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记得当初经友人介绍认识佛法时,接触的第一部佛经是慈悲三昧水忏,从的描述中,了解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心行无所不知,以及对于现象界之宇宙万象的全然了知,信服于佛菩萨有如此的深妙智慧;当时觉得佛菩萨对于众生的贪、嗔、痴等种种心行,以及众生没有能力察觉到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果报所显发之潜在心行,佛菩萨以佛眼观众生都了如指掌,让众生所有细腻、微小的心行都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天人总有天福享尽的一天,那时寿终正寝返堕恶道,继续轮回受苦,总不是究竟解脱的办法,在佛经中就可以看到某天人因为某因缘突然中夭,然后堕入恶道中受苦这样的例子。而对一个潜心学佛求证解脱觉悟的人来说,生天还是学佛八难之一,因为到了那个地方,只会顾着享乐,哪里还会顾得上学佛。等想到要学佛的时候,下生人间一看,贤劫千佛都已经一一入涅了,想学佛都无佛法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无内涵的思想是空的,无概念的直觉是盲的。(Thoughtswithoutcontentsareempty,intuitionswithoutconceptsareblined.)笔者认为行善的道理很类似,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善行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智慧的善行是盲目的。一个人如果仅能空口说白话,讲述如何行善,却始终做不出具体的善行,那么这些道理讲得再好也不过只是空谈,效果便很有限。反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上一代,也许经营事业很成功的时候,那很自然就会要求下一代,要继续的发扬光大、继续的经营;尽管下一代,也许对这个部分的事业一点兴趣都没有,但往往因为家族、因为上一代的压力而不得不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就造成了上下两代之间不少的困扰。又或者说:比方说上一代呢,其实是信了什么样的宗教,因为很相信的关系,所以会要求下一代要跟著要信这样的宗教;可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既然是天性,代表这种情况是很难被改变的,因为众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辛苦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享受各种五欲的境界吗?佛学佛知道了那是有漏的过患,可是仍然无法、无力去改变自己的现况,就是因为自己已经多生多劫以来,就一直被这样的五欲之绳,一层一层的紧紧捆住,想动也动不了,只是自己从来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仍然是无能为力,因为五欲已经变成了我们根深柢固的习气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在前面讨论过佛为什么要度众生这个题目的时候,也曾经说到说,度化无边众生,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这是诸佛于因地行菩萨行的时候所发,乃至于成佛之后也不舍弃的殊胜大愿。所以,佛陀所施作的佛事,可以说都是为了教化众生,为了利乐有情。就像《华严经》中记载了诸佛世尊为了度化众生,而施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十种的佛事,我们可以举其中一个让大家了解。里面说:【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像刚才我们说自己随缘地看书、随缘地听经说法这样子的学习方式,它当然好处就是说,我们维持着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生活不变,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来接触一下佛法而已;可是它的缺点,正是因为这样子随缘的学习方式,往往我们学到的都是皮毛,学到的都是皮毛。并且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状况就是,往往初学者之间还会彼此的交流心得;如果每一个人懂得的都刚好是皮毛,并且这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提两个字,给大家一个最直接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菩提就是我们在《心经》里面所看到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每一个人本来就具有的清净本心。佛陀在这一方面也教导大家,怎么样才能够找到清净的本心,又怎么样才能够真正的见到佛性,明心见性之后才能够让我们真正的于诸法得自在。所以佛陀的教导,大致上我们可以说,就是包含了以上的这些内容。......那为了要帮大家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护持乃至推广过程中,有同修每每不能安于自己的角色,不能接受纪律的束缚,不愿意依照既定的规约来做,只是任意而行而固执的不听劝导,只以自己认为应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不能从大局出发,乃至知道不允许做的事情还是坚持去做,已经破戒而不自知。这样是在护持佛法吗?修行就是在各种境界中转化末那的习气,是要趋入无我。只有我才会拣择,修行不是趋吉避凶,修行甚至不是把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96集:佛教相信在劫难逃、在数难逃之说吗?》正旭老师为什么我们会称为减劫的时代呢?那就是因为佛陀在经典里面说,在劫初的时候,有种种的一些经过,其中里面祂有作一个譬喻:譬如当时有光音天人下来之后,有种种的地味、地皮、地麸之后,又有所谓的自然粳米,这个自然粳米就是很类似我们现在所吃的稻米;自然粳米它是可以自己成熟的,不需要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一位有情他具足了人天善法,能够孝养父母,无论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或是房舍、财宝,他都能够尽心地供养,并且还能够经常地恭敬、礼拜、尊重、赞叹;除此之外,也同样能够奉事师长,除了四事供养之外,也能尊重赞叹恭敬礼拜,并且奉行师长良善的教导;对于妻子、儿女、眷属也能够供给衣服、饮食等等,以及打扮庄严的饰品;如果遇到善知识善友的话,也能够随分随力的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前面单元我们已经为各位简单介绍三归依戒里面:归依佛,终不归依于天魔外道。我们接下来跟各位介绍:归依法,终不归依于外道邪说。什么是外道邪说呢?外道邪说就是对于的修多罗里面他去否定它。譬如说他认为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像这样子就叫做邪说,就叫做外道。除了这个之外,事实上还要知道这个所谓的法的意思就是它是一个轨则。什么样的轨则呢?它指的是就像我们物质有物理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正的天魔外道他是怎么样呢?他是慈眉善目,而且他会叫你去做慈善事业,为什么?因为当一个人想要解脱的时候,他一定会开始行善----他会行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乃至他会做一些善业,可是他就说:“你这样做就好了,你这样做就已经是解脱了,你这样做就一定可以成佛了。”他就这样说,这样子就叫做天魔外道。所以天魔外道他可能是长得慈眉善目的喔,可能对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为什么说是的修多罗呢?代表说对于法界里面的这个道理,在经典里面说的非常。我们世间法我们看的很多,也学了很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乃至读到研究所、读到博士,可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归纳起来就是生灭的,从头到尾学的都是生灭,我们所学的任何一个事情,从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统统都是生灭的法。生灭的法是不是呢?生灭的法显然不是:因为现在的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优婆塞戒经》卷五好!佛说:譬如为了活命而去耕田农作,随着所种下的种子,将来会获得果实,施主布施了以后,就会随着他的布施而获得福报。就好像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得到寿命、气力、体力、安隐、辩才,那么最初的施主,当然也可以获得这五种果报的。布施给不同的众生,会有着不同的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起世因本经》卷7〈三十三天品第8〉:诸比丘!诸天别有十种之法。何等为十?诸比丘!一、诸天行来去无边;二、诸天行来去无碍;三、诸天行无有迟疾;四、诸天行脚无踪迹;五、诸天身无患疲乏;六、诸天身有形无影;七、诸天无大小便;八、诸天身无有涕唾;九、诸天身清净微妙,无有脂髓皮肉及血筋骨脉等;十、诸天身欲现长短青黄赤白大小麤细,随意悉能,并皆端正,可喜殊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来看《法华经》当中有这样一段:【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二〉这个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开、示、悟、入。佛之所以降生到人间来教导众生修学佛法,祂的目的就是要把祂的知见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们开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最后佛陀说: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所以最后告诉大家说: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大般涅槃经》卷三)同样在另外一部经里面,《杂阿含经》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看到有许多的宗教团体,他们会作种种的手线,或者是挂饰品,叫信徒去购买,而且跟信徒说:你买了这个东西,这是由某某上师加持的,这是由什么样的人所诵念多少经典的;你挂在身上,种种的业障都能够消除,然后你都能够诸事吉利。或者是说,像有些人要求事业的,有些人要求爱情,有些人要求家庭和遂等等,他们就应著众生的因缘,做了各种的挂饰品,让众生去请回家,说这样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佛是十度波罗蜜,究竟清净,所以在经典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示现的清净庄严,祂有国土的庄严、有自身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也有眷属等觉、妙觉,无量大菩萨随行护持的庄严;这都是因为佛陀在累劫修行时,都以清净无染的福德与智慧来为六度乃至十度的修集,所以能够得到福德与智慧无量相好的庄严。所以,我们在看到佛陀有这样的庄严,我们应该都会起欢喜心、恭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