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依这样子的修行终究能够在有善知识的逼展之下,能够因缘时机、因缘适合之下,我们就有一念慧相应大乘明心真见道七住位的一个贤位菩萨所要相应的、所要能够现见的,也就是禅宗的破参明心,就有这样的福德,有这样的因缘。虽然是大乘要真见道所说的,可是在我们还是新学菩萨,还是优婆塞、优婆夷的时候,对于戒的持守也要有这样不放逸的精神;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我现在先 admin

2020-02-21

因为我们即使是说这日子非常的难熬,但是我们死了以后一样可以去净土世界,一样可以在那个世界来供佛,来成就许多无量的福德资粮;虽然那个世界的时节因缘比较长,可是这样也没有关系。所以不论哪一个时间点,我们都有一个地方可以安住、都有这个法可以听受;所以不应该轻视自己说,我一定没有办法成佛,或是这个学佛的路程太难了。即使是说娑婆世界的日子很苦,可是并不是所有 admin

2020-02-21

千万不要作自己是没有办法再支撑下去想,要想众生能够在五浊恶世出现,你如果在这边能够修集一天的福德,即使是说一天之中只有三归依、念诵三归依或三归依,然后持八关斋戒乃至于持五戒,这样只有一天的功德,这么少,都胜过你供养诸佛,许多佛的功德。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自心如来----自心如来藏、自心真如的缘故。你相信你有一个真如的法性,你也相信自己有佛果可成,所以胜过 admin

2020-02-21

那如果看到一些没有威势的人、贫贱的人,心里面不应当来轻贱他,不应该想说:他就是没有做什么好事,他就是过去生不努力修集福德,所以今生才会这样如此如此如此如此。而在想的过程中,并不是来悯念众生,而是比较刻薄的心理,透过这样的心理的积聚,菩萨就会有种种的口业的产生,这口业的语言并不是一定要透过嘴巴来说出来,而是在这过程中产生了种种你难以思议的一些法。在这 admin

2020-02-21

假使看到对方作善事,应该心生欢喜,并且随喜赞叹他人作得好,虽然菩萨没有亲自参与善事,但是随喜赞叹的缘故,菩萨所获得的福德,与亲自作善事的人一样,没有差别。所以菩萨看见有人作善事时,应该要随喜赞叹。如果看到对方有小过失,以此来反观自己:如果自己也患了同样的过失,未来也会有严重的果报。因此菩萨知道种如是因,未来得如是果。这时不仅心生恐怖想,而且也深自悔 admin

2020-02-21

所以,像是会比较早成佛的大迦旃延尊者,是因为他的心性无瞋、无慢,善良好相处,都不跟别人计较,并且非常努力地修集福德,用他所有的资财去供养佛;而且在佛陀灭度之后,他也常用全部的资财以七宝去供养佛舍利。另外,因为大迦旃延尊者对人都很好,不起瞋,平常也不爱出头,都是无我无私地付出奉献,他被羞辱时也不会生气,完全奉行以四摄法来度众生,像这样福德修得越来越大 admin

2020-02-21

所以每当有人赞叹佛陀而说:诸佛如来是如何如何有智慧、有威德、有大福德时,阿罗汉们心中总是存疑,他们认为:佛和我们一样都是阿罗汉,解脱证境平等无二无别。所以,世尊本来并不想讲《法华经》,但是在有人三请之后不得不讲;可是正当准备开讲时,却有五千声闻人大规模的公然抗议,当众退席!世尊对这样的抗议行动默然无语,等他们都离开了,才开讲《法华经》。然而,为什么 admin

2020-02-21

菩萨在世间行道,不仅可以得到世间法上的福德和快乐,也同时可以获得出世间法上的福德和快乐。佛说:这样兼具世间与出世间的福德和快乐,才是真正的福德和快乐。接着,我们继续从第三辑第85页开始说起,我们来看看经文内容: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一法,则能兼利,谓不放逸。复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闻、二者思惟。复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怜愍众生、二者勤行精进、三者具足念 admin

2020-02-21

为什么要念天呢?那是因为天比人有较大的福德;我们想想看:欲界天人,他们为什么能够生欲界天呢?那是因为他们不但持五戒,还兼修十善,所以才能往生到欲界天中。色界天人,为什么能够生色界天呢?因为他们除了修五戒、十善以外,还要加修禅定,证得初禅到四禅的定境,所以往生后生到色界天。我们如果没有证得禅定,就得要忆念色界天人的功德,使自己未来有机缘时也能修证禅定 admin

2020-02-21

因为要得到人身都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要修学正法,更是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因此,如同经中的开示:我们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过去世累积的善业与福德,一定要信受正法,尤其在有大善知识住世弘法的时代,一定要把握持戒修法的机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要了解生生世世以来,常常受到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受与护念,如果自己不精进修行,反而毁戒作恶,怎么会不感到亏欠诸佛菩 admin

2020-02-21

总觉得我的因缘很奇怪,大概福德也不够,明心见性对我来说虽不是很难,但是悟后起修的阶段却是备尝辛酸,不论是法上的重整和补强,或是一些事相上的拿捏和处理,在在都是充满着压力和考验,到最后,很多烦恼硬是过不掉,就卡住了,自问明心见性了,怎仍是这般德性,不禁深感惭愧与汗颜,尽形寿为正法、为众生的愿一直都在的,但当时觉得自己再不跳脱、空白一阵子是不行了。观行 admin

2020-02-21

所以,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大概知道,这个魔波旬他可以知道,如果为了弟子的缘故,也就是说为了眷属的缘故而说法的话,而不是为了正确的道理而说法的话,这样子他即使广修福德,他最后会生为下贱的妓乐神。也就是说,即使他没有毁谤正法,可是他就是贪着弟子,说了很多的人天善法,他身坏命终之后,他所生的境界也不高;即使生到欲界天里面,也只是成为忉利天天子们的妓乐神,就 admin

2020-02-21

菩萨能够观察甚深极甚深如来藏正法,就是第一义谛无上妙法,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本来的无生,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所生的五阴十八界也是本来无生,同时能够安忍于自己所修学的次第,安忍于自己所需要对治的烦恼,所需要修集的福德,以及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来修学,不得少为足,不生起增上慢,不生起高慢之心!这些都是菩萨修学忍辱应该修学的主要三项内容。 接下来就是精进。要发起 admin

2020-02-20

”继续四种修,定力增强了、福德增广了,慧力又加深了;继续“恶来不报,观无常想,修于慈悲,心不放逸,断除瞋恚。”世俗人说我们学习一样,譬如说开车、譬如说煮菜,你熟能生巧!因为依于五蕴的运作,依于意识能够相应这样子一个定心所,你慢慢地学会了,一开始开车顿顿挫挫,可是最终终于就能够养成习性。这一世的习性带到未来世,又有无作果,乃至有报果、 admin

2020-02-20

而如果有些人目前还属于“非戒非波罗蜜”的话,那就要积极寻求受戒的机会,至少从三归五戒开始,因为戒是一切善法根本;除了受戒本身就是大福德之外,在受戒之后,有戒可持,对于自己的修学之路,才能有最基本的保障。期望大家都能尽快进入“是戒是波罗蜜”的阶段,不仅有到彼岸的解脱功德,也可以在有五蕴生死的此岸,跟大家一起来为荷担如来正法而努力。 admin

2020-02-20

而如果连五戒都没有受,那行施时便是属于无戒也无波罗蜜;这样的修行方式,虽然无戒也无波罗蜜,但是他主要是在累积将来修学三乘菩提正法的福德,因此在因缘成熟时,便可以有修学正法的机会。因为每个人的根器,与累劫来的修行状况都不一样,因此只要不造作恶业与毁谤正法,他便能够逐渐经由布施而累积福德。因此我们也不可以轻视这样的众生;相对的,我们也要了解现在自己能够 admin

2020-02-20

定的引生之后,有利于智慧的证入,因此持戒之后修定,当然能够提升庄严菩提的层次;相同的,在持戒之后修学种种善法,当然也能够累积福德与智慧资粮,让自己在佛菩提道上能够顺利前进,也能够利益更多的众生。譬如在《大智度論》卷88中的開示:“應以布施攝者,而布施攝之;應以持戒攝者,教令持戒;應以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攝者,教令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攝取之 admin

2020-02-20

再来说第三个理由: 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既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佛学了几年就破参明心,但有人却学了一辈子也破不了参;有人破了参以后他道业很精进就一直往前走了,但是有些人破了参以后,他却是慢慢的走。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距呢?其实是福德资粮的问题。一个人如果福德资粮不够,他就会在世间法上斤斤计较 admin

2020-02-20

菩萨能够观察甚深极甚深如来藏正法,就是第一义谛无上妙法,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本来的无生,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所生的五阴十八界也是本来无生,同时能够安忍于自己所修学的次第,安忍于自己所需要对治的烦恼,所需要修集的福德,以及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来修学,不得少为足,不生起增上慢,不生起高慢之心!这些都是菩萨修学忍辱应该修学的主要三项内容。 接下来就是精进。要发起 admin

2020-02-20

《优婆塞戒经》里面善生请问世尊说:菩萨他具足了福德庄严、智慧庄严以后,要如何来畜养徒众弟子呢?佛陀回答善生说:应当要以四摄法来摄取弟子。四摄法指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这四摄法,来摄受弟子、教化弟子,让弟子能够远离诸恶、增诸善法。那么如何运用爱语?爱语的内容又是如何呢?我们从经文中来解说。《优婆塞戒经》里面有这样的内容,善男子!菩萨若能随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