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胜过一切二乘的果报,有的人不是为了胜过人天的果报而发心的,他是已经了知大乘菩提果最殊胜,不愿修习二乘法,专为了胜过二乘法的果报而发起大乘菩提心。二乘的果报为什么不是最殊胜的?因为它只能让众生证得解脱果,无法了知法界的实相,无法发起般若智慧,更不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故无法成佛,所以不是最殊胜的法果。所以二乘圣人所得的果报只是解脱果,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兹引述《华严经》卷十四记载: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设于念念中,供养无数佛,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经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兹引述《华严经》卷十四记载: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设于念念中,供养无数佛,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经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有时只是在无意之间对作了布施,其实就已经成就了未来证悟大乘如来藏的因缘。平实导师常常在禅三的时候会说:这一个人过去对正法布施过,在正法中努力护持,今生的缘也熟了,所以一定要帮他开悟。而有一些人看似聪明伶俐,好像也很努力地在护持讲堂,平常也努力地来为众生作义工,但是一进小参室,导师就会说:出去!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是的!因为这个人不是个菩萨,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真见道位前,虽已圆满六住位应修之六度波罗蜜多,求入真见道位前仍有四加行必须修持;如是四加行,乃以二乘四圣谛观行所断我见为基础,接著应在大乘真见道前对二取皆属如来藏空性之正理有所认知,并须心得决定,方可成为比量观察能取、所取皆属空性如来藏之菩萨,始能名为四加行已经修证完成的菩萨,即是双观“能取所取空”;其后方能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证真如,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为了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辛劳著书,详解佛经及菩萨论典,亦为救护无量无数被邪见误导的佛,故而撰写破邪显正之论著。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悲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悲心利智使然,故能把隐晦艰涩难懂的深妙佛理及修学次第,用明朗清晰、条理有序、深入浅出、令人易读易懂的文句展现表达出来,因此深受海内外学人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中,先从教令有情安住预流果,乃至说到菩萨的种种功德的较量分别;最后说: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从这段里面我们就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他的种性是非常尊贵的,那应当也会使你越发的想要修证菩萨法才对。而在四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如说有一个异于第八识的第九识,祂是万法所依,那么到底祂的体性是什么?祂又如何出生前八识的呢?经中都没有看到佛这样开示过啊!因为一向都只讲到第八识,说祂有种种的异名,乃至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如来藏、异熟识、真如、无垢识,等等等等,很多的异名。假如说真有所谓的第九识可以出生第八识,我们倒是要问说:会不会还有第十识可以出生前九识呢?那第十识的体性又是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这一类的断见外道所最喜欢夤缘而用来支持他们的主张的,他们会这样说:龙树菩萨《中论》里面不是就已经说了吗:所有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缘起性空,都是空无,也都是假名施设,这就是中道的义理;因为蕴处界的种种法,没有一法不从因缘所生,所以一切法缘起性空,一切法空。假如这样来解释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的这一段偈颂,那龙树菩萨在他方世界恐怕也要有所埋怨,因为这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有人在数息,有人在念佛,有人在诵经,有人在持咒,都能够使我们从散乱到专一,要制心一处。再来当心已经慢慢不会有妄想,不会有妄念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要成就无相的功德、要成就清净的功德,这时候就必须要都摄六根。要都摄六根就是要离一切相,这时候就是因为有定慧的知见,知道要从有相进入无相。也就是说「从专一中进入到清净的状态」,这个就是因为你有那个智慧,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自此,那个内心的坑洞开始形成,无论身体的发育成长,乃至心理的健全,都建立在对外界索取的基础上,这就是欲求,只不过索取的方式依据每个人的生命经验有逞强和示弱不同而已。因为个个内在都很匮乏,为获得满足,从小我们学会看父母的眼色,上学我们学会看老师的脸色,走上社会,察言观色已经成为本能,对偶像的需要也已内化,在偶像那里,我们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就象当初在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须摩提长者经:佛云︰……我尔时伸手按地,魔众眷属即便破散,我以所知所得所觉之法,当现证验,应得成道。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住不可思议无垢定,降伏恶魔,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前面已经说过,禅就是般若智慧,禅悟明心,明的是真心。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可是有许多人还是不能够明白这一点,而产生了种种的误解,简略辩证如下。1、禅不同于禅定一般人常常错会,把禅当做是禅定,其实禅是智慧;从世尊在灵山拈花微笑,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禅,其实是智慧法门,不是禅定法门。禅定法门必须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应当了解,听闻禅法而不畏惧,课诵学习《金刚经》而不害怕的人,这一种人,佛说:当知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诸佛而种善根。所以千万不要自我设限,对自己要有信心。但信心的获得,也要经由一段时间的多闻熏习才能增强,所以还要多闻熏习第一义知见增长信心。3、必须修慧学修学慧学仍然要多闻熏习,多闻熏习以后,自己要常常思维整理,去融会贯通。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究竟解脱者于解脱道已经亲证并究竟了知,已无可学谓之无学。第二节禅净双修之事例凡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皆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住生心故,六念俱足,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此六念之首为念佛,念佛则通于净土。其余五念亦皆通于净土。而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明见佛性,几乎无余,乃能证入佛之知见,因此证得唯心净土。是故,禅与净土可以互通。在佛教史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与其百般思量、万般计较,不如将自己交托给那至上的存在,一切的剧情都已安排好,无论现在展现哪一出戏都是最精彩的,因为我的注意焦点已经不在剧情上,已经不在演技上,而开始转过头来仰望那永恒的存在、本来的完美。祂即是我,我即是祂,既然自己本来完美,哪还需要安排寻觅个什么?那份为未来安排、寻觅的动力,不过就是为了填满自己内心的坑洞而已,就是为回避内心的不安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五、已悟明真心,并亲见佛性而不退失者;他能依自己所悟的见地来说,均符合了义经的意旨,而不是依经解经、依文解义。以宗门而言,依经解经、像文解义并非真善知识,故云: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第六、有大愿心,已发愿帮助佛子究明心性者。第七、能指导禅子悟后起修者,并非徒以明心为已足;并且有禅定功夫,也通达经教,能教导悟后起修的方向及禅定功夫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