今在什么处。还委悉么。无生无住着。处处是全身。……檀越请小参。师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人往往会认为,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五项里有所匮乏引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都能够满足,这样不就能远离烦恼了吗?的确,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远离烦恼的一种方法!可实际上,这并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如果按照佛陀指引的智慧仔细去思量,就必须要看看,这个烦恼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匮乏呢?这个匮乏很显然的,都是因为有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阿含经》里面,佛的开示就曾经说:想亦是知。是对环境的了知,对当前这个境跟尘的了知,也就是所谓微细的想。那么这个想,微细到我们平常一般人是没有办法直接予以掌握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这个心思,有一定细的心思之后,才能够予以掌握。一般学佛人,对于所谓的无想定的误解,是把这个无想定想象成只要没有妄想,就能够进入无想定。这个实在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因为无想定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