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人在一帆风顺时,自我便是最大的信仰、最高的宗教,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为己所用。当灾难包括身体、工作、家庭等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事环境出现重大变故时,便对自己信心动摇,觉得自己微不足道,转向宗教寻找安慰。诚如唐朝著名政治家、诗人王维所说——“人生几多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休”。我在2006年下半年因工作、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事业由巅峰陡降 | admin 2018-11-10 |
|
|
几年前,有人劝我学佛,并带我去见了教导他学佛的老师:一位自称是“萧平实导师的学生”的居士(当时我并不知道萧平实导师是谁)。我第一次见到这位老师的时候,内心对她颇有些意见,感觉她有些盛气凌人。因为当我们初见面的时候,就看到有几位她的学生,正在恭恭敬敬地为她准备饮食!这让我很是诧异,心里就嘀咕着:“这是谁啊?竟然受到这么高规格的待遇?架 | admin 2018-11-10 |
| 这八个识中,只有第八识 )是根本永恒的,其他的七个识是第八识出生的。学佛就是要学会第八识的所有功能(功德)。本质上,佛教的修行内容只有两个,一个是要修定获得定力,另一个是闻法参究之后获得般若智慧。明心见性、入地菩萨的各种现观都是般若智慧。各种宗教都有修行,方法看起来也相似,但是因为智慧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只有正法八识论才能产生般 | admin 2018-11-07 |
|
|
|
佛法中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一句话其实已经指陈了有情生命的实相,也显示了万法的本质。它的意思就是说,三界中的一切法,包括有漏法,以及一切的无漏有为法,都是因为八识心王而出生;乃至于无漏无为法,也是因为八识心王而才能显现;如果离了八识心王,就没有一切法可得,因此说“万法唯识”。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无漏法,既然 | admin 2018-11-03 |
|
|
前会长之因性丑闻而下台与大力弘扬藏传佛教格鲁巴入门书《菩提道次第广论》有间接的关系,道次第强调依师,几乎不谈依经(佛经包含佛、法、僧),利于导归藏传佛教密乘(金刚乘)四皈依,宗喀巴大师撰写道次第的本意也是导归密乘。四皈依不是佛制,是藏传佛教密乘祖师所制,将上师凌驾于佛、法之上,有违佛制三皈依。佛言与祖语有冲突,也绝对依上师,加上藏传佛教密乘有&ldquo | 三摩地 2018-10-29 |
|
|
现时研究禅宗文化,大都注重在六祖身上,其实,禅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自六祖创立中国佛教禅宗后,就由他的弟子们一代代传承,分蘖出五宗七家,应验了达摩的预言——“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宗,也因此成为中国佛教的最大宗派,形成了十寺九禅,无寺不禅的盛况。禅宗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的心髓之学、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催生了唐宋文化盛世 | 三摩地 2018-10-14 |
|
|
农历七月,是报父母恩、超度先祖时节因缘最好的一个月份。此时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给他们,会有非常好的效果。祖先、已逝的先人,对我们现世的生活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能够影响到我们每日的生活、睡眠、身体健康、工作、结婚生子、子孙前途等等。如果能诵经回向给他们,超度他们,那么同时也会对我们的各个方面有很大的益处。盂兰盆节,亦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会,是每 | admin 2018-08-23 |
|
|
问:如何保证生生世世不谤佛法?若一不小心(非有意)谤法了,怎麽办?再来度衆时若因隔阴之迷而谤法的话,怎麽办?是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较保稳? 答:佛菩提道的见道所灭异生性,要到入地之后才能完全的消除,在这之前都有可能因为被人误导而谤法、而堕入恶道。所以,如果要保证自己生生世世不谤佛法,唯一的方法,就是赶快证入初地。虽然入地以前,都有可能谤法;但是 | admin 2018-08-21 |
|
|
经文是这样说的:【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 | admin 2018-08-21 |
|
|
我发现很多跟我说要【活在当下】的朋友,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感觉,跟末学的感觉是比较自私的人。他们就不会顾虑到其他人。因为他要把握这个当下,为了自己的享受,就会说我要活在当下。就想办法赶快享受,吃大餐,开名车,去旅行,有老婆的人,老婆不在身边还随便到处泡妞。真的而没有看到以后的果报。所以反而朋友们结了不好的缘份。而我们修行人,要第一要行布施。也就是要修人 | admin 2018-08-20 |
|
|
(大师于公元645年回国,带回佛法中最精深的【唯识种智增上慧学】,护持禅宗立于不败之地,佛教正法从此完全转移到了中土。玄奘本人,也修到了三地菩萨的境界。)波罗王朝(750—1174)时期,佛教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内容,引进了许多印度教的护法神,出现了多头多臂的菩萨像、愤怒姿态的神像,特别典型的是出现了许多男女双修的形象。婆罗门性力派彻底渗透入佛教,佛教演 | 三摩地 2018-08-16 |
|
|
导师会著作这本《阿含正义》,就是因为在2006年之前,佛教界或是佛学界普遍都把阿含当成是二乘的这种小乘的经典,而且认为说,佛法就只有解脱道,对于导师所说的如来藏正法产生很大的争议,于是导师就根据阿含,然后把阿含里面有说明到大乘法的这个部分,把它举示出来。因为我们如果举示大乘经典,他们会说这个大乘经典是后来集结的,所以他们不相信。所以导师就特别在《阿含正 | 三摩地 2018-08-16 |
|
|
据一个曾在北京x泉寺住过的法师透露,x诚法师是受了《密宗道次第广论》中男女双修灌顶的。这位法师由于众所周知的缘故,不便公开说。此事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确定,但是该法师应该也不至于无中生有。x诚大和尚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力推《菩提道次第广论》,赞叹《菩提道次第广论》。而《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最后是赞叹男女双修,劝学习该论者要进一步受《密宗道次第广论》中的灌 | 三摩地 2018-08-16 |
|
|
最近一个时期,各地政府对“净空学会”的清理引起无数人的关注,网上各种评论不绝于耳,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其实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千千万万的心地淳厚、一心信佛的弟子们何去何从?以末学看来,一是万法无常,生死无常,无论是谁,无论他名气再大,弟子再多,如果背离佛门正法,到头来都难逃因果!智者当珍惜自己短暂的一生,切勿忘记 佛的告诫 | admin 2018-08-16 |
|
|
我的菩提路(第三辑) 【作者】王美伶老师等合著 【出版日期】西元2017年6月30日 【书号】978-986-94970-0-8 【开本】32开,385页 【定价】NT$300/辑 书籍简介 自从正觉同修会成立以来,每年夏初、冬初都举办精进禅三共修,藉以助益会中同修们得以证悟明心发起般若实相智慧;凡已实证而被平实导师印证者,皆书具见道报告用以证明佛法之真实可 | admin 2018-08-16 |
|
|
“如何能坦然面对死亡?”对于一般人来说,死亡大都是个忌讳去碰触的问题,当然目前这种情况已经略有改变,像是安排安宁病房或生前告别式等,这些都表示已经能够接受即将要面对死亡,所以提早作安排,因此能够较无牵挂地离开世间。但是除了对这些生前的事务、情感等等,作个圆满的了结以及处理死亡时候的痛苦之外,另外还有一个让许多人心有恐惧,而难以坦然面对的问 | admin 2018-08-16 |
|
|
佛法的修行,是以实证生命实相的佛菩提智能为主轴,同时显示实证解脱生死的功德,但要实证佛法智慧之前,必须要有次法的福德作为辅助的资粮,且必须要修集一定的福德为先,所以次法就是实证佛法智慧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菩萨修行的法门当中,以四摄六度来看,布施这个法,无论在摄受众生的方便善巧,或者修学能度过生死到彼岸的法门,都是最先要去实践“布施”这件事 | admin 2018-08-15 |
|
|
我们都知道持戒在学佛过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戒法可以说是诸佛世尊为了让我们在修行路上,能够安全又快速的前进所制定出来的;戒法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应该要作,以及什么不应该作。它是诸佛世尊以无量无边的智慧,对于因果之究竟了知,而为我们所制定的;因此,凡是佛子们,都应该要确实遵行。因为戒法是以利益佛子成就为目的,也是遵循三界因果律而制定出来的;因此依之确 | admin 2018-08-15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至心施等四种果报,已经在前一次的菩萨正行之中,跟大家约略提过了,接下来就谈一谈如法求物施的果报。世尊在这里开示:“如 | admin 2018-08-15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这个部分还没有说完,上一次说的是财施的果报,还得财宝的道理。接下来说法布施的果报,法布施可以使众生无畏于生死轮回,同时法布施的果报,是可以兼而有财、法二报。先来看看法布施之后,其果报是如何?譬如说:假如你可以为人说世间的工巧技 | admin 2018-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