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谘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量世的生死就是众生最大的苦恼,而众生会受这些大苦恼,都是为了一个烦恼:我见。单单只为了一个我见烦恼,所以在无量生死中受大苦恼。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我见烦恼),以及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这四种烦恼,归根究柢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譬如欲界 三摩地

2018-07-22

识蕴是由第八阿赖耶识所含藏的诸识种子流注而生,是藉五色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色蕴,依无色根的意根才能从如来藏中出生的;有了色蕴与识蕴的存在,就有受、想、行三蕴的出现,于是众生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造作不断,因此识蕴又称六转识,六转识再加上意根又称为七转识,都是从阿赖耶识心体直接、间接或辗转生出来的,全都属于「名」所摄。此七转识再加上所依的 三摩地

2018-07-22

无量众生获得解脱,亦因于业。1、业的种类: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业有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时定者,所谓现在、次生、后世。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2、果报定的原因:何因缘故名果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都不喜欢生在恶趣,但是偏偏又喜欢广造能引生恶趣之业,所以堕恶趣者如大地土,生于人天中者如爪上尘。众生造了十不善业,重者如谤佛、谤正法、谤胜义僧等,果报成熟时,当生于地狱,阿赖耶识即化现出地狱身及生出地狱六尘的境界,让地狱身的五阴受苦;若造其余恶业之众生亦如是,皆由各自之阿赖耶识出生饿鬼身、傍生身等。阿赖耶识能变现各种异熟果报之色身及生出各种境界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都不喜欢生在恶趣,但是偏偏又喜欢广造能引生恶趣之业,所以堕恶趣者如大地土,生于人天中者如爪上尘。众生造了十不善业,重者如谤佛、谤、谤胜义僧等,果报成熟时,当生于地狱,阿赖耶识即化现出地狱身及生出地狱六尘的境界,让地狱身的五阴受苦;若造其余恶业之众生亦如是,皆由各自之阿赖耶识出生饿鬼身、傍生身等。阿赖耶识能变现各种异熟果报之色身及生出各种境界,让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都不喜欢生在恶趣,但是偏偏又喜欢广造能引生恶趣之业,所以堕恶趣者如大地土,生于人天中者如爪上尘。众生造了十不善业,重者如谤佛、谤、谤胜义僧等,果报成熟时,当生于地狱,阿赖耶识即化现出地狱身及生出地狱六尘的境界,让地狱身的五阴受苦;若造其余恶业之众生亦如是,皆由各自之阿赖耶识出生饿鬼身、傍生身等。阿赖耶识能变现各种异熟果报之色身及生出各种境界,让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叫作学佛呢?有些人会认为说,这个题目很简单啊!学佛不外乎吃素、到处拜忏、念佛,或者是去救济贫困的众生,乃至于打坐修禅定,其实真正的学佛并不仅于如此。吃素,有很多人是因为色身的健康因缘,乃至有的人只是为了发愿,即使是真的慈悲众生,然后来吃素,那也只是学佛的一个基本的心态而已。至于有些到处拜忏、参加法会,那都不是真正趣入佛法的法门,如果是慈济慈悲众 三摩地

2018-07-22

这种无作果,其实就是过去辛勤的熏习,自然而然养成的一个心性,这个心性习惯性就是我们刚刚讲的“好习惯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当你如实的四种修已经养成习惯了,时间到了自然就拜佛,时间到了自然就读这一些佛菩萨的著作来增益自己的知见,时间到了该去做一些护持正法乃至帮助众生的事情,自然起心作意;这种起心作意不是因为眼前的境界才生起的。现实生活当中经常看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一个“自为”,相信大家都听过圣教里面的开示:“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因此,因果道理的正确了解,对于持戒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作一件事情以前,要先判断它是善事还是恶事,然后再去作。能判断事情的善恶性质以后,也要确实了知,作恶业会得到哪一些恶的果报,作善业会得到哪一些善的果报;因为所作的善恶业一定会产生力量, 三摩地

2018-07-22

认为“唵”字代表佛部心法,念诵此字时,自己的身、口、意分别与佛的身、语、意成为一体;嘛呢,意为如意宝,表示宝心部,念此二字时,能随愿获得成就;叭咪,莲花之义,表示莲花部心,比喻佛法纯洁无瑕;“吽”表示金刚心部,展开分析,可以与六身、六部、六部之母、空行母、般若六度、六种烦恼、五种智慧、无量众生、六长净、六道轮回、六道众生之生门、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我们以佛法上来讲,祖师这样讲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祖师的这句话,我们把它拿来用在刚刚譬喻的那个镜子上的影像加以说明,大家就能够比较清楚:我们这个生死的是我们的五阴身,也就是我们这个肉体的色身,还有我们见闻觉知的这个心,这个是有生死的,那么这个有生死、有生灭的五阴,其实它就好像是镜子上面的影像一样,镜子上面的影 三摩地

2018-07-22

如是骨肉至亲、深交好友,末了结局不过如是草草,更别说素不逢面之人;人生啊!人生啊!有何可恃!有何可以记挂!有何可以筹量!是以当发露恶行,总为过往无量劫来意识心之造恶来忏悔,以无量劫之不尽,能获诸佛菩萨之怜悯而得一时受苦之,当知此即是莫大恩典,当知此即是自省因缘!当知冤亲债主忍受饿鬼道上之无穷痛苦,每日之一时受苦,俱盛过凡夫之终日、终月、终年、乃至有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唐代新译(唐代玄奘三藏及其以后的译经称为新译,之前的为旧译)为有情。众生之内涵,如《杂阿含经》卷六,佛告罗陀比丘: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杂阿含经》卷四十五,尸罗比丘尼又云:诸阴(五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佛教所说之有情、众生,一般是指具有色身以及与色身相应的心识, 三摩地

2018-07-22

云何名为假名菩萨?善男子!众生若发菩提心已,乐受外术及其典籍持讽诵读;即以此法教化众生。为自身命杀害他命,不乐修悲、乐于生死,常造诸业,受生死乐;无有信心,于三宝所,生疑网心,护惜身命不能忍辱,语言粗犷、悔恨放逸。于己身所生自轻想:我不能得无上菩提。于烦恼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坏结方便,常生悭贪嫉妒瞋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乐处无明不信六度,不乐修褔 三摩地

2018-07-22

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固;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于自身所不生轻想,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常乐修磨利智慧刀,虽习外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善知方便、调伏众生,于大众所、不生恐怖。〗——《优婆塞戒经》(名义菩萨品)第八想要成为实义菩萨还真的不容易啊!有很多的条件。这一小段中就说有十种条件。第一种是要能听受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是为了其他众生,就是想办法调伏众生的困难,这样算是为了众生来勤行精进。而菩萨应当为更广大而能够成就的佛菩提道来精进,不管是怎样的布施、持戒、学法、安忍自己的境界种种,这些都是精进的范畴;乃至于世间一切诸法。既然出生在世间中,孝养父母、供养师长,这都是作人子的、作人弟子的所应尽的种种本分;乃至于修止观、读诵经典、思惟经典;乃至于修证,证得这第一义 三摩地

2018-07-22

(《瑜伽师地论》卷29)这意思是说,烦恼障所说的烦恼,就是猛烈而势力强大的烦恼,是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的烦恼;由这些烦恼的缘故,导致众生今生虽然行种种清净行,都不能得真正的清净,因而障碍了佛道的修学,这就是烦恼障。详细地来说,烦恼障就是见惑与思惑,或称为我见与我执;在大乘法中称为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无色界爱住地。 三摩地

2018-07-22

极微是依色的极量边际所假立的名称,色法並非由極微所聚合,而是由四大聚合所成的,四大是众生的第八识共同变现出来的,并由第八识所执持,以形成色法——宇宙器世间、有身等。无形无色的第八识心能变生出物质,此理亦复难解,故需要举例说明。譬如科学研究发现物质与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爆炸就是物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无形无色的能量也能转化为基本粒子,再组成 三摩地

2018-07-22

例如:解脱道中说四圣谛,就以爱为集圣谛,因为爱会导致众生不断聚集种种苦。又如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总共十二支。这其中爱、取、有三支是能生支,就是会出生未来世的后有,以及接着而来的老病死忧悲恼苦。而爱取有这三个能生支,也是以爱支为缘起。这就是说佛教认为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