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上依经》卷上
我说名如来藏至极清净。是名转依法。有四种相。一者生起缘故。二者灭尽缘故。三者正熟思量所知法果故。四者最清净法界体故。何者名生起缘。出一切世如来相续。是
- 《大法鼓经》卷上
尔乃安住受持一切如来藏经。亦能解说安慰世间解知一切隐覆之说。善观一切了义不了义经。悉能降伏毁禁众生。尊敬承顺清净有德。于摩诃衍得大净信。不于二乘起奇特
- 《大法鼓经》卷下
及有如来藏经。迦叶。如郁单越。自然之食。众共取之。无有损减。所以者何。以彼尽寿。无我所想及悭贪想。如是迦叶。此阎浮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此深经
- 《大方等无想经》卷第五
如来非为如来藏故名为护戒。如来为断一切众生生老病死众苦逼切名为护戒。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名为护戒。为断众生生死缚故名为护戒。为令众生专向无上菩提道故名为护
-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__第十
若有说言有如来藏虽不可见若能灭除一切烦恼尔乃得入。若发此心一念因缘。于诸法中而得自在。若有修习如来密藏无我空寂。如是之人于无量世。在生死中流转受苦。若
- 《楞严经》 卷三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精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
- 《楞严经》 卷四
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
- 《楞严经》 卷五
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精。入
- 《楞严经》 卷六
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
- 禅宗七经 - 《圆觉经》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
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疑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
名如来藏识。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
- 中论正义(连载11)----孙正德老师
那样的主张,都是在没有实证空性心如来藏的前提下,虚妄分别想象猜测常住实相法之所得。而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对于能贯穿三世的实相,就有四种异相的臆测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