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讲记:佛说,修学大乘菩提以四种法作基础,要依这四种法为基础,才能成就大乘菩提:第一要不贪财物,如果来到同修会学法,还想从同修会里面得到世间法中的利益,那叫做贪财利。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人这么笨吗?来到这里本来就是要学了义法的,还在同修会中贪什么财利呢?但就是有!从我们出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佛开示说:“既然众生不是本有菩提心,有的人是初发心,也有人发心以后退转了。”这已显示众生不是本来就都有成佛之心的,这种菩提心是后来才发起的。然而众生是什么缘故而发起菩提心呢?佛就先说明发心的因缘。发心,这个名词可不要错用了,“发心”讲的是发起大乘成佛度众的菩提心,可是“发心”现在被引申滥用了:“师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善生菩萨又问世尊说:众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起菩提心呢?佛开示说:善男子啊!众生是为了两件事情而发菩提心的,第一是为了增长寿命,第二是为了增长财物,所以发起菩提心。一般人不能增长寿命,往往是因为心地不正;特别是世俗人,专在世俗法上有所贪着,所以往往与诸众生发生争执,因此减短寿命。有的菩萨是为了增长寿命的缘故,所以就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学人色身转易问题:人说看气质长相可知其学佛有无成绩,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学佛人用功弄得头发花白,未老见衰,似乎不妥,难免引起无知者误会,以为是吃素所致(当然肉食者问题更多更重),如何改良色身?知有修定之法可使身心年轻化,参禅前修之可否?(因此想起:”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而有愧),敬请师兄指导!?答:依您信上用语观之,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提心的三个层次概述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发菩提心。发过第一个层次菩提心,就开始学念佛,念佛除了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外,也可求莲品高升;不要满足于下品往生,而要求上品往生。兹引述《华严经》卷十四记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什么是福?什么是慧?更深一层的来说,智慧就是证得法,而福德就是次法。要完成实证一个法的亲证,之前所需要的条件那就是次法;没有准备好那个福德——那个次法,所以那一个法—那一个智慧—我们就没有办法亲证。譬如说,我们如果现在想学会无相念佛这一个法,除了我们要在法上的用功、用心之外,还需要许多的次法。无相念佛叫作法,是一个可实证的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证真如是真见道位的菩萨境界,要由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现观祂的真实性与如如性,方能如实了知证真如之义。除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之外,无别真如可证、可观,如是见道方是真正之大乘见道,故名真见道;相对于其后心中刹那刹那都不生疑(无间等)之多劫继续进修真如法相之各种别相而名为相见道,亦说如是首次证真如时为真见道。真见道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唯一途径,无别他途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下来我们看,还有所谓的智方的四个事情。佛陀说:智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修智慧故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佛陀接着说,要供养智波罗蜜,要供养智方,事实上还有四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要庄严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有云:真开悟,须转依真如之清净涅槃自性,使我见我执及种种烦恼不能再影响到自己,有解脱的正受,智能的正受,对此真如有忍法生起,才是开悟圣人。纵使知道密意,而无此功德,仍然不是真正开悟。缘于末法之世,有善知识平实导师,秉佛慈命、续佛法脉,创立佛教正觉同修会,广传唯一佛乘之宗门了义究竟兼弘二乘菩提。平实导师为了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六度中,从布施到持戒、到忍辱,这样来精进修学以后,心性调柔了,就能够让心静下来,来进行禅定的修学,所谓的禅定又叫作静虑。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中,先从教令有情安住预流果,乃至说到菩萨的种种功德的较量分别;最后说: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从这段里面我们就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他的种性是非常尊贵的,那应当也会使你越发的想要修证菩萨法才对。而在四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一次说到,除了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见,再加上蕴处界法的知见,要求悟般若之前,当然还应当去进一步摄取有关如来藏跟祂体性的正知正见,作为将来参究正确的方向上的参考,也作为将来破参之后自我验证见地上的整理。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内涵,要和大家来谈一谈一些禅法知见。首先说:每一个人不会少于八个识,也不可能多于八个识。这个部分是对于一般人间的正常状况而说,因为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说蕴处界本来是缘起性空的,因为都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可是这得要在一个前提下来讨论,才可以说是佛法,那也就是说,一定要有一个本际第八识作为万法的所依。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内涵,要接着跟大家来谈一谈说,假如否定了第七跟第八识,来阐述万法的缘起性空,以缘起性空解释中观,进一步以一切法空解说般若中道,那其本质本来就是双具无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从专一中进入清净的状态(从有入无)。第三、从清净进入真实的状态(从无入真)。第四、从真实中观照一切法的实相(从真入实)。要有这个四种过程,道业才能够迅速增上,道业才能够有所成就。在这里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从散乱到专一」呢?就是说一般学佛人,刚开始都是妄想纷飞、妄念纷飞,心都是散乱的杂乱的,我们要想办法让祂制心一处。所以有人在数息,有人在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投生到这里的众生除非圣人乘愿再来,基本都是受业力、欲求牵引而来的,为什么会有欲求?因为无明,因为我见与我执。刚来人世的我们,弱小无助,没有半点自我协助能力,小鸡小鸭破壳而出就可以自己行走,而我们只会躺着,若不是助产师打了一下我们的,那股疼痛和恐惧逼迫我们大声哭出来,如此我们才在外力的协助下,完成生命中第一次呼吸。透过哭泣,我们在寻求帮助,将我们的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专心课诵、专心做事的心。(6).遍满虚空无见闻觉知的心。(7).遍满虚空而能觉知的心。(8).打坐进入定中能知能见之心。(9).打坐入定时不闻外声、不见外境之灵知心。(10).打坐入定后无见闻觉知之心。(11).证得神足通,能离开色身飞来飞去的心。(12).神通之心。(13).十方唯一虚空,是吾人共有之真心,是常,祂有殊胜之体性及能量,能生吾人之知觉心等变易作用。(14).无相念佛之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前面已经说过,禅就是般若智慧,禅悟明心,明的是真心。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可是有许多人还是不能够明白这一点,而产生了种种的误解,简略辩证如下。1、禅不同于禅定一般人常常错会,把禅当做是禅定,其实禅是智慧;从世尊在灵山拈花微笑,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禅,其实是智慧法门,不是禅定法门。禅定法门必须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初学般若禅的佛子来说,为了则必能消除修行过程中的诸种障碍,尽快明心见性,乃至走上悟后起修之路,应首先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必须要修集福德资粮福德资粮不够的话,很难听到真正的禅法,很难听到真正的般若智慧,即使听到了也不相信,会当面错过。所以必须要修学各种的福德资粮:救济贫困、孝养父母、尊重师长、供养三宝等等,都应该做。2、必须修学信心很多人听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节禅净互通末法时期,常有佛弟子因为修行法门之不同而相互评论高下,尤其是净土与禅的修行者。某些修禅的人认为念佛人大多心向外求,求佛、求菩萨,只知念佛,不知内摄,不知开发自己本具的佛性。某些念佛人则认为修禅人狂妄自大,不知念佛法门可以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此皆因末曾深入禅与净土的各种法门,而生误会。以致教内互动干戈,或者言语批评,或者写文章,打笔仗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