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要先确定:真正的一经到底是哪一部经?一般人都只会在的表相上,再加上世间曾经熏习的种种法,加以贯通之后,就敢说已经通了这一经了;然后他以相似的方法了解以后,他就敢说又通了另外一部经了。因为所了解的范围都在世间的法相上,所以他才能够这样一法通一一法。其实,他有没有真的见道或是通达这部经,他只看到上表相所说的那些世间法而已。那 三摩地

2018-07-22

《楞严经》中提到:【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楞严经》卷四)世尊要阿难尊者于六根中,先选择一个根门,固定一个根门深入去观察,目的是要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因为这六个根门的运作道理是类似的,而这样一门深入可以达到入一无妄,彼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在《譬喻经》里面作了以下的譬喻:【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胜光王曰:大王!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味着过患,王今谛听,善思念之。乃往过去,于无量劫,时有一人,游于旷野为恶象所逐,怖走无依;见一空井,傍有树根,即寻根下,潜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于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龙。心畏龙蛇,恐树根断,树根蜂蜜五滴堕口,树摇蜂散,下螫斯人, 三摩地

2018-07-22

今天们从纯粹依佛法上的义理,兼顾表相上的摄受众生,以及住持佛法的角度,来作说明跟讨论。出家这个词,一向兼具有出世俗家与出三界家的意涵。而出世俗家是在外相上剃头、着染衣,当然这个染衣是指坏色衣,而不是光鲜亮丽的衣服。因为先要有一个出离种种三界烦恼的表相上的示现,才能进一步除去三界的烦恼;这个部分初步是指证解脱果,至少要分证初果向,这样才叫作出家。《 三摩地

2018-07-22

有一些善知识往往会教导大众说:课诵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呢?譬如说,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形式,而这些形式却能够帮助们达到身心的安定、健康、幸福等等的目的;课诵的专案可以多、可以少,只要每天相同就好;乃至说,内容可以依时间的长短跟个人的喜好而有所选择,但是供水、献香、礼拜这些都不能缺少。然后也许他又会说:最后一定要有三归依、唱回向偈,然后还要发愿:愿消三障 三摩地

2018-07-22

们应当知道的是,各个宗派都不应当独立的立宗,应当回归于一佛乘的全面修证,应当依世尊的六度方便,先修福德,同时熏习正知正见,以期证法,然后才能够深入。为什么这么说呢?《金刚经宗通》的时候提到的一首偈颂: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就已经说明想要修学亲证佛法,是要依循六度万行的次第,在前五度的修集福德,再加上六度的正确般若知见的 三摩地

2018-07-22

当然除了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假如当世没有真正的善知识能够贯通佛法的教义,能够引导学人依照六度万行来修证佛法的话,学人只好随着自己的福德因缘,随分来修学。大体来说,历代佛门中的宗派一直演变到现在,约略有下面各个宗派,们简单地来介绍一下。第一个律宗。顾名思义就是要律身口意,是以毗奈耶为本,然后宗奉律藏,所以叫作律宗。佛法中修持戒律的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这个一词是因为传法者是佛,们叫作本师,因而有佛教;后来因为修学者或信仰者,他各自偏好或观点,因而进一步去分宗立派,那当然宗教的这个词,有时候又析分出来宗门跟教门。那其间的关系,可以参考《宗通与说通》。其实,佛教指的是一个教派,它本身没有所谓的厌世或出世的问题。假如你一定要说厌世或出世的问题,当然是修学佛法的人。因为是有情,然后再加上他能够了知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这一类人虽然能够这样想,却又舍离不了人天的欲乐,所以们方便施设说,这个叫作中等根器的人。另外一类根器的有情,们方便施设为上等根器的人。这类根器的有情,当然也不愿意如同前面讲的下根器的人,得要等到堕落三恶道,再由阎罗王来救赎;同时他在行善持戒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去观察说,持戒行善之后,虽然可以保住人天之身,可是那却是不究竟的,因为仍然在人天轮回 三摩地

2018-07-22

在《铁城泥犁经》里面:【佛言:见天下人不孝父母、不事沙门道人、不敬长老、不畏县官禁戒、不畏今世后世者,不惊不恐,如是曹人死即入泥犁,与阎罗王相见,即去善归恶。泥犁卒名曰旁,旁即将人前至阎罗所,泥犁旁言:‘此人于世间为人时不孝父母、不事沙门道人、不敬长老、不布施、不畏今世后世、不畏县官,阎罗处此人过罪!’阎罗即唿人前对,阎罗言:‘汝 三摩地

2018-07-22

舍利弗!若,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妙法莲华经》卷一)这样就可以知道方便把佛法区分为解脱道、佛菩提道。也就是说,依于行者所修证的内涵不同,方便建立了大乘、小乘的名称。现在来说,为什么大乘法函盖小乘也就是二乘法?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把大乘、小乘这个名称都舍弃掉,然后只说一佛乘。菩萨开悟明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看来,小乘又分为声闻乘跟缘觉乘,两者所证的标的都是在断见、断所执乃至断执,那所观行的对象都只限于在蕴处界,但是所修证的智慧深广有所差别。简单地说,声闻乘是以四圣谛,从苦集灭道这个四个方面,来先确定说三界中悉有苦;然后进一步观察说,众生不断聚集未来苦的原因;进一步再知道说,让后有的苦因不再聚集,然后后有的苦就会消灭的这个道理;最后再依据让苦 三摩地

2018-07-22

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无漏法,既然都因为八识心王而出生或者显现,而八识心王又依第八识以及无明才会现于三界中;可是众生的无明业种以及上烦恼的随眠,又都是由各自的第八识所执持而藉缘变现,变现出们这个色身的正报,以及世界山河的依报,因此说三界唯心——三界一切法都唯依第八识心而有,依着第八识心而变现,以第八识为根本。们就以世亲菩萨所造的《大乘百法 三摩地

2018-07-22

存在神通吗?有哪几种?(神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们常会在经典中看到,佛菩萨为了摄受教化众生,以其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示现种种的神通变化。比如说在《妙法莲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当中,这样子记载,说:【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人非 三摩地

2018-07-22

另外们常听到老一辈的人用台语来说年轻人“心无定性”,也是一样的。因此,依一般中文的用法,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意思;进一步说到一心不乱,那就是专注一事、心无杂念,不思虑、不攀缘其他事,使心不散乱、不动摇的意思。佛教中所说的一心,当然基本上也会有一般用语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这个意涵。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 三摩地

2018-07-22

这首座看九峰禅师不肯定他的修证,就在大众前请人拿了香并点了起来,向着九峰禅师说:如果不会先师石霜禅师的所证的真实意旨是什么,这香烧尽烟起的时候,就不能够脱离这色身而去。说着就打坐入于禅定,并且当下就在端坐当中舍报迁化了。可是到这个时候,九峰禅师还是不肯他,走过去用手抚着首座的背,说: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意思是说,这位首座倒有四禅八定 三摩地

2018-07-22

然后,们回到本题来探讨法师。《杂阿含经》卷一中:【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一)中佛陀很清楚的告诉们,什么是法 三摩地

2018-07-22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弟子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经文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 三摩地

2018-07-22

们可以再举《大般若经》的经文,里面佛陀开示的经文,大家就可以了解。这个经文里面:【佛告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从十方界所事诸佛法会中没来生此间,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已经无量无数大劫,于深法义能随觉了。所以者何?若菩萨摩诃萨从他方界所事诸佛法会中没来生此者,是菩萨摩诃萨已多亲近诸佛世尊,曾问此中甚深法义,于深般若波罗蜜多若见若闻,便作是 三摩地

2018-07-22

在《法华经》中,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为那些声闻们授记,会在未来某时某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会成佛,然后他们的佛号是什么,佛国如何的庄严,有若干等等;这其中们成佛时劫的速缓,还有他国土庄严的差别,以及的多寡,却各有不同。佛是实语者,是不诳语者,释迦牟尼佛对于们这样子授记、这样开示,当然是有祂的深意的。应该要知道,如果没有庄严自己的净土,将来没有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