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么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有为我们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布施不仅可以让我们未来安居乐业,生生世世都富裕快乐,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而我们每个众生都有第八识如来藏,我们所造的一切善业都会存在如来藏中,所以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不断地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累积了许多福德和智慧,这些福德种子都存在我们各自的如来藏中带去未来世实现,这样未来世种子现行时我们就会很有福报!所以像正觉讲堂有许多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佛陀度众生时往往先为众生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了此基础之后才进一步说明实际修行的内涵法要,而我们依教奉行的话,也会因此有福德庄严而能让我们在道业增上。《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因此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乃学佛当菩萨者应该时常精进修行的。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页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优婆塞戒经》卷五佛说:善男子啊!菩萨行布施的时候,要远离四种过失罪恶之法:第一种,用破戒的手段所获取的财物拿来布施,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今天要讲的佛典故事,是在讲布施,怀天地之仁惠泽众生这个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菩萨、修行人,他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家长,拥有亿万的家财,平常他敬奉三宝,对众生都很有慈悲心。有一次他到市集去买东西,看到一只待价而沽的鳖,心里就为这只鳖感到伤痛,看它在那边被卖,就询问说:这个要卖多少钱啊?鳖的主人知道菩萨有慈悲心,喜欢帮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菩萨必须要生生世世都不断地在累积福德,即使到了等觉菩萨,都还在布施内财、外财,百劫修相好,乃至成佛后也继续不舍善行。因此可见福德的重要性,在菩萨道的修学之中,在每个层次的修证阶位,都必须要有相对应的福德来支撑。因此,我们也要了解一般布施的异熟果报,是有使用尽的时候,因此需要继续植福,未来世才有福报可以出生在人、天之中。就好像农夫种植作物收成之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问到说:佛法之中求财富得财富,那不就没有因果了吗?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曾经起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会这么问?后来我想到世间法之中,不是也有求官不一定得到官,求如意郎君、美娇娘也不一定尽如人愿,甚至是求子嗣、求阖家平安等等,能否实现也都在未知之数;依于这样子的观念,所以有人会有这样子的看法。因为佛法之中说求财富得财富,那不就是没有因果了吗?会这样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布施的因果,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乃至等觉位也仍无法全部了知,所以佛说唯有诸佛方能全部了知。关于布施的因果相,《优婆塞戒经》中有很详细的说明,这部经的详解可能会在年底出版第一辑,请您自行阅读,应该会有更深入的了知。另,政府依法课遗产税,是世间法律所定;政府依法保护人民,人民依法纳税;这是相对的义务,应算是交易的一种,并不是布施,与来世福报无关。&m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布施的种种法相与因果,佛说:有智慧的人行施时都具足五种布施。也就是布施时大家都要注意这五点,在每一次布施时都应具足五法,不管你布施的财物或者法品是大是小,都应该有这五法,因为五法的具足或不具足,所得的果报大不相同。第一、要以至诚心来布施。第二、要自己亲自行施,不要假手于别人。第三、要信心施。第四要时节施。第五、要如法财施。先说至心施:不要像某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有为我们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集我们就要跟大家介绍七种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却仍然可以获得广大的果报!一般的学佛人都知道布施可以获得富裕的果报,例如《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说:【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但是布施一定都需要有财物吗?其实佛陀有教导我们很多布施的方法,甚至有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仍然可以获得大果报的。例如《杂宝藏经》中的七种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这才有了修学佛菩提道中菩萨的一切施时不生忧悔,也当然就会有见众恶事而能堪忍了。知道菩萨能够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的道理之后,再进一步来思惟,我虽然知道了这样的道理,而且也能够在心中生起了意乐,希望可以成办这样的功德,可是毕竟是没有办法立刻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啊!那到底有没有善巧方便,可以让我们快速达成这个目标呢?熏习佛法之后了解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亦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念佛法门之殊胜与前方便〉当中有如下开示: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能。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是缘故,欲藉此经中佛所宣演三乘菩提异同所在之智慧力,令诸学人悉得了知真实福田与假名福田——毒田——之差异所在,由是而令修学菩萨行者所作布施,悉皆正得广大福德。今此戒经之中,对于三乘菩提之差异所在,有极为详尽之剖析;学人读已,即能深入了知同异所在,以后修学佛道之时,庶几有眼能判、功不唐捐。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和方法;当你在修这个行门时,虽然只是修其中一项,但是在这个项目中要先起五十种的思惟:「我怎样可以让这个色身、道器清净?如何可以让我的七识心清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有七种的布施是不必损失财物,却可以获得广大的异熟果报。第一种布施是眼施:常常以柔和恭敬底好眼光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而不是以轻慢鄙视底恶眼来观视他们,这样的布施就名为眼施。舍寿后再受身时,会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即得天眼与佛眼,是名第一种布施的果报。第二种布施是和颜悦色施:对于父母、师长、出家修行人与在家修行人,不是皱眉嫌恶的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段明示布施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一)法施具足: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王、若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欲度世去。诸比丘白佛言。诸在世间人。皆当从佛得福。今佛度世去。诸世间人民。当复从谁得福。佛言比丘。我虽度世去。经法当在。复有四因缘。可从得福。一者畜生无所食。饲之令得命。二者见人得疾病无瞻视者。当给与供养令得安隐。三者贫穷孤独当护视。四者人独一身行禅念道无所衣食当给视之。是为四事布施持善意与之。其得福与佛等无有异。(佛欲入涅槃,诸比丘问佛:佛是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佛开始宣说布施的因果原理:有智慧的人为了四件事情而乐于施惠于众生,乐行布施。第一、因为布施能破除烦恼:众生最多的烦恼就是我所烦恼,众生对于我见烦恼,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时,一般烦恼都是我所上面的烦恼;譬如这是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田地、我所有财产、我所有的名声、我所有的权利、我所有的power,这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辩才对佛弟子很重要,若有辩才时修集福德很快,在护持正法上修集的福德最大,这是法布施的福德,在一切布施中福德最大,若能出来当亲教师,弘扬正法、破邪显正,这一世所修集的福德会超过你过去无量世所修的福德,因为法施最上。《金刚经》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以《金刚经》中的一句偈为人诵念或为人解说,福德无量无边,胜过布施满布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如果可以演说很多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