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布施之外,尚须持戒。分别受持各种不同的戒,因个人的因缘而有不同。如环境不许可,可先持受五戒之少分戒或多分戒;待因缘成熟时,再持满分戒。五戒具足受后,可再受菩萨戒。但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之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复有四法:一者终不自轻,言我不能得菩提果,二者趣菩提时其心坚固,三者精进勤修一切善法,四者造作大事心不疲悔。复有四事:一者自学善法学已教人,二者自离恶法教人令离,三者善能分别善恶之法,四者于一切法不取不着。复有四夫:一者知有为法无我我所,二者知一切业悉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构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业,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4语译如下:从前有一位菩萨,持守戒律,过着隐居乡野的生活,从不羡慕当时社会所追求的繁华生活,也不追逐名利与五欲的享受。他帮助四姓(注)看守墓园。如果村庄里有丧葬事,菩萨都会竭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因此丧家们都很感激,每每拿出贵重的宝物来酬谢他。菩萨不论收到的宝物是多、是少,总是会把它交还给四姓的墓园主人们。墓园主人们问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9、不鬥謗不欺賢(攝屬重戒9故瞋、4妄語、6說四眾過、7自讚毀他)以惡心故,鬥謗欺賢,無惡不造,惡心造作,犯輕垢罪「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20、遇緣時不放生護生,父母兄弟忌日,不請師講戒(說法)迴向(屬重戒1殺)放生護生,至親忌日,講戒迴向,若不爾者,犯輕垢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4釋義品〉【戒法也是一樣,要有身口來實行,但是要從心意來得戒,所以是從心而生戒體:得戒也從心,捨戒也從心,持戒與毀戒都隨於心,但卻要有身與口才能得、捨、持、毀。諸如來很清楚的了知一切法性,所以依理而制定種種戒法。】《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八輯,頁37戒相:十重、四十八輕世戒和義戒【世戒和第一義戒不同,有智慧者應當觀察戒有兩種: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不犯者,能生持戒功德。若不受戒而犯者,虽无戒罪果报,仍须受性罪果报;如恶意杀人者必下地狱受苦,苦尽返生人间,尚须于缘熟之时,意外枉死于被害人手中。不饮酒戒唯佛教回教有之,此是遮戒,遮止有情饮酒乱性而犯前四重戒;若犯此戒而不犯前四者,无有性罪,唯有戒罪,受戒罪违犯果报。持五戒不犯者得保人身不失,来世具诸福德果报,亦名世间戒,于佛法中亦通出世间戒。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生死,是故应受。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这个菩萨首要的就是求开悟嘛,但是求开悟你一定要让自己能够因缘具足、福德具足,福德、因缘具足,菩萨的智慧是建立在福德上面的,刚刚所说持戒也是一种啊,戒也是属于福德,所以为什么我们说劝大家能够在这个方向来学戒。那这个梵网戒的十重四十八轻,它的内容也没有像你们看到的这么浅,它很深,它可以让你从三贤位一直到十地、依止学习到成佛,它的内容从布施,可以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疑问:若未婚的男女朋友中有一人受过邪淫戒(受戒方只是单独求受了邪淫戒和杀生戒),然后二人因为真实的感情在婚前发生淫行,那么未受戒的一方是否如同上述中所说的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受戒的一方是否算犯邪淫戒?如果是,那么该怎么办呢?这样双方求明心见性还有希望吗?2、有的书籍写到:「如果受戒后不能严格持戒而犯戒的话,那么远比不持戒的罪业更大,因此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戒当然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嘛!戒不是以如来藏为体,因为如来藏不受戒,祂也不可能持戒,因为祂从来就不会犯戒,你叫祂持什么戒?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叫作戒戒?因为戒相能帮学佛人断除身、口、意恶,所以叫作戒戒;是以所持的戒相来断除身口意恶,以戒的戒相来持戒,所以是戒戒。还有定戒,是见道以后获得根本四禅,以及四种未到禅,都是定戒。为什么会有四种未到禅?因为初襌前有未到地定,二禅、三禅、四禅前也都有未到地定,这四种未到禅地的定境都是未到禅。可是证得四种未到地定及四种禅定(从初禅到四禅),为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在大陆的同修也要谨慎遵守同修会的规范,一定要严持戒律、遵守国家法律及世间伦常;道业上不打探密意,如果有人认为自己于如来藏有所触证,也一定要安忍,要打包起来,等到有因缘参加禅三时,再由平实导师勘验;如果私自与人说,那就会犯下误导别人、坏人法身慧命的过失,甚至多数都是违犯大妄语业,这也是我这次受戒课程中,听闻开示后感觉到很重要的一点。佛陀来人间告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构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业,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持戒的目的在于清净身、口、意而达到解脱,如果被戒束缚,身心不能清净,就表示我们持戒有问题,观念不正确。以上是说佛戒的受持应当尽量,名为具足众戒。3、不犯威仪---学佛的人要很注意威仪,在办公室应避免打情骂俏,插科打诨亦应看轻重。幽默即可,勿流于鄙俗。服装要整齐,不可仅著内衣裤站在门外与人聊天;也不可整日烟不离口、或喝得醉醺醺地还劝人念佛,如此,别人会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使我们硬性规定必须每半月诵一次,以现在脱离农业社会环境,住在工业社会极为忙碌的情况下,并且顾及在家菩萨如果家中眷属尚未学佛的情况下,要求在家菩萨们每半月集合诵一次戒,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家庭眷属之间的纷诤而无法继续持戒,那将会成为新戒菩萨的大损失;所以依照佛说小小戒可舍的变通精神,本会规定新学菩萨每二个月回到会中诵戒一次,是如法的。三、现在的道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戒罪则是于性罪之上再增加的罪:因为受持戒法而违犯了,犯戒以后就在性罪之上再加一条戒罪。没有受戒的人,当然就没有戒罪;但是虽然没有戒罪,性罪仍然还是在的,仍然要在未来世受报的。但是受戒者却毁戒,违背了佛语所宣的戒法,也有欺世盗名的过失,所以受戒者犯了罪,必须加上戒罪,当然就比较重。同样一个性罪,受戒者造了这个性罪以后,他的性罪也会加重;因为明知道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不妨也是发菩提心啊!这样一来,某甲要达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于说,有把握舍报之后是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事业,他就不只要唸佛;他还要随分要知道三福净业的内涵,随分还要去履行其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等前五度的福业;然后也要去熏习第六度智慧上的知见,包括因果上的知见。这就已经不是说什么都不需要知道,只要一句佛号唸到底,打死都不要放下的这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它的内容从具足对因果的确信以及三宝的信心,到外门广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菩萨六度的资粮位,以修集见道资粮。然后亲证自心真如,明心不退真见道,打破了无始无明所知障,证得一分无生忍,进入七住位开始见道位修学,并且进入内门广修菩萨六度万行。接着十住位以父母所生眼看见佛性,证身心世界如幻观。之后继续三贤位相见道、别相智的修学。还要断除欲贪发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的意思是说,就算这辈子你过得很苦,很糟糕啦!但是你在佛法的持戒,那每一分功德,都像是金砖宝块一样,那东西是在这个世界永不磨灭的,因为祂可以体现你未来世成佛的庄严。我们每一行都可以体现未来世的成佛的庄严,因为如来在经典有说过:在《法华经》说,当你一举手一投足恭敬于佛的时候。这样呢,以佛眼来观,你就已经成就未来的佛果了。也就是说,你那样虔诚的心,就已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